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2020-03-24戴先凤向玥陈晶郭蕾贺萍萍
戴先凤 向玥 陈晶 郭蕾 贺萍萍
[摘 要] 2014年4月,178所高校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共同发布《驻马店共识》,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创新人才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结合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和特色,结合时代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社会和时代发展所亟需的人才。
[关 键 词] “双一流”;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096-02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也是国家发展支撑的根本所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共同努力接力完成。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在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任务正好契合了这一要求。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以学科为基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以绩效为杠杆,鼓励公平竞争,突出建设实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面对“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发展实际,准确定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为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弗莱克斯纳曾经说过:大学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自己的实力和声望对科学和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相应的社会政策产生影响。在人才培养的分工中,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直接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满足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需要的一类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的要求。首先,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加强开设专业与社会生产的契合度。其次,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根据市场需要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次,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重视对大学生各项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校地、校企合作,通过直接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基地协议、从企业聘请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出任实践课程教师等方式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除此之外,地方应用型高校还可以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针对企業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满足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需要。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能为50%以上的青年人提供受教育机会时,高等教育开始迈入普及化阶段。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根据不少学者预测,在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50%,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在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将对所有希望入学的人开放,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阶段,课程之间开始打破专业界限,培养学生在不同学科、专业间自由穿梭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将在人才培养中占较高比重。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主要负责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语文类课程主要负责对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类课程主要负责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类课程主要负责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等等。这些知识可能不能直接为学生今后的职业服务,但是却是所有人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必须掌握和具备的,是每个人的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社会、自然等各类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通识教育,增加通识课程的种类,保证通识课程的学时,提高通识课程的质量。这既是满足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区别于各类技术培训学校、职业训练班的根本所在。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方法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等学校能培养出一批一流人才,而培养一批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一流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知识迁移和创造能力。为保证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积极有利的校园及社会环境
环境育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前“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正在不断形成,作为社会发展“智库”的高校更应该是创新的前沿。高校要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能鼓励创新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支持和凸显创新创造,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保障创新的条件,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都是通过课程得以反映和实现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一方面,课程体系中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以保证学生各项应用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课程体系中要设置足够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迁移和创造能力。同时,课程体系中还要开设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另外,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意活动,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实践,不断激发创意。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相比较传统的讲授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更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习,有利于发散式思维的形成,更有利于创新。相比较大班级授课,采用小班额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更有助于形成交流和互动的氛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创造。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多采用发现式、小班额授课。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有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
大师聚集之地乃为大学,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质量的保证。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注重对学科优秀人才的引进,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从其他学校、从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聘请优秀教师壮大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注重对已有师资的培养和继续教育,鼓励现有教师通过攻读学位、交流访学、继续教育等渠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探索并使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教学方法。
(五)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校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的办法,学校从企业特聘专业技术人才来负责对学生应用能力的锻炼,负责对教师进行生产实践教学培训,可以直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寒暑假送本校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真正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双一流”建设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地方應用型高校在此背景下要做好自身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研究型、教学型高校共同为实现“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的总体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O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 41.html,2019-07-24.
[2]马爽,杨旭,徐梦蕾.“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2.
[3]马廷奇.“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9-14.
[4]张淑林,李璐,裴旭.创新驱动 培养一流拔尖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2016(7):6-8.
[5]周光礼.“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J].大学教育科学,2016(4):4-14.
[6]杨兴林.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J].江苏高教,2016(2):40-48.
[7]童华,朱华,安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0-171.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