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竞争力探析
2020-03-24甘海琴熊飞
甘海琴 熊飞
[摘 要] 随着高职教育“百万扩招”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竞争与日俱增,高职院校必须树立竞争发展的理念,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找寻培育与提升竞争力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竞争力培育与提升,既要突出办学特色,又要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竞争,优化扩充优质生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社会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竞争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054-02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并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务院颁布的“职教20条”,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如何在竞争中谋划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等,都是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据教育部公布,截至2019年6月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423所。[1]高职发展智库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统计显示,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总规模已突破1000万人。[2]
面对高职教育前所未有之大改革、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的脚步不进则退。高职院校唯有改革创新,以变应“变”、争取主动,培育与提升办学竞争力,才能大有作为,赶超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从战略层面谋划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并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一、影响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问题分析
目前,影响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问题主要包括生源不稳定、优质生源吸引不足、内涵建设水平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够、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方面。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生源不稳定和优质生源吸引不足
1.社会传统观念或偏见影响了高职招生
不少考生和家长认为高职教育的地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位,高考后不少学生选择了放弃高职院校报名或考试;有的要么放弃填报志愿,要么收到高职院校录取通知书后也毅然放弃到校报到。
2.高职院校的功利化招生政策影响了生源
为确保有相对稳固的生源,高职院校采取了根据“热门”专业制订“短、平、快”的招生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招生“扎堆”或恶性竞争,加上本科院校招生的“挤压”,高职院校生源竞争非常被动。
3.人才市场存在“攀比和高消费”现象引发招生困境
目前社会上大多用人单位喜欢录用高学历但不一定适合本单位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社会上这种歧视性人才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
4.高职院校招录方式单一影响生源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取以区域统筹考试为主的学生招录形式。这种方式可以选拔出文化素质较高的考生,但未必适合选拔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大多高职院校缺乏特定专业选拔特长生的自主招录权,这也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型实用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
(二)内涵建设和协同育人不够
1.校内教学资源扩招后生均不足
随著“百万大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多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规模迅速攀升,校内教学资源也相应生均不足。不少高职院校呈现“超饱和、满负荷”状态,导致生师比、课室实训室、宿舍、馆藏图书、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基本办学条件趋紧,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处于低水平的运转状态。
2.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易诱发同质化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受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制约,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不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往往是“一头冷,一头热”,没有形成“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同育人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3.中高职本科之间“立交桥”尚未打通
目前职业院校之间协作育人关系不畅通,导致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同质化;高职教育体系的运作,难以支撑起贯通中职、高职和职业技术类本科院校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有的高职院校依然从心理上排斥与中职合作,而对与本科合作却“倍加厚爱”,缺乏发挥特色、主动打造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能动性。
(三)社会服务渠道少和服务能力不强
(1)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形式不多。因为受到师资政策等软硬件制约,许多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且含金量不高,没有主动引入高水平的专业实操技能的高级培训。(2)社会服务能力与教学能力提升等师资内涵建设的良性互动不足。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往往对社会服务敷衍了事,或将社会服务当成“副业”来开展。(3)不少高职院校设备设施老化,加上学校财务困境,投入不足,导致可供服务社会的设备落后,难以有效对接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3]。
二、高职院校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思考
(一)完善招考制度,整合优化资源
1.把握好“两个转向”
即从教育视角转向经济视角、从规模发展视角转向教育类型视角。招生规模扩大,过去更多的是从教育视角看问题。如今,高职院校应从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视角考量职业教育“扩容”政策。大力加快创新发展高职教育,不仅是聚焦规模和结构,更要从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类型和结构方面来考虑。
2.落实扩招规划
要在原先招生计划的基础上,盘活学校“存量”资源,挖掘拓展“增量”资源,研究落实提高高职教育“毛入学率”扩容方案,扎实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办法。要改革与完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根据生源对象的复杂性,制定多样化招生方案。如以学业水平、职业适应、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招收普高毕业生,以职业测试、注册入学的方式招收中职毕业生。
3.加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要提高现有师资、实训等软硬件的共建共享,加大硬件资源经费投入,重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动搭建校企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4.完善人才培养相关制度
针对扩招、扩容后生源结构的变化,创新“全员育人”的配套制度,开展学分制银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根据生源对象的需求与特点,开展因材施教订单式培养。
(二)强化办学特色,开展产教融合
1.重视人、财、物基础投入
做到在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和办学实验实训等设施方面“三确保”。即要确保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占比达标,重视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要确保通过财政补助、生均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等方式落实办学经费总投入;要确保校园面积、生均建筑物、教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能满足扩容后符合办学基本条件。
2.构建“标杆型”平台
高职院校竞争力培育与提升,必须要有平台为载体,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有标杆,做有榜样,行动有目标”。学校层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向国家或省一级一流校、特色校“看齐”,主动从战略高度规划学校各项工作;专业层面,要加大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国家、省或校级重点特色专业群的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层面,要不断加强网络课程或核心课程等“金课”类资源建设;师生层面,要重心下移,主动搭建服务教师职称或职级晋升优化平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各类技能大赛平台,培育与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3.凝练办学的特色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因校施策,重视挖掘、凝练自身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涵盖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创新、科技特色服务等内容。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亮点,可以充分展现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等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4.重视产教融合发展
主动构建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跨界协同育人。根据协同培养要求,将与企业流程关联度高、辐射影响面广的项目列入重点,深度融入协同育人过程;与行业企业的资源组织、生产过程、企业文化、信息供需实现无缝对接,搭建创新创业创造载体,形成全链(人才、产业、教育、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将校企协同育人和“利益共同體”理念贯穿其中。
(三)主动对接融入,健全服务机制
1.增强服务意识,主动融入区域发展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觉承担起服务区域经济乃至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时代使命,主动作为,在日常服务中要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特色和重点产业,关注地方发展规划,使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力争成为当地政府或企业的智库。
2.建立激励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放、管、服”的要求,完善学校自身有关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将“社会服务”内容纳入评聘条件,使其成为激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要建立日常教师参加社会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探索设立“社会服务”岗位,使其与“教学岗”“科研岗”同等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形式。
3.搭建融合平台,赋能社会服务
(1)建立学校、政府与企业多元共建共享的联系平台,如搭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或组建相关职业教育联盟。(2)积极为教师搭建产教融合服务实践平台,协同成立各类应用技术协同中心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纳广大师生参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汤建民,刘宁.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评价方法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2019(3):33.
[2]李秀仙.评价学视角下我国高职院校排名的反思:以“科教版”排名和“广报版”排名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33):96.
[3]蔡新职,王梓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遭遇的障碍及其跨越[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30.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