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儿童数学理解的游戏化教学

2020-03-24陈正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数学理解儿童

陈正华

【摘要】游戏化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价值.将游戏化思想引入课堂探究学习中,能达到吸引儿童、鼓励探究、激励学习,促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的目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审视儿童关于数学理解水平的现状,顺应儿童天性、立足儿童经验,让他们体验趣味、激活经验、经历过程,引领儿童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探究,促进数学理解.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探究;数学理解;儿童

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机制、游戏精神和游戏思维来吸引儿童、鼓励探究、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就小学生而言,受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影响,他们很难独立完成抽象的探究.而游戏化教学可以通过游戏元素、游戏机制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唤醒儿童的内部驱动力,变“学数学”为“玩数学”,使儿童在“玩”中加强数学理解.

一、顺应儿童天性——基于“趣味性”探究,激发理解动力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奇甚至好胜,因此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成趣味的游戏,让“好玩”成为儿童探究数学的原动力.

1.娱乐:勾起探究的热情

数学游戏能通过游戏机制、游戏元素勾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消消乐”游戏是众所周知、老少皆宜的一款娱乐性游戏,将“消消乐”游戏融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中,能给儿童增加探索的乐趣,激发理解的动力.

第一关:消除面积相等的图形,即可闯关成功.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以“消除”行为触发“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数学思想.第二关:消除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即可闯关成功.教师鼓励学生在操作中逐个“消除”,启发学生思考沿平行四边形不同方向的高剪开,通过平移和拼合,转化成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第三关:消除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即可闯关成功.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转化”和“消除”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此,原本枯燥的知识探索融入了游戏机制和游戏元素后,勾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形成了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

2.挑战:唤醒探究的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儿童面对“挑战”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内在动机,从而唤醒探究潜能.例如,在《和的奇偶性》教学中,教师受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启发,课堂伊始,从“谁会是最强大脑”的游戏入手,大屏幕每隔1秒钟跳出一个数(數字跳出后消失,再跳出下一个),连续跳出10个数后,问学生,这10个数相加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以游戏的形式融入课堂,设置大问题情境,向学生发起挑战,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究.

二、立足儿童经验——基于“现实性”探究,提升理解水平

儿童的数学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基于经验之上的主动建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发挥他们的经验价值,通过游戏,创造性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儿童的已有经验相结合,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的知识,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经验的迁移,从“具体”走向“抽象”

作为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游戏的引入,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具体的生活场景,促进儿童经验的迁移.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的讲述往往只能使学生处于“记忆水平”或“解释性理解水平”.为此,教师创设了“给海绵宝宝量身高”的游戏场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究“高”的含义.生活中,学生已有了量身高的经验,从最高点(头顶)到脚底那条水平线的垂直线段,就表示人的身高.学生自然地将这样的经验迁移到卡通人物身高的测量,接着教师隐去卡通画,抽象出三角形和三角形的高.在这个场景中,三角形的高不再是“从顶点到对边的距离”的抽象概念,而且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迁移,课堂也不再是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述,而是在游戏化形式下学生的自主探究.

2.经验的改造,从“原点”走向“生长”

游戏,绝不仅仅是为了获胜,思考获胜背后的“秘诀”才是游戏化教学的真正价值.例如在《分解质因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比比谁的式子长”的游戏:将所给的数写成几个自然数(1除外)相乘的形式,所写的乘法式子最长的同学获胜.展示学生作品(以60为例):60=6×10,60=12×5,60=2×3×10,60=6×5×2,60=2×2×3×5,……三轮游戏后,学生发现了获胜的秘诀:如果式子不是最长,必有因数还能再分解;要想获胜,相乘的因数必须都是质数.至此,学生对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从因数到质因数再到分解质因数,游戏化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经验的引出、挑战和转换,实现了经验的改造和提升,使认知从“原点”走向“生长”.

三、引领儿童成长——基于“过程性”探究,发展理解能力

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游戏化教学正体现了“有过程的教学”,儿童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探究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仅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

1.创设情境,让认知“活”起来

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是一门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抽去了具体内容的形式科学,因此我们经常认为数学知识比较“死板”.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化的情境,给“死板”的知识赋予“生命的意义”,让儿童在“形象”中感受“抽象”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正确表示相应的分数,教师创设了“蜗牛爬行”的游戏情境:蜗牛在笔直的路上爬行,每爬行一段就停下来休息一会,请你给它爬行的每一段标上记号.蜗牛爬行的起点即数轴的原点,爬行的方向即数轴的正方向,爬行的一定的距离即数轴的单位长度.此外,灵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了更具探究性的问题,如:蜗牛如果走到1还想继续向前爬行,该怎么做标记呢?如果蜗牛在起点向反方向爬行,又该如何标记?这样的问题,又为后续探究“假分数”和“负分数”奠定了基础.

2.追求开放,让思维“飞”起来

自由是游戏的灵魂所在.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儿童自主探索的空間,让儿童亲历探究的过程,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通过讨论和思考,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确定位置》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打海盗船”的游戏情境:在海平面有一艘海盗船,“船长”向“炮手”描述海盗船的位置,“炮手”根据描述精确定位.针对描述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讨论构建解决模式,学生构建过程产生了一维、方位、区域、二维、方向+距离等多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自主比较择优,深刻体会确定平面上的点必须建立二维基础上,通过测量上下、左右的距离来确定位置.随着海盗船位置的不断变化,学生感到每次测量太麻烦,从而自然地“发明”了方格图,并产生了参照点、方向和距离的需求,体会了确定行、列的必要性.

3.体验操作,让能力“长”起来

游戏化教学,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落地,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重视学习的体验.在游戏操作中,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现动手“玩”数学的目的,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多彩的“分数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设置了两个游戏:“抢1”游戏和“清0”游戏.“抢1”游戏的规则是:把掷到的分数相对应的彩条铺在表示“1”的直条上,先铺满者获胜.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的分数条可以铺满“1”,从而对不同分数单位与“1”之间的认识从单维走向多维,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它可以度量自然数无法度量的大小,也就是“数系扩张”的本质.“清0”游戏的规则是:用两个1[]2的彩条铺满“1”,然后根据掷到的分数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先全部拿走者获胜.通过游戏,学生体验了多种不同的“获胜”方法,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不断“换数”的操作中,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儿童真正的快乐,来源于探索和探索所带来的成就感.我们应当顺应儿童天性、立足儿童经验,用最贴近于儿童生活本质的方式,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把情趣、生机、活力、激情、对生命的敬重等注入课堂,让他们在游戏的体验中探索数学、理解数学,从而引领儿童走向生长.

【参考文献】

[1][美]卡普(Kapp,K.M.).游戏,让学习成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M].上海:上海教学出版社,2011.

[3]顾晓东.小学数学理解性探究学习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注重动手实践,实现数学理解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抓住核心 聚焦本质
不在知其然,更在知其所以然
将学生从“相异构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直观:催化数学的理解与表达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