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体倾向·情境应用·哲学思辨

2020-03-24程志柯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文体

程志 柯莎

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关注,且让一线教师倍感困惑的便是作文教学。笔者自从接触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关注高考作文的变化,投入相应的精力去进行研究。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存在一些共性的困惑,而这些困惑,笔者试图概括为三对矛盾:作文分数总量的“多”与学生投入时间的“少”之间的矛盾;实际教学中素材给得“多”与学生考场作文运用得“少”之间的矛盾;作文练习需要的时间“多”与实际收效取得的“少”之间的矛盾。当然,实际教学中其实远不止笔者所提之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尚未得到解决前,学生到底是如何走过这一年又一年的高考的?又到底是怎么从“写不完作文”的状态顺利过渡到“高考作文完全应付”的状态的?基于笔者自身从事高三毕业班教学实际情况,以及与众多一线教师的交流,不难发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弱套路化”的素材改装;另一种是“主题式”的段落拼贴。简言之,就是基于学生所掌握的素材进行语言改装后的主题式书写。所谓“考前广摸路,考中硬套路,考后无出路”。而从某种本质性意义来说,它仍然是语文教育名家叶开所说的平庸的“套路作文”。[1]且叶开在《套路作文的平庸与高分作文的独创》一文中,谈到一例学生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的原因,归纳为三点:第一,准确自然,生动有趣——语言的运用能力;第二,构思独特,有独创性——文章的构思能力;第三,逻辑合理,说理充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只要拥有上述三种能力,在审题不偏题的前提下,基本可以拿高分。以上观点,笔者深感认同。所以从某种层面而言,其实并不是一定要有强大的“积累”、优美的“文采”才能成就高分作文。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以全国卷论,只要是一篇“套路作文”,如果缺乏构思,观点平庸,只是内容素材的堆砌,语言干涩,那么这样的作文,毋庸置疑,它只能在及格线边沿徘徊。这还是在没有出现审题偏差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偏题,成绩将直接往及格线以下走了。

面对现实状态,笔者归纳出的“三对矛盾”是已然并且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尤其是对高三毕业班的孩子而言,文科班可能还有调整的契机,理科班几乎很难在“数理化”面前争取到语文教学的有利位置,更奢谈作文教学。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日常作文教学?笔者试从分析2020年全国三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中去把脉。

一、全国三套作文题通观:文体倾向·情境应用·哲学思辨

笔者试图从全国卷三套作文试题中去总结出一些命题上的特色和规律,同时在与2019年作文题的对比中,进行整体性的概观。总结出“文体倾向·情境应用·哲学思辨”三个特色,下面做出具体阐述。

(一)文体倾向:高考评分标准的量化

从作文命题的历时性观察中,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这样的链条:“社会政治语境下的命题作文”(1951-1979)——“立足社会需要的材料作文”(1980-1998)——“关注人文道德的话题作文”(1999-2005)——“注重社会思辨的新材料作文”(2006-2014)——“任务驱动型作文”(2015——至今)。[2]很明显,如今我们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历史语境下,谈论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和特色,便需要将这一特定性的话语背景和命题背景考虑进来。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书写中,必然要考虑到具体写作情景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而根据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介绍,发轫于2015年的新课标高考作文的“任务驱动作文”或“交际语境写作”的命题,实则是借鉴英美经验,突出写作的工具性、情境性、交际性,重视写作的应用功能,属于“情景化的试题设计”。[3]故而,我们不难发现2020年高考三套全国卷试题依旧稳稳地保持着这一种“情景化的试题设计”,分别表现为全国一卷“写一篇发言稿”,全国二卷“写一篇演讲稿”,全国三卷“写一封信”。而正如很多考前热点预测一样,不少语文老师可以说都预测到了今年高考语文的文体应该是一种类似于“演讲稿”的文体。

显然,从2020年高考三套全国卷整体来看,“文体”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在“情境化写作”的大背景下谈论高考作文,其中最不能规避的便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外化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今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便在《中学语文教学》上撰文表示,目前全国的各套试卷都要求考生具有文体意识,按照文体写作,然而在评分方面,却只有北京卷使用记叙文、议论文评分标准,其他则使用文体不分的一般评分标准,这无利于全面落实文体要求。[4]文章进一步表示,在教学策略研究中,教师又以评分标准为重点,因为在试题构成中,只有评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试题想要考查的能力。故而,我们不难想象,未来“文体倾向”将成为量化或者反映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作文导向。因此,这不得不引起所有老师的重视,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写作的“文体导向”。

(二)情景应用:身份关系的重塑

如前文所述,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突出的是写作的工具性、情境性、交际性,重视写作的应用功能,属于“情景化的试题设计”。但是通过观察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题,显而易见的是,“情境性的考察”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全国一卷的“情境”设置呈现出了一种“历史化的返场”特点。如题所示:在班级读书会上,围绕“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个历史人物进行讨论,阐述自己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的原因。而对于这样一则如此熟悉的历史故事,考官到底考察的是什么?很明显,它需要考生从时空置换的角度真正还原一种历史场景,从而形成一种历史意识、历史态度、历史思维,最后再回归到现实,实现当代性的思维转换,进而达到一种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从本质上而言,“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融入情境化因素,题型改革明显把情境化设计作为考察语文知识、态度、能力,反映学生素养,体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5]而面对全国卷一的作文题,考生需要做到历史情境的还原,通过身份置换,从而实现从人物品质提炼到“人物之间关系”的转换。它不仅仅要求考生答出某种人物的品质,而且要求考生基于那段特定的历史情境,综合考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提炼出迥异于“其他两者”的特点。

