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课堂创设学生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2020-03-24温祥
温祥
[摘 要] 目前中国高校心理学课堂存在很多问题,普遍表现为:教师讲课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互相讨论少;注重学习知识多,关注学生个人心理成长的少。导致学生单一地学习了心理知识却无法用到生活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兴趣少,心理课堂没有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在发现心理学课堂存在的问题之后围绕创设探究活动这一中心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关 键 词] 心理学;课堂;探究活动;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020-02
心理学这门课程内容具有探索性,而近年随着心理学课堂的逐渐开设课堂的质量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大部分心理学课堂老师的上课方式与其他课程没有区别。既然课程具有探索性,那么就应该抓住课堂时间努力创设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探究过程中还能看出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背后所表现的品质以及老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大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的变化特征反映大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如探究学习的特征、学习的内容和资源等方面。本文通过怎样创设探究活动总结一种更适应心理学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频繁曝出大学生因为种种心理原因而表现出各种极端行为,所以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有些心理机构专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大学生普遍都会有点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指数也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下降的趋势。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比较关注的事情,学校会集聚更多的力量投入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生进入大学校园刚开始都是比较放松的状态,因为刚从高三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大学又是校园到社会过渡的阶段,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形成完整三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生理发生变化的同时心理也会随着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出现开放性心态和封闭性心态二者的冲突。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变化,在三观形成的过程中他们也会认真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感受、性格和心理情况等。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自己来评价自己,也可以借助他人的观察力来让其帮助评价自己,对自己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这样会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会远离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交往的人大多数是同龄人,来自五湖四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活方式,这些东西会影响学生对这个社会和世界的感知。他们会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选择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情感也会变得相对丰富,但情感丰富了不一定稳定,在求知和识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矛盾。就大学生而言,他们自己就是矛盾的个体,在思想和言行上还会有相应的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二、大学心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大学心理课堂跟其他专业课堂一样还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形式为主。心理学课程比较复杂,很多心理学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或者调查探究得出来的,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只讲理论而不让学生探究怎么得出的结论就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老师讲完理论知识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学生当时可能会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遗忘,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提问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学生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也不乏心理问题。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他在心理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可能不会帮助到他,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心理学知识变成了一种无用的知识。
三、心理学课堂创设学生探究活动的措施
(一)引用情景体验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它比较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和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下获得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现在情景式教学活动已经普及到大学课堂中,特别是大学的心理学课堂中。心理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是极其复杂且善于变化的动物,从根本上说它跟物理化学现象还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非物质化的规律,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不注意根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但是心理现象却又无时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情景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设置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的场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为学生的课堂增加相应的活力,还能从感觉、知觉、思维、想象以及相应的表象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心理活动并从中掌握吸收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二)进行故事性探究活动
故事这个主体本身就比较吸引人,它属于未知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主要是因为故事的情节符合人们认识一种新鲜事物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又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基本上每个人在了解一个未知的东西时都会先了解它的表面,在不断地了解和认知过程中再慢慢了解其根本。如果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表演一个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故事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本质或特性,就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人们投入的感情越多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体会就会越深刻,他们对这种本质所产生的规律也就会更加记忆深刻。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掌握故事发展的节奏和一定情绪的表达,教师科学地掌握好这些度并在其中穿插合理的内容环境,运用科学而合理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在循序渐进的理解下让学生对心理学认知产生巨大的变化,让其思想产生巨大的波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探究活动
人们的认识规律一般都是情感上先认可某样东西再根据情感上的感兴趣程度对其进行理性探知。如果不明白这个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在学生根本无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就会放弃学习。多媒体的出现给学生提供多种有效的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会进入一个深入思考的境界。如在上课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放一些背景音乐以更好地渲染图片中的情景。在音乐中情感可以得到很好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媒体次数越多,形式越丰富,知识的表现力就越强,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越牢固。
(四)迁移法探究活动
迁移法就是将一些抽象的理论或者心理学知识迁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可以具体到某个人或某个事件中。如果运用到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就会让这个知识更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我们也可以将某个特定的情景迁移到某个学生身上,设置一个人际交往冲突的情景,让这个学生亲自体验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矛盾,其他同学从这个同学处理问题的方法中得到一些经验,之后就会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四、心理学课堂创设学生探究活动的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人认识的已知部分与被认识的未知部分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疑难和矛盾,是一种没有直接明确的方法和途径可遵循的情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研讨
这里所说的“探究研讨”,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探索,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这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实际上就是创新。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经历一次“再发现”“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不是唯一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学生的探究研讨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体验创造的快乐、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学会学习。
(三)注重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评价时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习的水平(心理学知识、方法、能力等的提高),更关注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既有教师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更激发学生自主评价、自我体验反思;既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水平上的表现,更反思自己在心理学上的领悟。
五、结论
探究式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自我获得知识与技能是自我价值感的满足,让学生自己思考、质疑、解决问题,自己评价,自己管理。教师和同学的表扬与赞许所带来的是荣誉感的满足,所以表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学习中处理信息,把知识与有关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去探索解決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定燕,王颖,郑凯.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丰盛周记”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J].校园心理,2016,14(4):274-276.
[2]钟贞.新课改视野下大学心理学“学生试讲法”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3):73-75.
[3]林玲.学生试讲法在高师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107-108.
[4]李玲玲.高职院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探究:以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6-98.
[5]郑丽莲.立足课后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10):84-85.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