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为美
2020-03-24李明哲
李明哲
时间:2019年12月13日上午
班级:济宁学院附中高新校区七(2)班
一、导入
师:我们班长同学是谁?(班长起立。)
师:请把题目和作者写在黑板上。
(班长板书。)
师:同学你说,题目和作者,什么字容易写错?
生:“紫藤萝瀑布”的“藤”,还有“宗璞”的“璞”。
(自评:“花开两朵”,另一朵是在提醒班长。)
PPT:
昨天晚上进邮箱,惊喜地看到上午11点29分的邮件。
……
天不负我!被选上核心期刊封面人物!深表感谢!
今天早上找小县城最豪华的婚纱影楼。ABC这几张其实我也都不满意,都是按照摄像人的口授摆出来的姿势。什么叫装模作样、扭捏作态?摆拍,这就是。去前我还用手机搜索保存了几帧封面人物,给他们看却还是不会拍,哪知他们审美力这么弱。
好在我早有第二套方案,去照相馆前就约了同事。回头找同事给拍,姿势随便摆了。DE这几张,感觉自然多了。(只是没理发。)
但是,被拍者知道被拍,总是有些不自然的。
F这一张是给江西省首期“名师培训班”上课的。我上我的课,不管别人拍(类似的,莫不如此),这最自然,自然的是美的——人长得咋样是另一回事。
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最忌矫揉造作。要像流水一样自然——但还不能是流水账。我向来认为,无修辞的修辞,是最好的修辞。
做作永远不叫美。
真做教育做真教育就不能做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2005年的封面人物王君评价我:“他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他的文章,几乎登上了中国所有顶尖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4部(第5部在整理中)以来,这还是让我最激动的一次。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全國一年仅11人(7、8月为合刊)——语文核心期刊中做封面人物的仅此一家。所以,其难度可想而知,其含金量也不言而喻。可以完全肯定地说,这里评出来的没有一个是水货。从地理到语文,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别人家通常几十年走过的语文名师之路。
套用“获奖感言”说:情怀是本。“明机巧而不用”。“知朴拙而抱守”。特别感谢XR,赐予我力量。“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师: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写了一篇小文,没有题目。快速看一遍,来给老师帮忙,拟什么题目呢?——注意蓝色的语句。
生:拍照。
师:“拍照”,能不能概括所有的内容呢?(生摇头。)
生:自然美。
师:大自然的美——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生:不是。
师:那这有歧义啊。
生:自然之美。
师:意思没变啊。
生:自然为美。
师:“自然为美”,这正是老师那篇小文的题目,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题目。
PPT:
学习目标:
自然为美——《紫藤萝瀑布》美点寻踪
师:“自然为美”,言外之意,就是——
生:做作不美。
师:宗璞曾说过——
PPT:
我的写景抒情散文追求: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摘自宗璞《丁香结》代后记。“自然”二字大字号凸显。)
师:现在开始我们的“美点寻踪”之旅,看这篇文章是否做到了作者所追求的“自然”两个字。
(自评:导入,亮出课眼,为本课教学定位。)
二、大处见格局(屏显)
师:我们先从布局谋篇看。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读开头句和结尾句。)
师:小乖乖,真聪明!你一下子就抓住了关窍。(领学生读——)
PPT: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师:来点评一下这个开头和结尾。
生:这个开头结尾是互相呼应的。
师:是不是做到了“自然”二字呢?(生点头。)
师:老师昨天下午来的,昨天上午在我县一学校试讲,一个小女孩说:这个开头结尾不自然,作者是刻意写得给人感觉不刻意的样子。——刻意的不刻意,这个小孩的发言很深刻吧?(众:嗯。)
(自评:上课伊始,立个标杆——什么样的发言才是最精彩的。试讲课上学生高水平的发言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师:具体来说——“我”为什么“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又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
生:我认为,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作者设置的悬念;结尾“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看到紫藤萝花的绽放受到了鼓励、鼓舞。
师:就是说,开头结尾,这个效果给人的感觉,还是当得起“自然”两个字的。
PPT:
当下+过去+未来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这篇文章在时间方面写到当下、过去和未来,这之间是如何衔接的?跳读课文,找到标志性语段。
生:从第1到第7段是当下,第8段是过去,第9、10、11段是未来。
(自评:这个小孩说的完全正确,但答非所问。再具体引导。)
师:一开始写的是当下,哪个地方回到了过去呢?
