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化学传承与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
2020-03-24李孟陈辉孙彦君乔璐张艳丽冯卫生
李孟 陈辉 孙彦君 乔璐 张艳丽 冯卫生
[摘 要] 中藥化学的学习是在中药学的基础上,对传统中药基础课程的传承与创新。中药化学的学习不仅要在传统的药学分析上给学生引导,还应加以创新利用为中药化学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实践人才。通过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对中药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旨在为中药化学的教学提出新的思维模式。
[关 键 词] 中药化学;教学;创新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032-02
中药化学是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用药经验,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等现代科学理论研究中药防病治病物质基础的学科。本课程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与技术、结构鉴定、检识、结构修饰与改造、生物转化及代谢等。在中药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枯燥无味、理论部分过于抽象化、学习难度大、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实验没有目的、科研没有思路、化学结构式学完就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浅见。
一、对传统中药药性与中药化学的相关性分析
中药药性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特性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药性有着不同的化学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药的性味,中药药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应从中药的性味开始,然后对其组分的归经、升降浮沉进行评价,揭示中药的药性物质基础。在中药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很难理解中药化学的学习对传统中医药学习有何意义。对中药化学这门专业课的理解仅仅是如何分析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等方法。学生被动地接收理论知识后,其结果是基础知识不牢、认知不清、单一的掌握课本知识、思维模式固化、缺乏创新等。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列举典型实例,教授学生学习中药化学基本理论,还可引导学生理解中药药性和中药化学的关系,利用我们所学的中药化学知识去解释中药药性的机理,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去阐明传统中药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麻黄是我们很熟悉的发汗解表中药,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关于麻黄的药性与中药化学研究较多,如麻黄挥发油中的α-松油醇是麻黄发汗散寒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和去甲麻黄碱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伪麻黄碱是利水的有效成分,而多糖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五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成分可能是麻黄辛味的物质基础,多糖可能是其苦味的物质基础。另外,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伪麻黄碱具有利尿作用,说明麻黄归肺和膀胱经有一定的依据。通过麻黄中有效成分和药理活性之间的规律性研究,证实了中药药性与中药化学的相关性。利用研究实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思考。
二、经典案例的分析与创新
教学中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模式引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课程的学习意义。案例分析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出并在教学中实施。其最大优势在于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贯穿于案例分析中。例如,在分析中药化学成分提取物中,我们已知的化学成分是哪些,是否有其他的化合物;非药用部位,通过中药化学的提取分离方法,对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这些非药用部位是否有进一步的开发价值。中药化学的经典案例:青蒿素的研究,就是传统中医药经典著作与中药提取技术完美结合。在最初的研究中,青蒿加水煎煮或乙醇回流的提取物对鼠疟原的抑制率为12%~68%,始终不能达到
满意的转化率。经过仔细查阅古籍文献《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采用低沸点的乙醚浸渍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青蒿素类药物,挽救近百万生命。通过该经典案例的教学引入,不仅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还使学生认识到传统中药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兴趣,转变固化的思维模式。
三、虚拟仿真实验动画现代教学模式
中药化学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较为抽象,试验方法繁琐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中药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发,更便于我们的实验教学。虚拟实验平台是一种基于Web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构建的开放式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学生通过全新的虚拟教学平台,点击具体实验,直观了解该实验的内容、过程及其相关基础知识汇总进而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同时利用3D Max动画设计软件进行主要实验动画制作。虚拟仿真项目的开发,以更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更加细致地对实验方法进行模拟。在实际操作前,对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真正的胸有成竹,减少实验中的失误,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这对实际实验的操作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方式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体现。
四、课堂派等媒介在传统教学中的引入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思维方式,一些新软件的运用如课堂派、雨课堂、微信等,使传统教学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全面化,这也是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教师在上课前将自己的课件提前上传至软件,便于学生结合书本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问题,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学生在下面被动地的听讲。软件的引入,主要是强调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参与和自主实践,变“传统教学”为“引导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教学法、共享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模式,将基础知识的原理深入实际应用。通过课堂派等新媒介平台,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五、教师个人的科研融入理論教学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具有高学历、高科研水平的创新人才,但如何将最新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及时传输给学生是当前的教学难点。这不单单是要求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综合提升,更是要求高校教师在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或者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结合现代中医药发展方向,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素材。这种教学模式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研的欲望成为新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只了解掌握基础知识但不知道怎么应用,而转变为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应用的转化、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完善中药化学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
高层次实践人才的培养不再是传统书本教学,更多的应是在传统中药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典型中药化学案例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操作、新式课堂派等现代工具结合理解问题实验本身,让学生具有中药化学的能力,打通新的思维模式。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课堂教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以中药化学课程为例,介绍了目前可引入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中药化学课程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创新没有止境,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从而实现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窦德强,匡海学.中药特性化学与化学中药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9):1753-1758.
[2]盛柳青,麻佳蕾,许玲玲.案例分析法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9):50-51.
[3]孙彦君,冯卫生,陈辉,等.中医药思维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5):15-17.
[4]Kouzes R.T,Myers J.D,Wulf W. A. Colltoratories:Doing sc-ience on the Internet[J].IEEE Computer Society,1996,29(8):40-46.
[5]刘延华,桂万云.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94-96.
[6]郭智敏,刘伟.基于Internet的远程虚拟实验室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61.
[7]卑占宇,郭小慧,何新蕾,等.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163-164,167.
[8]朱立俏,盛华刚.中药化学虚拟实验平台的构建[J].中医药导报,2015,21(17):115-117.
[9]陶曙红,郭丽冰,沈志滨,等.自主学习理论在中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化工,2019,47(21):155-157.
[10]贾琦,王瑞,郭夫江,等.科研反哺教学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25-27.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