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0-03-24何婷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技能

何婷婷

[摘           要]  为满足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福建省推行“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采用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提升企业人才职业素质和技能素养,打造福建省职业教育特色。以学院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在产教融合视域下,“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090-02

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福建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为推动经济发展。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打造福建版“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福建省教育厅于2016年2月联合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全省职业院校开始投入试点改革的工作中去,结合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探索适合福建省的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与“二元制”的内涵阐释

产教融合意味着是将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实现人才创新创业和技能技术能力的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在探索路上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优质人才助力地区经济发展,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企业更进一步的合作,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是同时在企业进行办学和招生,实现工学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下,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企业完成部分校内教学管理工作。另外,企业负责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和实践技能的培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使校企双方能够进行有效融合,整合优化双方教学资源,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企业培养可持续、高创新、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重整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提升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服务。

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改革现状——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例

2016年以来,福建省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和政策,在全省47所高職院校中设立试点项目137个。“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旨在从“二元主体、二元身份、二元教学、二元管理、二元评价、二元证书、二元学制”等七个方面探索“二元制”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打造福建职业教育特色,服务区域经济,推动产业发展。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积极参与到福建省“二元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项目中,全面投入教学资源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并成为典型。至今,学院已与福建恒安集团、安踏集团、福建浔兴集团、福建百宏聚纤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开设数十个“二元制”专业,其中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鞋类设计与制作专业等。2019年7月,第一批“二元制”学员已修满所有课程并成功毕业。除此之外,学员技能技术及职业素养方面的提升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这表明学院“二元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项目初试水较为圆满地完成,项目建设离成功更进了一大步。

三、存在的问题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使人才培养更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效,但它与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有诸多的不同,这也使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路上会产生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校企双方“教、管”机制不合理,教学管理难度大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主体原则。学校和企业在模式中分别扮演“教”“管”两个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分工和责任。担起“管”之一角的企业在该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自然成为“二元制”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二元制”模式运行中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无章可循,各方责任细化不够,双方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学校以教学为准未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大部分企业主张以“工学结合,以工为主”,未安排合理、足够的学习时间,未设立规章规范学生的教学态度和行为。在教学管理方面较为懈怠,使得教学趋于形式化,教学成效也会大大降低。当“工”与“学”存在冲突时,身为企业员工的学生一般会选择优先完成工作,因此也大大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学成效不足

该模式下,采用“教师与师傅”的二元教学方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所以建设一支强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传统教育观、价值观的引导下,技术型人才培养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形势下,职业教育才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才慢慢意识到培养“双师双素质型”教师的急迫性。部分院校注重学术研究重于技术技能研究,缺乏培养“双师双素质型”教师队伍的意识和主动性,同时与企业、行业的密切不够,难以合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来壮大师资力量。所以,缺乏完善完备的教师队伍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在试点“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没有一支完备的教师队伍,自然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

针对“学生-师傅”二元身份的“二元制”学员,必须制定一套适用他们专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院校是在原全日制人才培养方案和非全日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福建省“二元制”培养要求,进行修改为他们所谓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未经过多次论证的这样一套“临时拼凑”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真正适用“二元制”学员,这些还有待考证。

四、实践与创新

(一)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校企合作

由于“二元制”试点项目采用的是由职业院校牵头,企业参与的模式,因此为了鼓励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建立一套奖励机制增强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校企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出台一套较为详细的《“二元制”学生管理指导办法》,让学校有章可循,便于企业管理学生。考虑到“二元制”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员工的“二元”身份特殊性,应当重视教学时间安排与企业的需求相適应。校企双方应加强紧密的配合,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为前提,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尽可能避免因教学影响企业生产,保障企业利益。建立“厂中校”,在“厂中校”完成教学工作,做到“送教入厂”方便企业学员的学习,也方便了实训课程的指导。另外,开展网络教学作为现场教学的补充,学员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解决工学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加深产教融合、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校企双方必须制定完善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教学、管理、实训等方面的职责以及经费使用等。学校深入行业调研,遴选合适的企业开展合作,设立“二元制”试点项目领导小组,校企共同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双方职责,做好职责分配。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帮助企业提升员工职业素质与技能,进一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所以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和“闭门式”的指导模式并不能满足“二元制”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因此,老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专业实践实训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因此,“二元制”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应统筹校企双方的师资资源,可以合理利用企业师资力量,吸纳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转化为师资力量,合理分配课程任务,校内主抓基础素质课程,由校企教师共同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课程,提升学员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条件,培养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实地考察或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将在校老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至今,针对“二元制”学员的人才方案在实践中一步步地修订和论证。“二元制”协同育人必须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前提,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一套能满足“二元制”学生个性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工学结合、在有限的三年里,采取弹性学制。课程体系要求满足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把握行业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构建课程体系,分别从基础素质课程、职业必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个模块设计课程,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以上2600学时以内,其中要求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数要大于60%,重点设立适应岗位能力的课程,以满足企业的用人技能需求。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当中,保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完善成型。

(四)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打造高效校园

“二元制”学生年龄区间跨度较大、学习层次不一,使得学员之间在学习基础上也有较大的差别。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同时方便教学,必须采用集中式授课,无法进行分层次针对式授课。因此,针对“二元制”学员开放共享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这也是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成效的一种方式。

在集中授课的线下课堂中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合理安排工学交替,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可利用企业自身条件推进实训教学活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另外,积极构建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采用在线课程与传统集中授课相契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二元制”学员提供符合其个性化的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线上线下两手抓,一方面促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教学需求。因此,加大校企双方信息化环境建设投入,共同建设互联互通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对提升“二元制”人才培养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福建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该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双方育人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在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等诸多方面也亟须改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项目不仅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行业的共同监管和配合,共同探索,积极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王树生.“二元”视角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7(7).

[2]徐佳佳.“二元”育人推动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泉州市高职教育为例[J].商业经济,2019(4).

[3]陈锋,陈星毅.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福建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与“二元制”项目建设的创新举措[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5).

[4]梁小红.二元制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与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5]潘雪丰,肖健,郭素华,等.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3).

[6]施雅雅,丁保宝.校企联手“二元制”办学高效高质培养技能人才[N].中国建设报,2019-07-10.

[7]郑婉平.二元制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

[8]李金凤.高职“二元制”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J].河北职业教育,2019(4).

[9]江允英.“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10]丁长峰.基于福建版“二元制”现代学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2).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技能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