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构建的多渠道创新
2020-03-24邬丽丽
邬丽丽
[摘 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能够为我国储备优秀人才提供保障。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没有构建起良好的发展保障体系,导致学生党员思想、能力上难以与新常态下国家对党员的要求相匹配,阻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常态,需要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的构建重视起来,进行多渠道创新。
[关 键 词] 新常态;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168-02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好趋势,为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形势下必须更重视对共产党员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是我国优秀党员培养中的基础工作,对我国未来党员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只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没有建立起党员发展保障体系。
一、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促使我国逐步走入发展新时期,面临新常态。在此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九大以后,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国不断重视对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党中央要求党员发展工作必须按照“控量提质”的新标准来进行[1]。同时,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新力量,因此面对新常态,高职院校必须构建起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从而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维护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高职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不具备系统性的入党启蒙教育
目前受信息技术发展与互联网的影响,社会文化不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影响,出现理想动摇、信念不坚定等问题。从客观上来看,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等院校学生相比整体思想素质较差,在入党过程中,许多学生只是从思想政治课堂上对党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对党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在提交入党申请书时,可能只是从互联网或同学口中了解到入党带来的好处,有盲从与功利的心理。许多高职院校不具备系统的入党启蒙教育的条件,学生对共产党缺乏真正了解,导致学生加入共产党的初心缺乏纯洁性,无法保证党员的思想素质。
(二)不能持续地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教育
新时期以来,“00后”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新生力量。这一代青年人于新世纪出生,生长在中国经济、政治、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思想上更加开放多元,但同时也容易被西方文化影响。因此,需要针对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训。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入党培训,将教育重点放在党校教育上,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式,同时出现课时短、人数多的情况。[2]另外,集中式培训间接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结构残缺,没有真正地将积极分子的学习需求作为培训参考。同时忽略时代发展带来的思想更新,导致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缺乏持续性。
(三)不重视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
我国对学生党员培育的不断重视,促使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党员培育过程中对培育教育制度和方案的建立更加重視。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受新态势下人才需要变化的影响,组织建设工作量不断加大,导致出现“重入党前教育,对发展后教育监督”的现象,忽略或减弱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问题,对学生党员培育质量有直接影响。[3]这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在正式入党之后,不再重视对自己的严要求,思想上出现放松,对自身政治修养不重视,不能及时学习党的理论,缺乏正确的政治观念。同时,此类学生党员认为入党之后就已经完成自身发展目标,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缺乏完善的后勤学生党员帮教制度
高职院校中出现部分学生缺乏党性修养、思想落后的情况,既不重视党组织活动也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仍然难以参与到党先进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此类学生党员就是后进党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党员培养,而忽略帮教制度的设立,认为进行必要培训之后就可以将其交给学生党支部自行管理。但实际上学生党支部管理人员通常由学生党员来担任,缺乏相应管理经验,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重视拔尖儿党员,忽略后进党员的情况,导致后进党员情况越来越恶劣,在群众中造成坏影响,因此必须对后进党员进行严格管理与教育。
三、创新高职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渠道
(一)抓住问题根源,思想引导学生
新态势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从源头出发,真正做好党建工作,在思想上为体系构建提供良好条件[4]。高职院校可以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对其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计划性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在对新生党员进行思想启蒙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理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
例如,可以采取线上启蒙教学的方式。目前互联网环境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党的知识的启蒙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线上平台,采取短视频或知识问答方式,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互联网平台具有便利性,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将党的思想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在利用互联网对学生开展启蒙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员的责任,通过入党启蒙教育,令学生意识到自己入党的根本目的与党员的重要作用,避免学生出现盲从和功利的心理,破坏党的纯洁性。
(二)严格控制入党,保证发展质量
新常态下,为真正构建起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在吸收党员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严格把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完成新时期党对高校提出的各项建设任务[5]。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好学生入党关卡,做到从严把关,充分完善高职学生入党前的考核工作,做好党前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引入党员发展“述责答辩”机制,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例如在进行“党员自评”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此机制令学生对自身的入党动机、思想学习、个人介绍、反省感悟进行总结,使党校教师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党员思想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对学生积极分子作出评价,考查其是否具备加入共产党的先进条件。同时,在积极分子进行“述责答辩”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自我信息更为完整地展示出来。最后通过把握学生党员的入口关来把握质量关,确保大学生党员思想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为学生发展保障体系构建提供思想基础。
(三)树立党员典范,吸引学生争先
高职院校需要将党员继续教育培训重视起来,在进行新党员常规性培训教育活动之外,还需要在大学生正式成为共产党员之后对其进行再教育,进一步提升其党员意识。入党前期在施行“党的基本知识启蒙教育”的基础上,必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并结合“两学一做”主题活动,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6]。例如在高职院校内可以创办“做优秀党员,讲先进故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将院校内出现的优秀党员作为榜样,并讲述其先进故事,激发学生党员的争优评先意识。同时在该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党员与身边优秀党员进行面对面沟通,近距离学习其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先进思想与动人故事,从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四)建立帮教机制,拉动后进党员
后进学生党员对高职院校内整体学生党员素质有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的构建,因此必须形成完备的配套体系和帮扶制度,提升后进党员素质。在实际工作中,高等院校应当从学生入党开始通过集体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其素质和管理能力,通过管理手段促使后进党员实现自我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建立后进学生党员量化考评制度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党员进行层次划分,再利用自评或支部评测,利用学生党支部力量进行帮教。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以时间为单位开展月评价、季度评价、年终评价,并利用积分管理制度,在每一次评价后对积分较低的后进生进行谈话教育、限期整改,而在整改后,依然存在严重问题的,则由党员大会讨论进行组织处理[7]。同时,需要注重党员之间的帮扶互动,积分较高的党员帮助积分较低的党员进行学习,促进整体进步。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本校师资力量安排专业教师辅导员,为后进党员提供理论知识辅导,促使后进党员在思想上与政治上实现理想信念的飞跃,成长为一名合格党员。
新常态下,国家的发展是迅速的,对党员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因此,在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保障体系过程中需要注重创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多渠道开展体系建设,不断寻找新方法、新思路。同时,必须根据学生党员发展阶段的思想特点,构建出具有实效性的学习党员发展保障体系,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党员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探讨[J].中国西部,2017(2).
[2]陳玉.高职院校学生入党考察政审现状及改进对策[J].党史博采(下),2019(1).
[3]彭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2).
[4]董丽娜.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J].长江丛刊,2019(1):247-248.
[5]王瑞.新媒体环境下强化高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J].管理学家,2019(3):147-148.
[6]王静洁,任雁,吴楠.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职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J].知识文库,2019(9).
[7]陈江江.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全面发挥先进性作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