(生读相关语段。配合屏显——)
PPT: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师:这是穿越到了过去,标志性的词语是——
生:“十多年前”。
师:有不少同学写作文,往往是“忽然”“突然”,给人感觉不自然,较生硬。作者这里也有“忽然”字样,可为什么给人感觉很自然呢?——也就是说,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完成这处过渡的呢?
生:她上一句说,“梦幻一般”,轻轻的感觉。
师:“梦幻”是什么状态?
生:就是让人沉醉其中。
师:在沉醉中不知不觉回到了“十多年前”,是不是非常的自然呢?
生:是的。
师:同学们,哪个地方作者又穿越回来了呢?
(生读相关语段。配合屏显——)
PPT: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
师:标志性的词句?
生:“过了这么多年”。
生:“又”。
师:时空穿越,不着痕迹;过渡衔接,自然而然。是不是啊?(生点头。)
师:考试经常考到这样的题目——
PPT:
□花——□花——□花
生(杂言):看/赏;忆;悟。
师:难不住同学们啊。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照应和过渡。我们再来关注主体部分作者的情感变化。
PPT:
托物言志:我+物+情
师:同学们找一找,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
师:提示一下,这些语句有标志,它含有一个字——
生:“我”。
师:或者隐含“我”。画出这样的语句。
(生标画相关语句。)
师:你先来说。
生:(读开头等句。)
师:好了,这个活没有技术难度,对同学们来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老师替同学们找出来了。
(领学生读——)
PPT: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只是伫立凝望……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
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我看见)藤萝又开花了……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师:这些句子是不是集中在一个段落?(生:不是。)两个段落?(生:不是。)
师:如果把这整篇文章比作水,这些句子比作乳,有个词语叫水乳——
生:水乳相离。(听课老师笑。)
师:反过来,水乳——交融。这是“人”和“物”的穿插。无痕吧?自然吧?(生点头。)
师:考试还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
PPT:
作者的感情变化脉络是:……
师:我们来梳理感情变化脉络,这是一篇文章的文脉、意脉。还是来圈画标志性词语。
生:……
师:暂时找不出来也很正常,这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我们年后还要学的。
生:一开始是伫立凝望……
师:(惊喜地)是的。继续说,心情是——
生:“焦虑和悲痛”。
师:接下来呢——
生:“宁静”“喜悦”。
师:最后呢?——没有课文原词可用,那自己来概括。
生(杂言):鼓舞。振奋。
师:是的,看花后的“我”是开朗而坚定的。
师:你看,作者由眼前实景写到过去和未来,这叫——由实入虚。是不是做到了“自然”两个字呢?(生点头。)
师:我们总结一下——
PPT:
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过渡无痕,衔接自然;由实入虚,巧妙升华。
师:这就是《紫藤萝瀑布》的布局谋篇之美——当得起“自然”两个字吧。(生点头。)
三、小处见功力(屏显)
(自评:“大处见格局”与“小处见功力”是互文。)
师:刚才是看整体,现在我们看局部,可以是段落、句子、词语。哪些遣词造句引起了你的共鸣,深深打动了你。
PPT:
课文之最:
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最美丽的画面
最动人的情感
最富有层次的描写
最美妙的修辞
最……
(自评:设置“课文之最”作教学支架,为学生搭梯子,递扶手。这个环节,老师把握大方向,让学生唱主角。有些精美的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再做补充。)
生:我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第7段中(读)“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我从“生死谜、手足情”觉得,作者是猛然看到盛开的紫藤萝后,想到现在自己的处境而感叹。
师:你猜想,“生死谜、手足情”是什么?
生:好像是关于亲情的一个背景吧?
