APP下载

生命韧性力量的礼赞

2020-03-24曾祥芸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莎莉文凯勒海伦

曾祥芸

【教材分析】

《再塑生命的人》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该单元选文涉及了古今中外篇目,旨在“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友谊和爱”[1]。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在展现鲁迅儿时的童真可爱、单纯率真,《再塑生命的人》重在诠释对坚韧生命的不息追求和爱的审美体验,这与该单元另外两篇关于学习态度方式的课文(《窃读记》《论语》)互为补充,让七年级学生在告别童年的过渡期领悟到支撑生命成长的力量,彰显部编版单元结构中“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特质。

在该单元中,《再塑生命的人》中浓浓的生命意识尤为突出。盲聋的海伦·凯勒,以坚韧不屈的抗击命运的足迹谱写了生命的赞歌。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凯勒心中沉寂的光亮被唤醒了,而这也是其生命旅程的转折点,使身体残疾的她铸就了完满丰实的精神殿堂。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海伦·凯勒顽强重塑自我的人格魅力和艺术表达的亮点,也要关注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师德艺术,这种师生关系是彼此成就、双向交会、注入生气的流动活水。

生命与生命的交会,常常会碰撞出令人惊叹的火花,而生命教育正是如此。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不能简单地讲授知识,而应创设生命体验活动,关注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和健全。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盲人识字、角色扮演对话等课外活动,形象还原情境,带动多元化的思辨探究,以读促写,以写反哺研究性阅读,形成读写一体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此外,对该散文进行审美鉴赏时,也应通过修辞精读、仿写创造的训练,使学生体悟到文字中渗透着的与生命抗争的崇高美。师生只有在精神上相契合,才能将知识习得内化为情感认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生成性,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深层意义,体悟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相关思考。

2.精读修辞表达的亮点,从审美角度进行鉴赏,感受作者艺术表达的魅力,学会仿写。

3.感悟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点拨的高超教育艺术,回望师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丰富意蕴,体悟海伦·凯勒坚韧顽强的生命魅力。

2.修辞的审美鉴赏,以及仿写的读写一体化训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任务驱动、诵读对话、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循循入境,共情代入

(一)创设活动情境,体验盲人世界

同学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双人同桌为一组,闭上自己的眼睛,在黑暗中去寻找另一个同学的手,用手指在对方掌心写下三个由易到难的字,双方互猜,全都答对的同学请举手示意。结束后将随机选取几位同学将自己这几分钟的感悟表述出来。

预设:活动有难度,全都答对的同学不多,而答对的同学的体验多停留在新奇有趣的层面上。

(设计意图:身心健康的学生要想理解聋哑盲人识字的不易存在较大的困难,通过创设生命体验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共情,更好地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导入作者生平,激发共情好奇

(屏顯)

美国《时讯周刊》:“海伦·凯勒堪称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

马克·吐温:“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比利时评论家乔其特·雷布兰克:海伦·凯勒是一个让我们自豪与羞愧的名字,她应该得到永世流传,以对我们的生命给予最必要的提醒。

作者简介: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十多部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刚才我们在黑暗中尝试着辨别文字已如此不易,而海伦·凯勒一岁半就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其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刚才活动中猜对所有字的同学兴许觉得有趣或有些成就感,但对陷入沉寂的黑暗的海伦·凯勒来说,只能靠触觉识字是莫大的艰难,可她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杰出人物”之一的海伦·凯勒丰富坎坷的心灵世界,看到她不幸中的幸福、身体受限后的精神自由,去感受安妮·莎莉文老师在生命交会、爱的教育中创造的奇迹。

二、纵观生命成长

(一)夯实基础,自读字词指导(屏显)

1.注音

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怦怦(pēng)

惭愧(kuì)浸(jìn)满花团锦簇(cù)

2.成语释义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儿也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多指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油然而生: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集成团。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二)梳理情感坐标轴,体味人物变化

1.分组探究,图示情感变化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板书的坐标轴,在默读课文中圈点勾画海伦·凯勒的情感状态,自主探究海伦·凯勒的情感正负向的变化以及强弱,再找学生代表上台绘图,讲解脉络和原因,能自圆其说即可,以下图示非唯一答案。如其他组有不同意见,可邀请同学主动阐释。

(设计意图:直观借助形象化图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掌握单元导语中要求的默读能力,以及锻炼快速抓取信息、概括梳理的能力。在阐释绘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增进,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大意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坐标图示例:

2.点拨划分阶段

第一部分(第1—3段):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即坐标轴情感的负向阶段。

第二部分(第4—13段):莎莉文老师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即坐标轴情感的正向阶段。

3.合作寻找关键转折事件和人物

师:因此,海伦·凯勒的成长重塑历程是曲折不易的,大家再根据坐标轴寻找一下,她情感起伏的转折事件是什么?

明确:(1)莎莉文老师教海伦拼写字,海伦体会到学习之乐;(2)海伦由于不求甚解,与莎莉文老师争执而不耐烦,摔碎布娃娃,体会到学习之苦;(3)莎莉文老师让海伦感受水的流动,使她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秘,开始有触碰事物生命的求知欲,不仅悔恨摔碎布娃娃,更为学会众多新词感到幸福而喜悦。

师:这些情感转折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谁?

