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实践探索

2020-03-24张婧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2期
关键词:建筑材料专业课程思政

张婧鹏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而理工科专业课程由于其是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为授课内容,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难点。以建筑材料学课程为例,阐述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及在课程实施中的融入途径和方式,以期为今后理工科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思政”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筑材料学;理工科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048-02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专业课老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1]

相对于人文课程来讲,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存在一定的难点。以建筑材料为例,它是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的主要内容为常见建筑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合格标准、使用条件及检测方法。课程本身是基于自然知识为基本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不以意识为转移,学生接受的教育重点在技术和知识层面,课程考查的重点是对技术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此课程怎样实现思政教育功能?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融入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构建建筑材料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特点及德育目标

(一)课程学习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木材、砂浆、钢材、防水材料、建筑陶瓷等上百种材料,教学内容繁多,各个章节连贯性较差。课程中涵盖非常多的概念、专业术语,需要记忆和理解大量内容[2]。该课程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今后合理选择及使用材料、估算材料成本等打下基础。

(二)德育目标的设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建立材料性能与应用的内在逻辑关系,明晰不同材料特性与共性间具有的系统性,学会辩证地看待质量问题,坚守材料选择及使用符合国家强制规范的底线,树立正确的成本价值观念,提升在材料制备及使用中的安全责任意识,不断挖掘和改善材料的性能,在材料品种和应用上做到不断创新。

该目标的实施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材料课程的知识体系,更能帮学生建立如图1所示:系统性+辩证性+底线性+创新性工程的思维方式。并且引导学生将这种工程思维模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在人生道路上慎思笃行[3]。

二、课程思政的融入途径与方法

要做好“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吸收能力和吸收程度是关键,这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找准学生兴趣所在,激发学生兴趣,建筑材料课程的实施途径如下。

(一)选经典案例,剖析知识引导思维

1.系统性+辩证性+底线性+创新性的工程思维

该课程材料知识种类繁多,性能多变,应用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是其各种性质由来,而性质又决定其应用范围。抓住材料的问题本质,学会梳理性能的共性,建立知识系统。

辩证思维要求人们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辩证看待事物。在材料知识学习中要学会辩证看待质量的好坏,如强度性能上的“硬而脆”性能是相互依托、互相影响的,一味地追求某一特殊性能,不仅会带来成本的变化,更会造成其他性能衰减。因此材料制备和使用中安全适用才是不变的真理。

近年来工程质量问题不断引起人们关注,以房屋顶层漏水或车库地下室漏水现象为例,到雨季来临常会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引发群体事件。这其中有设计问题、施工工艺问题,但更容易被忽略的一环是材料问题。这既包含不合格的材料的制备使用,也包含不合适材料的选择。我们工程人要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严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规范,保证工程的建设及使用安全。根据目前工程质量相关法规政策,建筑结构等必须满足相应寿命,工程质量底线思维既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更是依法守法的红线。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复杂且高难度的工程不断出现,如广泛引起大家关注的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等工程,这些超级工程都为工程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难度的工程,工程人应该具备不断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训练更需要从学生时代开始抓起。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筛选重要问题,研究抓住主要问题,解决关键问题方式,不断促进新材料制备和使用的发展。做到不断创新适应工程发展。

2.融入途径

系统性+辩证+底线性+创新性的工程思维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实现“润物无声”的关键是找准契合点。课程开展过程可以加入材料发展史,典型案例分析内容来引导思维,另外还可以系统规划、梳理学习内容,找准重点,深度剖析,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图2展示的是建筑材料学课程的授课部分知识点,从图中可以看到其工程思维训练方法与内容。

(二)重调查实践,翻转课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当下学生普遍是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环境下长大,这使他们对学习氛围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現实等先进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不断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感官,增加知识吸收程度。此外采取翻转课堂增加实践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思考。[4]建筑材料学课程在传统的建筑材料学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实际调查研究身边材料问题。如下表所示为建筑材料学课程中学生的部分调研作业。该调研作业不仅在时间上实现了学生学习从课堂向课前和课后的延伸,更在空间上实现了从课堂向校外的延伸。

(三)传播正能量,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会影响学生专业的技术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亦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增强自身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应加强学习“课程思政”内容,参加“课程思政”的系列培训,与思政教师加强交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精神[4]。授课过程中,在用专业课程知识分析案例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等内容,将专业课程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润物无声”。

三、结语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个长期且需要缓慢渗透的过程。课程实施中任何的“假”“大”“空”口号不仅无法实现“德育”目标,反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发掘“课程”与“思政”的契合点,实现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最为核心的部分。本文以建筑材料学课程为例,将课程内容与“思政”进行融合思考,提出结合“课程思政”建筑材料学的教学目标,阐述了基于培养系统性、辩证性、底线性和创新性的工程思维模式,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采取翻转课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专业课教师更需要加强思政内容学习,系统梳理课程知识内容,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有效契合,并以自身较高的政治素养向学生传播积极能量。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3-36.

[2]龙志强.建筑材料学课程教学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4(9):111-112.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68(1):66-68.

[4]唐光义,高俊锋,李继革.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19):103-105.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建筑材料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
新型混凝土技术与建筑节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