师:孩子,你不知道你的回答多么棒,你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这里确实有一个背景,我们过会再说。
生:我认为最美丽的一个画面是,第2段,(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藤萝比成了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花的茂盛。
师:这个回答一听就是应付考试的句式,考试可以得满分,不过,套公式,少了那么一点灵性哟。
生:我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第10段,(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师:乖乖,你的声音真好听,像小女孩一样的美!(听课老师笑。)你继续说——
生:这是由花到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像花一样,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师:但是,人的生命是极其有限的,活到八十多岁,也就三万天左右吧,怎么能说“生命无止境”呢?
生:这是就整体而言的,我们的生命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听课老师鼓掌!)
(自评:该生反应之快,是得到掌声的原因。)
生:我认为最美丽的一个画面,也是第2段,(读)……(同上)作者把紫藤萝比作一条瀑布,写出了它的美。
师:文章的题目,“紫藤萝”和“瀑布”八竿子打不着,牛头不对马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啊?
生:作者用的比喻的方法。
师:这就让“牛头”和“马嘴”对上了,“紫藤萝瀑布”有动态的美感,高明吧?佩服吧?(生点头。)
(自评:话糙理不糙,易于理解。)
生:我认为最动人的一种情感,在第10段,“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作者通过紫藤萝探寻了生命的意义。
师:这就叫托物言志。大家看2到6段,关于描写的顺序,你有什么发现?
(自评:没有学生提到层次感等,也只好自己出手了。)
生:从整体到局部。
生:从上到下。
师:具体来说,依次写的什么?
生(杂言):花瀑——花穗——花朵。
师:2到6段,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形到内蕴——是我认为最富有层次感的描写。
师:我认为最美丽的一个画面——
PPT: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师:老师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就被这句话深深迷住了,我的感受只能用这样两个字来表达——惊艳!有没有同学和老师有共鸣啊?
生:用了比喻的方法,把花比作了帆,还比作了笑容,令人耳目一新。
师:这个比喻妙,简直妙不可言!这哪里写的是花啊,简直就是像你一样的花季女孩啊!再看——
PPT:
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师:“推着挤着”,你俩就来演示一下,好不好?
(生演示。)
师:你们的动作根本就没有展开嘛,和没做也差不多。我知道了,你们不是小小孩了,是大小孩了,是淑女。——回到三四岁,你们是幼稚园的娃娃,下了课,“推着挤着”,还不撒了欢啊!
师:接着看,后两个句子妙在何处?
生: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写得活泼可爱。
师:这哪里写的是花啊,简直就是幼稚园的娃娃啊!
PPT:
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师:这是我认为用得最妙的修辞,它的含义不像前面两处那么明显。它在试探什么呢?——这个问题后面再说。
(自评:这里涉及时代背景,估计学生答不上来,暂按下不表。)
师:遣词造句方面,做到了前面说的这些“最”,也就做到了“自然”。——课堂时间有限,这个方面同学们课下回味一下,自己来总结。
四、我的疑惑(屏显)
(自评:本环节拟从反面证明《紫藤萝瀑布》的“自然”之美。)
师:昨天下午放学前见了同学们,我去是收这个——
PPT:张慧莹的预习单(内容此略)
师:之前老师让同学们写下“我的感受”“我的疑惑”“我的发现”,到我去了,全班就只有一个小孩张慧莹同学交了这个作业。请站一下(张慧莹起立),老师要把我的点赞送给张慧莹同学!咦,此时应该有……(生鼓掌!)
师:那老师说说“我的疑惑”吧。有这样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PPT: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师:“没有赏花的人群”可以理解,怎么“也没有蜂围蝶阵”呢?作者明明写到“盛开”“芳香”,怎么没有蜂没有蝶呢?这与情理不符啊?
生:我觉得,是体现了……(你所说的问题)。
(自评:老师不明确表态,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PPT: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师:“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这么轻易就带走了?做到了“自然”没有?是不是有点儿生硬?还有,“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情感突转是不是太陡了也太快了呢?这两处,我觉得不够自然,有刻意、矫情、做作的嫌疑。同学们,谁来怼我?——老师,你在胡说!……哦,有难度?那这样,只表态:Yes or no?
