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与展望
2020-03-24司武兴陆华山
司武兴 陆华山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及5G网络的兴起,各大高校更加重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人才培养。高校承担着教育教学、服务社会等功能,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目前各大高校资助育人效果参差不齐,研究层面也停留在原始基础阶段,探索基于CIPP模型的资助育人工作研究,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
[关 键 词] CIPP模型;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066-02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转变思维和创新方法,要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要将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上。高校一直以来都是资助育人的主阵地,是加强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坚强后盾,随着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大力支持,高校资助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帮助,还包括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为了进一步研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从CIPP模型切入新的视角,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期望可以对各大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有一定的借鉴。
一、国内外CIPP模型研究进展
CIPP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斯塔夫比姆在借鉴泰勒模式后提出的,泰勒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而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是改进”,二者都强调改进的目的性。CIPP由四个评价要素的首字母组合而成,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为决策提供了信息,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具有过程性、全程性和反馈性的特点。本文主要从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视角上进行文献综述。
(一)CIPP模型的研究方向
国内关于CI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IPP的发展历史、模型特点和模型介绍,对于这一模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还有待开发,而有关CIPP模式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在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三方面;国外关于CIPP模型的研究理论以及发展历程已经相对成熟,现如今主要集中在CIPP模型的实证应用方面。
(二)CIPP模型的研究方法
关于CIPP模型的研究方法,国外研究运用到了实证研究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直观表现CIPP模型;而国内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并没有具体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也是我国目前研究发展的一大问题,重视定性研究而忽视定量研究。
(三)CIPP模型的应用研究
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国内关于CIPP的应用研究大致可分为:教学评价应用、学校评估应用、课程评价应用、教师自我评价应用、学生学业评价应用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应用方面,而国外对于CIPP模型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案例的调查研究方面。
二、国内外资助育人研究进展
国外对于资助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1世纪,相对于国外研究,我国的资助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些年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资助工作主要集中在资助的理论、模式以及制度体系方面,而对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一)资助理论研究
国外对资助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1)教育成本分担理论。1986年,美国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在“大学资助服务三十届年会:2000议程”会议上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政府、家庭、学生、高校和社会人士共同承担。(2)教育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均對教育机会均等理论产生深刻的见解。(3)人力资本理论。1961年,美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系统地阐明了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对于提高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资助理论体系,国内资助理论鲜有创新,关于资助的理论研究主要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
(二)资助模式研究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高校的学生资助政策较为完善,资助模式也较为科学,主要的资助模式如下:(1)美国模式。美国对学生的资助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增加助学贷款额度,实施“先上学、后付费”和“按成本付费”的交费模式和“按收入比例还款”的贷款模式来确保资助的稳定发展。(2)英国模式。英国的资助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的资助模式是“收费+贷款”,通过政府定期投入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贷款公司管理学生贷款事宜。另外,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为学生提供兼职服务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3)其他国家模式。除了美国和英国极具特色的资助模式外,其他国家也根据国情提出了适合本国的资助模式,比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施免费读大学的资助模式,丹麦实行“发行教育券、低息贷款”的模式,法国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发放奖学金、补贴。
国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资助模式:杨木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探索出了“三阶段联动”的育人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在坚持和完善“双线资助”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资助工作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进一步探索育人载体和平台,形成了融合益创、益教、益读、益盟、益院的五益资助育人新模式。总体而言,国内近些年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型的资助育人模式,并强调育人的重要性。
(三)资助育人体系
国内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已逐步发展完善,包括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但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资助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资助体系不平衡等问题。相关学者一直在积极探索,如史凌芳提出了“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指出资助需“以经济扶助为基本,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能力增强为核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资助,达到生活上扶困、精神上励志、实践中强能、效果上育人的目的,多维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使扶困、励志、强能三者有机结合。
相比较国内,国外的资助育人体系比较单一,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四)资助育人概念
资助育人是全方面资助和立德树人的结合体,是国家通过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达到育人的效果。首先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上的物质帮扶,解决其生活必需问题,在此资助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发展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物质资助”与“立德树人”双管齐下,力求实现资助工作新突破,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使资助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其终身发展提供助力。
三、文献述评
纵观国内外研究,当前国内和国外关于资助育人的研究比较广泛,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资助工作,探寻帮助学生提高就業能力的具体方法,但是关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怀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在国内,虽然一些研究成果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研究内容要么单一重复,要么只是简单关注自身专业领域,很少有对如何构建资助育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的,这也为后面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四、研究展望
高校学生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要与时俱进、因校制宜,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摸索构建一套包括物质帮扶、精神育人、能力提升、管理规范等有效的资助育人体系;结合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结合新媒体的平台,创新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资助育人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要有效地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资助发挥育人效果;要关注资助育人实效,通过构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有效增强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通过开展诚信感恩教育、专业技能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受助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五、结语
本文以CIPP模型为切入点,在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资助育人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国内外资助育人文献的分类、综述与整理,了解国内外资助育人的发展进程,希望能为构建基于CIPP模型的资助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做铺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为今后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为资助育人实现途径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韩东,魏思雨.CIPP模式文献综述[J].科教导刊,2016(21):43-44.
[2]韦鸣.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3]崔来廷.美国公立高校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解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19-123.
[4]狄娇,姜俊玲.贫困大学生“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析:基于提升育人效能的视角[J].科教导刊,2017(29):182-184.
[5]史凌芳.“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2):29-31.
[6]涂荣.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凸显及实现机制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7(4):118-121.
[7]罗云辉.高校实现精准资助工作的路径探析[J].读书文摘,2016(26):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