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组制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2020-03-24袁平彭笑高祖梅周红张义之
袁平 彭笑 高祖梅 周红 张义之
[摘 要] 从导师组制概述和导师组制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包括导师组构成、遴选、培训、分工和考核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强化自身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符合本校、本学科特色的导师组管理体系,以期对探索导师组制在高校教育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导师组制;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類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040-02
2017年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完善人才培养策略。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关键力量。国务院第三十二次学位委员会议也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导师为要点、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负责制。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长,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90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52万人,同2015年相比增加了125万人;与此同时,研究生大量扩招,但医学研究生导师增长数量远低于研究生增长数量。针对这一问题,很多高校提出导师组制,以缓解导师与研究生比例的失衡。导师组由多名导师组成,一起指导研究生,组内导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个人学术和带教优势;研究生也不再只受教于一个固定导师,可以学众师之长,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导师组制概述
“导师”一词源自希腊语,其含义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学习、科研、思想、就业等方面能力全面提升。1953年《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导师制的确立。在研究生教育初期,单一导师制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单一导师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已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当需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时,导师工作繁忙无过多精力指导学生,单一导师制会导致导师形同虚设,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还有少数导师对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对各种学术观点和前沿知识的学习。为此,导师组制应运而生,既知识互补又相互关联的多位研究生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导师组制的形式包括传统校内导师组和校外、校内导师合作组。在美国的集体培养的模式下,根据培养阶段和内容的不同,医学研究生导师组成员大致分成课程导师、轮训导师、论文导师三类,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有助于解决单一导师制中导师与研究生数量与结构失衡的问题。
二、导师组制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我国导师准入标准、培训及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研究生导师组的建设还在探索阶段,需结合我国国情、成员学术专长和研究课题情况设置,使导师组成员在知识和能力上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形成较为成熟的导师团队体系。
(一)导师组构成及成员遴选
一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其特色的导师成员构成,第一导师负责下的导师组包括2~3名副导师。以口腔医学为例,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导师组成员包括:思想(生活)导师、科研导师、临床导师、就业导师,以集体合作的形式推进研究生完成学业。护理学专业副导师分别是临床导师、青年导师,要求导师参加过专科护士培训或获得相应护士证书,从事专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者。基础医学所研究的问题的理论性、前瞻性和创新性较强,对研究生导师自身提出了比其他专业更高的要求,合理构建导师教学研究梯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所以,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构成应充分考虑到学科间差异,对一部分临床学科导师数量过多而招收学生较少,而有些学科导师数量匮乏的情况,需平衡学科间导师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适应医学院校整体专业可持续性发展。有些学者根据医学硕士生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导师遴选指标,如自我修养、教学动机、知识技能、工作绩效、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弱化行政级别和职称等因素在导师遴选工作中的影响,设置导师任期,根据在任期内的导师的科研成果水平、科研课题情况、工作态度,指导学生情况决定是否续聘。
(二)培训
由于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不同导师间学历层次相差较大,一些年长的导师虽然临床经验丰富,但多未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科研能力相对不足。而年轻导师综合水平普遍不高,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是实践经验却不够丰富。完善医学导师队伍培养体系,注重思想素质、医学专业素质、科研知识、管理制度培训,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临床专家指导,定期组织短期导师培训班或交流会;鼓励导师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激发科研创新的火花;增进导师组内部事务沟通,凝结集体智慧,促进学科交融。通过加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院校规章制度培训,帮助临床医学导师明确培养目标、把握培养方法。
(三)分工及职责
确立导师组成员权责利划分机制:包括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提高导师带教的积极性。郑超等采用阶梯式导师组模式,第一导师总负责,指导研究生选修课程、培养方案的制订、临床实践计划的实施以及大论文答辩等;副导师进行课题指导、论文修改以及相关专业的临床指导,督促研究生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落实研究生培养细则,协助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陈东辉等探索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指导分工与职责,根据学科亚专业(耳、鼻、咽喉和头颈)方向,选择副高以上人员担任副导师,从医学“三基”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手把手”带教,通过定期理论讲座、门诊跟班、住院病人管理、会诊协同、跟台手术等教学方式,把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控性。
(四)考核方法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学生的双向监督、反馈机制,提高了导师的责任心及指导效果。我国高校导师考核机制单一,主要以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为主要评价指标。学者建议通过问卷调研、专家论证、临床能力考核数据分析、毕业后质量调查等多种手段,将研究生培养数量、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授課情况、同行评议及学生评价等多项指标均纳入量化考评。最后,高校应该有合理的协同监督机制,研究生院、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临床实践基地应对导师组的落实情况定期监督,及时发现、督促整改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导师组,予以相应通报批评,扣罚教学绩效。
三、总结
以导师胜任指导工作的能力为遴选标准,在研究生导师组成员确立之后,高校应重视对其培育与发展,为导师继续教育提供平台。此外,导师组制应明确导师组成员岗位职责。高校在完善导师教学考核的同时,需注重落实导师队伍激励政策。一些高校设立导师及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创新项目和科研交流项目,奖励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研究生导师,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尽管导师组制度在医学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导师组制度流于形式化、导师之间学术观点差异和分歧等。但长期的实践论证,导师组制团队培养模式的优势能弥补研究生教育中的诸多不足。在借鉴国外先进培养经验的同时,结合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导师组制培养模式,探索适合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刃.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导师评聘体系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3).
[2]罗文萍,陈珍,张燕,等.异质化导师机制在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模式探索[J].重庆医学,2018,47(15).
[3]杨霞,杨金风.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异化分析:基于制度层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
[4]冯晓桃,赵伟,刘春红,等.构建跨学科双导师制提升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6,29(5).
[5]王建文,张浩,刘纪实,等.中美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7).
[6]张枭霄,高祖梅,任艳蕊.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2).
[7]李鹏,杨连招,马秋平,等.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7,21(31).
[8]张美芬,谢文,黎青,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5,10(12).
[9]王伟章.广东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
[10]苏立,姚秋会,徐晓阳,等.医学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2).
[11]桑冬鸣.研究生导师选择和确定工作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8).
[12]郑超,王靓,吴笑英,等.医教协同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4).
[13]董超,杨润祥,陶静楠,等.多学科协作的导师组制度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初探[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4).
[14]陈东辉,郑宏良,朱敏辉,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证合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9).
[15]宋春雨,钱华,张睿,等.美国医学教育对中国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