生:No!“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你想那个溪水,溪流淙淙,它带走了一些东西,能让你的心情宁静,我觉得这很自然。“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触动内心,你心里没有任何的杂念,也就没有了原先的那种情绪。(其间听课老师三次鼓掌。)
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啊,孩子!你明白了好多成人也许都不明白的道理——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當下那一时那一刻的情愫。
(自评:“我”豁然开朗,让心静下来,烦恼随水流,这是极为精准的感知。)五、知为谁歌?(屏显)
PPT:
“问谁歌、暗香疏影,此花堪照人世。”(王梦应《摸鱼儿》)
师:那么,《紫藤萝瀑布》,知为谁歌呢?
师:作者在文中哪个地方告诉了我们写作的一个重要缘由?——哦,对了,刚才你猜想,“生死谜、手足情”好像有什么背景,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PPT:
文革初期,宗璞一家被无休止地批斗、陪斗。父亲冯友兰刚做完手术就插着管子出院,还得接受批判。1974年至1977年短短四年间,宗璞的姑母、大姐、叔父和母亲先后辞世,她一再经历永别之痛。这篇《紫藤萝瀑布》写于1982年5月,当时宗璞的小弟身患绝症。
师:现在明白“生死谜、手足情”了吧?
生:她的小弟身患绝症。
师:这个绝症是癌症。作者的弟弟冯钟越,是我们国家非常年轻有为的科学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师:看大屏,你手里拿的课文和现行版本不一样:
PPT:
人教现版: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人教旧版: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师:你认为哪个版本表达好呢?亮出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理由。
生:人教旧版好,现版不如旧版表达得更真切。
(自评:我应该追问:怎么“真切”的?)
生:我也认为旧版好,因为“生死谜、手足情”对“焦虑和悲痛”做了解释。
师:老师把课件顺序搞反了——那个写作背景大家知道了,假如你现在不知道,这两个版本哪个好呢?
(自评:说“搞反”自然是故意的,可是,“假如你现在不知道”,是不成立的。问题出在此前我操之过急了:“哦,对了,刚才你猜想,‘生死谜、手足情好像有什么背景,我们一起读……”这样一顺,便岔了道。原拟出示背景前后两次来聊版本问题呢。)
生:我感觉还是旧版好,它解释了“焦虑和悲痛”与“生死谜、手足情”的因果关系。而现版呢,如果读者在不知道背景的情况下,还以为是作者自身患病,面对“疾病的痛楚”,才产生了“生死的疑惑”。
师: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言之有理!
师:老师认为也是旧版好,现版“关于疾病的痛楚”,疾病当然痛楚了,写这个很肤浅嘛;“关于生死的疑惑”,更让人莫名其妙;还有,两个“关于”,岂不啰嗦?
(自评:我的理解,点出“生死谜、手足情”,欲说还休,作者不是为了制造悬念,吊人胃口,自有不明说的缘由——作者也没有非写明不可的理由。昨天试讲后和几个语文老师聊天,他们是认为旧版好——这应该也有作为老师知道了写作背景的因素。)
PPT:
南开大学教授徐江在《〈紫藤萝瀑布〉解读》中,表达了对文本的质疑:
文中“生死谜、手足情”是一个谜团,前文没有交待,读来费解,可以修改为:……
师:他的修改是——删掉“生死谜、手足情”。你是否认同呢?
生:我感觉不能删掉,作者当时的处境,经历过这个事情,她的心情和这个相关。
师:如果删掉,这篇文章就是由眼前的花抒发出一番感悟,也不过如此,给人感觉比较肤浅。我认为,散文当中如果没有了“我”,没有“我”的经历的投射,也便失去了时代的沧桑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自评:好的散文中一定隐含一个“我”,“我”的情感或隐或现,但始终贯穿全文。如果删掉了这个内容——这是写作的触点,就如同挖去了文章的心脏,反而失去了“自然”之美。这篇文章写得很高明,把写作背景连起看,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变化。这里又操之过急,该多几个学生发言才好啊。公开课上时间永远不够用。)
师:看大屏,虽然问卷没交,老师估计好多同学可能不理解这一句——
PPT: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师:(话筒递到学生嘴边)你认为二者有没有必然关系?