全国二卷同样如此。作文题为:“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去参会,请写一篇“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演讲稿。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身份意识,同时又要突破身份的隔阂,达到一种“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的“认同”,即习总书记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是一种世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代表的是作为一种思想性的“世界公共产品”所具备的“共情能力”和“普适性原则”。而这,才应是考生考场上的一种核心立意。

(三)哲学思辨: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

自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构建高考评价体系以来,语文学科在“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框架下,也提出了新时代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考查内容,其中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构成的考查体系和考查方式。[6]那么在整体的考查框架和体系中,笔者以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又是重中之重。其中学科素养的表述借鉴了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进行阐释,即语言维度、思维维度、审美维度和文化维度;而关键能力则包含了以“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为代表的10种能力。而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则充分体现了上述所讲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这既是国家课程标准在高考作文题中的反映,也是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自身考察方式、考察内容的展现。而统观2020年全国三套作文题,其在哲学思辨的素材选取和核心观点的提炼上,也令人感到为之一新。毋庸置疑的是,对哲学思辨的考查是最能展现考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锐度的方式。我们试作如下分析。

全国一卷以历史故事讲述的方式让考生在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者中择其一而为文。但笔者发现,在这则历史故事中,就本质而言,不是谈论选择谁的问题,而是在这个表层的问题之下,存在这样一个哲学式的思辨:在选择其中一个的时候,作为“他者”形象存在的另两者,对于你选择的“合法性”或“合理性”能否产生支撑作用;还是说在叙述的过程中,其他两者的历史性作用可以完全遮蔽,避而不谈?这是考生在考场写作时需要解决的一个策略性问题。

全国二卷同样如此,在材料中提到了“墨子”与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表达,尽管有语言的差异化表达,但我们能够同时感受到东西方智慧的“共性光辉”,他们共同展现了一个哲学式的思考主题——万物相连,万物共生。

而全国三卷则完全以一种近乎哲学化的表达向考生传达材料的题旨,“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这可能是全国卷近三年以来最为哲学化表达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与2020年的浙江卷、江苏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则材料中,我们看到诸如“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这样的形而上的思考,而这些问题看似玄妙,其实始终贴近着我们的生活。如古希腊哲人所言,“认识你自己”。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种终身的思考。在高考作文题中提出这个问题,无疑是站在“立德树人”“培养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命制的。这将引导考生思考处在青年时期的自己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问题。故而,我们看到这道题目同时考察了两个向度的问题:一是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够很好地区隔学生的思维品质;二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整贯彻语文科考试对“立德树人”的引导。所以说,这是一道极为出色的考题。

二、高考作文題作为一种“方法论”:给日常作文教学的启示

通观2020年三套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我们能得出这样的观感:高考的导向一直是稳步变革与适度创新相结合的,而且一直在朝着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体系的目标努力。如前文所述,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语文学科“一体四层四翼”整体框架,提出由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构成的考察内容以及考察方式。那么,显而易见的是,今后的试题命制必将以此为导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考察。而同样,将其引申到作文命题而言,命题者理应首先考虑到以上四点,即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观进行综合考量。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未来的作文题命制还有三个方向需要把握。

第一,指挥引导:继续发挥高考作文对日常作文教学的导向性作用。

“高考作文在追求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和文化自信塑造的同时,也要突出对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呈现返璞归真,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积极促进中学语文教学”。[7]高考作文必定是常规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只有真正深入理解了高考作文的导向,才能继续发挥其对作文日常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第二,“文体”练习:掌握几种主要的应用型文体。

语文学科作为高考育人功能的主要学科载体,必须承担起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任务。而如何具体落实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试来作为选拔标准和评价导向。未来的语文学科,尤其是对作文的考察应该继续与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成就、新方法保持同频共振,同时与平时的日常教学结合,反映在学生的作文练习层面就是要练好几种代表性的应用型文体(如演讲稿、书信、发言稿等),在此基础上再去夯实基础,扩大阅读,提升思考品质。因为只有真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体要求,以高考测评要求为准则、尺度,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形而上的思维考察:作为一种考察方式贯彻到作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要承认,作文是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作文在高考语文学科的考查中,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作文不仅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素养、语言能力和文章的组织架构能力,同时,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凸显自身对事物的价值认知。而在更大意义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种思维的火花闪烁在考生的字里行间,孩子们在思维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作文成为每年媒体、专家追捧的热点,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它的“话题性”。这种话题性中天然包含了高考作文对学生价值认同、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的考查。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始终站在“形而上”的思维锻炼的角度去锤炼学生的思维品格,引导他们在不断的阅读和练习中扩充对人生的思考,对家国的大爱。

三、结语

2020年高考虽早已落下帷幕,但是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却为我们下一年的教学备考和写作指导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只有深入钻研,才能发现每一年命题的亮点,从而让我们在教学实际中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注释:

[1]叶开:《套路作文的平庸与高分作文的独创》,《名作欣赏》,2020年第7期,第103页。

[2][3]荣维东、陈静俏:《新中国70年高考命题与写作测评发展》,《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9年第9期,第46页,第47页。

[4]周群、张开:《开发具有文体倾向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必要性》,《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第65页。

[5]张开:《2019高考作文题综评》,《语文学习》,2020年第8期,第10页。

[6][7]于涵、赵静宇、李勇:《新高考语文科的定位、功能和考查内容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5期,第13页,第15页。

[作者单位:(程志)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柯莎)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文体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另类文体巧谋篇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