明确:莎莉文老师。

三、品析生命再塑之不易,感悟师德

(一)品读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这篇课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何海伦第一天最想看到的就是莎莉文老师?请同学们找出与她相关的语段,说说莎莉文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多媒体投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片段内容,教师配乐朗读: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预设:因为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温柔耐心,坚强有毅力,使她的生活变得有价值。自莎莉文老师出现,“我”的生活就变得“截然不同”,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是“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2.教师提问:有什么教学艺术,是同学们特别欣赏的呢?

预设:莎莉文循循善诱,对学生充满关爱,她善于抓住时机,借用生活事物启发智慧与灵感。她没有因为海伦对“杯”和“水”分辨不清就放弃,也没有因为她摔碎布娃娃就生气。

(二)分角色对话,领悟教学艺术

关于“爱”的对话,是课文中温暖又充满着教育智慧的片段。请一位同学扮演海伦·凯勒,包括旁白,老师来扮演莎莉文老师,朗读给大家听听。

(屏显)

“爱是什么?”我问。

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爱是不是太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么?”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三)分享师恩故事

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践,思考有没有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有的话请举手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明确:其实“老师”的范畴并不局限在知识授受,也可以是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选2—3位同学来分享难忘的师恩故事。还未遇到最喜欢的老师的同学也可以谈谈你所认为的最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四)观看《海倫·凯勒》电影片段——“汲水识字”

深入体悟百折不挠的莎莉文老师使海伦认识到世界的美与爱,进而改变人生轨迹背后的不易。

四、读写一体,修辞进阶

(一)修辞赏析

例1:(屏显)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2)我像在黑暗中航行,没有方向,唯恐意外发生。

对比赏析:第二句是普通的心理描写,虽使用比喻但还是相对单薄、平淡,也是同学们现阶段写作中常出现的情况。但课文却先用发问吸引读者的思考,再用比喻十分形象地展示了海伦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心灵历程,使其具有了动态感和画面感,形象地表达出了“再塑生命”过程的漫长和艰辛,同时也体现出了内心紧张、惶惑和害怕的复杂情感。同学们在这两个表达的对比中,也应发现比喻、心理过程的动态化描写的重要性。请大家参照例句进行仿写。

示例:我像走在没有尽头的沙漠里,周边空无一物,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通讯设备,安静得可怕。我像被吸入到一个黑洞里,整个人都飘了起来,没有重心,不知要飘到哪里去。

例2:(屏显)

(1)“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恰恰在此时,充满爱的莎莉文老师出现了。

请同学们自主对比赏析一下这两个句子。

预设:第二句中,莎莉文老师被比喻成爱的光明,更加充满希望和感恩之情,照在自己身上的画面感显得更加神圣、充满关爱,比第二句生动形象。

例3:《再塑生命的人》是节选课文,课前老师已要求同学们预习时要通读全文。下面这句话是《再塑生命的人》完整文章的结尾。

(屏显)

(1)“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2)我感觉有爱正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海伦·凯勒后来“已经掌握了语言的钥匙,急于想加以运用”,因此好学敏思的她开始领悟“抽象的概念”——关于思考和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用线条比喻爱合理吗?

预设1:线条本来是单调的,或直或曲,用线条比喻成爱,刚开始看觉得有点粗糙简单;但对于聋哑人来说,这是他们能想到情感连接最直观的形式了,只用“爱”字就太抽象了,所以这个比喻是合理的。

预设2:作者思考体悟到“爱”的情感,用互动交织的线条比喻成爱,符合聋哑盲人的内心想象和思考方式,“穿梭”这个动作体现爱是交互的,在心灵间有来有往,却又是无形的,非常生动形象。

(二)点拨归纳

1.点拨修辞魅力

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海伦·凯勒就做到了细腻深入地描写心理动向,使人不仅身临其境还觉得新奇。

同学们不仅要擅于运用修辞,如比喻、夸张、反问等,更要记住“四自”法则: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理性去评判,用自己的想象去创新,用自己的观点去表达,不断地在读写训练中自主、自由地成长,这样动态的写作才会具有灵气。

2.归纳读写一体的方法

形成“默读入境——精读评析——写作研读”的读写方法:第一,用心代入情境;第二,用眼精读评析亮点;第三,用话表达其中的美妙;第四,以读促写,细化深化理解和感受,先仿写再拓展阅读相关篇目,最终达到审美创造。就像海伦·凯勒一样,做到真正的以我手写我心。

(三)举一反三,仿写创造训练

提问:同学们现场能想到其他对于爱的比喻吗?请大家结合所学和示例,现场仿写或者发散创造一下,一定要具有动态过程,即加上动作。

(屏显)

歌词: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爱就像窝在被子里的舒服,却又像风琢磨不住,像手腕上散发的香水味;像左灯右行的冲突,疯狂却没有退路。

仿写:我感觉到有一条无形却坚固的桥梁正搭建在我和父亲的对视之间,一抹冬日的暖阳光辉正洒向心灵中间。此时此刻,爱是汩汩流淌的清泉,浇灌干涸的土地,鲜花盛开;爱是暖暖拂面的春风,吹绿荒凉的原野,万物复苏。

五、仰观生命高峰的攀登

(一)品味标题深意

提问:结合全文,请同学们自由讨论,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重点是什么?或者说重音读在哪里更好?