生:有。
师:(递话筒)有没有?
生:有。
师:(递话筒)有没有?
生:应该有吧。
师:都认为有啊?孩子们,你们太小了,所以不懂啊。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自评:“老师估计好多同学可能不理解这一句”,还真是如此。)
生:……
师:(指大屏上的)“什么”这个词,是不是有一种否定意味呢?(生点头。)
PPT:
这么多学术精英站在一个台上,被人肆意凌辱!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荒谬,怎样灭绝人性!我不愿看见明天,也不忍看见明天。就我自己来说,为了不受人格侮辱,不让人推来攘去,自杀也是惟一的路。(宗璞《在文革的日子里》)
我活着,随即得了一场重病。偏偏没有死。许多许多人去世了,我还活着,记下了1966年夏秋之交的这一天。(宗璞《1966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
师:“那时”,是什么时候?——文化大革命。在那个荒唐的时代,种花种草被看成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紫藤萝有相似的地方,作者借写紫藤花实际上在写当时自己的情感心态。作者只此一句,轻轻带过一家人十年中所遭受的迫害,但这样的句子,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自评:这里回扣了前面“这是我认为用得最妙的修辞”。)
师:作者的弟弟冯钟越,他是为国家为工作而累死的。
PPT:(超链接文本)《哭小弟》.doc
師:(简要介绍后)最后一句话,孩子,你来读——
生:(读)“小弟,我不哭!”
师:要读出什么心情?
生:强忍着悲痛,坚定!
(自评:有意提问的这个男孩正是下文的朗读“男神”,这是为其朗读定调。)
师:嗯,化悲痛为力量。课堂时间有限,请同学们课下搜来阅读。
(自评:这一环节,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精心设问,使学生深入思考,领悟文章深意。)
师:我们班的朗读“男神”是谁?——你的声音非常美,你来,好吧?(该生起立。)朗读“女神”是谁?(一女生起立。)
(自评:万一女生都不好意思,没有一个主动起立,那场景多难堪!这可是在舞台上啊,这样问我真大胆!多么危险的动作。——我心里有数,课上到快结束了,我有点了解这帮小孩,会给我这个面子,这是一种“融”而不是“隔”。)
师:《紫藤萝瀑布》《哭小弟》,冯钟璞不仅献给小弟冯钟岳,也把它献给经历了文革摧残的整整一代人,也献给了今天的我们。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
PPT:
(男)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哭小弟》)
(女)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男)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模糊。(《哭小弟》)
(男)我还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跨过那一道痛苦的门槛时,身旁的亲人中能有我的弟弟,他素来的可倚可靠会给我安慰。哪里知道,却是他先迈过了那道门槛啊!(《哭小弟》)
(女)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男)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哭小弟》)
(女)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读到这里下课铃响。)
师:(指下面的PPT最后两行)我们全班齐读——
(自评:铃响即收束,不拖泥带水。)
PPT:
(女)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開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男)父亲为他写了挽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我那唯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哭小弟》)
(男)小弟,我不哭!(《哭小弟》)
(女)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齐)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齐读最后两行。)
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将来你如果遭遇挫折、艰难、困苦,记住这一簇紫藤萝瀑布,告诉自己:我要开花!(邀班长板书后,齐读)我要开花!
师:(生面北坐)全体起立——向后转——抬头看(报告厅南墙标语):“心永远”,读——(生齐读:“心永远憧憬着未来”!)“幸福”,读——(生齐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下课!(掌声起!)
(自评:在我眼里,一切都是教学资源。课后,有老师评价这个结束语:“神来之笔!”其实,有“预谋”的,呵呵。)
(作者单位:山东省鱼台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