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03-24牛丽珍任锐
牛丽珍 任锐
[摘 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基于此,进一步探尋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挖掘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既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140-02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蔓延,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高职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选择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至关重要。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所有课程,通过实现专业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于我国教学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已然能够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碎片化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但一直缺乏理论性、体系化、一般化的思考和应用。因此,当务之急是摸清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是落实该任务的重要环节,课程是完成教育教学目的的执行手段。因此,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不仅传授了知识与技能,同时实现了育人功能,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效融合。课程思政要求高职教师将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体系化、逻辑化地将课程内容包含的价值观融入专业知识中,使高职学生接收并内化,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全面人才。所以,从教育目的完成的角度来说,课程思政拓展了专业课程的广度,完成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性质,进而决定了课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取向。由此可知,课程思政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应秉持立德树人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组成部分,将校内相关育人资源整合开发,针对具体学科加以研究,制订相应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凸显课程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实现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课程思政要求深度挖掘高职课程内容中我国意识形态范畴和传统文化基因,结合课程特色,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将国家意志的思政内容潜移默化融入课程思政当中。
二、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一)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实质上就是“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1]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备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应该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卓越的人。然而,该培养目标如果单纯地落实于思政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是杯水车薪,对思政课程的建设定然压力巨大。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让思政教育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多地将“爱国、求真、励志、力行”等品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真正实现培养大写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立德树人理念实现了高职院校工具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不仅完成了高职学生获得生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且成就了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要求高职院校要扎根中国大地,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将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完成这一根本问题的核心抓手。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前沿阵地,但学生大多数时间集中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具体案例分析、实践技能训练等,才能从意识层面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化,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通过潜意识的逻辑思维训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融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计划中,才能根深蒂固地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够确保社会主义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实要求。
(三)学生价值塑造的时代要求
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现如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多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境下,对高职学生三观的塑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此多元的影响因素,更加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教育。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做好学生正确思想认知培养、科学价值选择的工作。马克思主义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对高职课程必须承担高职学生价值塑造功能的要求,应当发掘各个专业学科的育人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既是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学生价值塑造的时代要求。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开展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工作的性质,关系到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取向,更关系到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选择。建设好、开展好、落实好课程思政工作,应当从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学生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论证,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只有各方相互协调、配合得当,课程思政才能卓有成效。
(一)建立课程思政制度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课程思政做成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课程思政制度保障体系,使课程思政工作有人抓,而且能抓细、抓实。首先,要统筹规划,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强重视,探索符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承担课程思政责任,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备课、授课、听课等具体工作。其次,教学主管部门协調各系部、集合骨干师资、结合学院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合理评价与考核标准,选择或编制符合高职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再次,思政部门要提炼思政教育内容,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结合等方面为专业课程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组建思政教学团队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最后,人事部门要在具备课程思政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引进、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进行倾斜,完善激励机制,全面建设课程思政制度保障体系。
(二)加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培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学生三观的时代重任,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思政素质的培养。
首先,培养高职教师做道德高尚之师。高职教师崇高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都将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高职教师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在实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中;努力成为学生的行为示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思政教育的塑造者和引路人;切实培养有思想的人、有素质的人、有格局的人、有担当的人。
其次,培养高职教师做大国工匠之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而培养“大国工匠”的关键在于“工匠之师”,在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因此,高职教师要以工匠精神投身于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具体实践中,以匠人之心、匠人之德、匠人之能立德树人、培育人才。坚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和能力素质,造“大国工匠”之师,育“大国工匠”之才。
最后,培养高职教师做终身学习之师。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科研能力,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带来的挑战。要深刻把握课程思政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课程思政全方位进入专业教学。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精准对接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谋划课题项目,开展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课程培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和效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三)强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夸美纽斯说:“我们不必要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要把那暗藏在身体内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2]大学是一段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时期,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高职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传道授业,更应该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过程中,激发其自主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确保高职学生都具有坚定的马克思理论信仰、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性、理性且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价值观的塑造需要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贯彻和渗透,只有将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理念入脑入心,高职学生才能确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总之,通过制度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课程思政工作必然能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托,培养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立德树人”的哲学追问[J].理论导报,2019(7):35-36.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