预设1:应重读“生命”,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里强调了莎莉文老师给予海伦·凯勒如同生命一样宝贵的知识和爱,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浓浓的感激之情,也突出了其生命力量的顽强。

预设2:我认为是“再”,生命本来是父母给予的,只有一次。但标题想强调的是莎莉文老师教育的再造之恩,仿佛给了绝望的海伦又一次生命,也突出了她的全新出发。

预设3:重在“人”,正是海伦回忆中无限感激的莎莉文老师,文中开头说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遇见了她。

预设4:重在“塑”,海伦是在莎莉文老师和她自我的塑造中成长的,“塑”这个动作,是带有过程性的,非常具有画面感以及最终完成的艺术成就感。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契合主旨。其实这些都是重点,可见标题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更应注意到,为何要“再塑”呢?在莎莉文老师的谆谆引导下海伦开始体验到生活和自然之美,生命被唤醒且充盈了起来,就像泥塑之后的艺术品,富有不朽的生机。因此,“再塑生命”是指海伦精神和灵魂的拔节生长。标题不仅突出了莎莉文对海伦的影响之深远,也充分表达了海伦的感激之情,以及师生二人都具有的生命韧性。

(二)观照人格高度

1.提问:海伦·凯勒的传奇一生缔造了生命中不可能的奇迹,“再塑生命”无疑是成功了,那么除了莎莉文良师的引导,成功还有什么原因呢?再读课文,从描写海伦语言、心理和动作的语句中概括出海伦的精神品质。

明確:海伦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求知欲极强、悟性高、感情丰富,用心灵去体验生活。

2.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及生活实际,列举古今中外付出艰辛卓绝的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教师在课件中先提供范例。

(屏显)

(1)张海迪说,海伦·凯勒是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她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却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等。

(2)无臂学生彭超,靠脚写字学习,就读于四川大学法学院,在《中国诗词大会》中以丰富的文学知识、诗词功底力压其他选手成为首位擂主。

(3)《攀登者》电影人物的原型夏伯渝,1975年攀登珠峰时,因为把睡袋让给了队友,双脚被冻伤截肢。但他没有放弃登顶珠峰的梦想,40多年来坚持高强度锻炼,战胜了癌症,躲过了尼泊尔地震,终于在2018年5月14日,靠着假肢从南坡登顶,被称为“无腿勇士”。

(三)总结课文

海伦·凯勒不仅顽强地打开了自我心灵的光明之路,在亘远而无垠的未来时空中,其更以卓绝的生命韧性,震撼、激励着无数深陷黑暗之境的人们。以灯传灯,光才能长明,莎莉文和海伦之间,不仅流动着师生的至诚真情,更传递着不朽的生命力量。因此,《再塑生命的人》不仅语言优美精妙,更是饱蘸深沉真挚的情感,可谓是生命韧性力量的礼赞。

六、作业布置

链接第二课时“生命成长之幸”主题分享活动,善用修辞,使听说读写贯穿一体,落到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和心灵生长方面,引导其树立积极坚韧的生命观。

1.写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在痛苦时该怎么鼓励自己面对生活,不限字数,注意运用本节课所学修辞。或许在某个黑暗而觉得无法前行的时刻,同学们可以翻阅这封信来鼓励自己。下周“生命成长之幸”主题活动分享课,将选取5位同学朗读展示精彩信件。

2.海伦在聋盲哑时能识字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孩子,下周“生命成长之幸”主题活动,将随机选取5位同学演讲,分享你感觉最幸福的事情,可自带U盘展示图片。

在下周分享结束后,请同学们将分享的内容润色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教学设计反思】

平等的对话探究与情境的营造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目的是实现“文道统一”,回归生活本真,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創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体悟重塑生命的力量过于抽象,只有还原、代入彼时情境,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浅入深地扩展文本意蕴,才能使学生的感受与作者的精神相契合,进而使永恒的生命价值得到传递。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尽可能将人的存在真实化。然后给他展示一幅幅人之为人的基础、未来空间的回忆画面……只有通过对生命来说是合适的内在联系,生命才能是完整的。”[3]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给未来的自己写信时,在深度上会有所欠缺,容易言之无物,空喊口号,要体味苦难、真正抵达且感悟师恩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开展第二个课时“生命成长之幸”的主题活动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抓取人物一言一行的细微之处,将从课文中收获的情感体验与写信自勉联结起来,展望更广阔的生命力量。学生要想提升程红兵所倡导的“真实的写作能力”,就要明确自己的文章写给什么语用主体阅读,应用在何种真实的语境中,再经由朗读者——演讲者——倾听者的体验,反复润色、打磨文字,实现听说读写的一体化。

注释:

[1]刘清彦:《阅读里的生命教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5页。

[2][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54页,第37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莎莉文凯勒海伦
心别失去方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爱是黑暗中的光明
作家死亡之谜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