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视角下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20-03-24李玲,牛晖
李 玲,牛 晖
引言
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当前国际贸易和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在生产和贸易中发生的价值获取和利益分配问题。
安徽省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分析影响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进一步强化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实现有效升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涂颖清提出制造业升级受到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内生因素包括高级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的供给、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在产业竞争力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内生因素,外生因素包括全球价值链体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市场开放程度、国家政策等制造业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内外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与强化是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源泉[1]。娄思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得出规模效应、资本积累、高级生产要素积累对制造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2]。邓晶和张倩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本国制造业升级,同时制造业升级还受人力资本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信息化水平三个因素影响[3]。徐康宁认为通过与外商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之后,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本土市场大规模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升级的第三条路[4]。徐慧雄认为技术改造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能提升产品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附加值[5]。安礼伟认为对外开放是推动新产业建立、成长和高度化演进的有效途径。对外开放不仅能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也可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市场条件[6]。以上是学术界近期对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的代表性研究,本文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依据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从创新能力、高级人力资本、财政政策、市场化程度、国际贸易、生产性服务业、物质资本密度方面展开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制造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选取部分代表性指标通过具体数据对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建立VАR 模型研究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升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上述理论分析中,可知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与研究针对性,故本文主要考虑以下变量:创新能力、高级人力资本、财政政策、市场化程度、国际贸易、生产性服务业、物质资本密度。
表1 指标变量选取一览表
(一)指标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考虑研究的时效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3—2017年安徽省15年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因变量为制造业行业利润率(P),自变量选取创新能力(Z)、高级人力资本(R)、财政政策(C)、市场化程度(S)、国际贸易(I)、生产性服务业(F)、物质资本密度(G)。所有数据均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中国商务统计年鉴。各个变量的具体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
(二)描述性统计
为了正确地选取一部分有价值的关键指标数据,我们对选取的指标数值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安徽省15 年来的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创新能力、高级人力资本、财政政策、市场化程度、国际贸易、生产性服务业、物质资本密度变化相对都比较大,其中制造业行业利润跨度较大,从制造业的标准差可以看出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变化比较平稳。
1.АDF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VАR 模型要求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而在建立VАR 模型之前先检验模型的平稳性。
表2 描述性统计
表3 平稳性检验
采用单位根平稳性检验(АDF)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利用EVIEWS 软件对取对数前的变量,变量取对数后进行平稳性检验,均存在单位根,说明变量不平稳。将变量取对数可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因此,将所有的变量都进行取对数一阶差分处理,从表3可以看出一阶差分后每个变量均为平稳序列,满足VАR模型的前提条件,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对变量LGZ1,LGR1,LGC1,LGS1,LGI1,LGF1,LGG1,LGP1进行回归分析。
模型方程为:
LGP1 =0.052865+0.213771LGZ1 -0.20983LGR1-0.01383LGC1+2.315895LGS1+0.493656LGI1-0.54829LGF1-0.46745LGG1
然后取得残差序列并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出以下结果如表4 所示,АDF 统计量为-6.3795,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该残差序列平稳。
表4 协整检验
因此,由回归方程表明P、Z、R、C、S、I、F、G、P存在协整关系,可进行下一步格兰杰因果检验。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是进行VАR 模型估计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要对安徽省制造业行业利润率(P)与创新能力(Z)、高级人力资本(R)、财政政策(C)、市场化程度(S)、国际贸易(I)、生产性服务业(F)、物质资本密度(G)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接下来,将自变量分别与安徽省制造业行业利润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创新能力、财政政策、生产性服务业、物质资本密度不是制造业行业利润率的原因这四个假设的P值都小于0.1,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安徽省的创新能力、财政政策、生产性服务业、物质资本密度单向影响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创新能力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不能靠单纯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需要技术水平的推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完全不能保证制造业的发展质量,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能够积极地提升发展质量。财政政策是制造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良好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制造业稳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造业的前向和后项关联产业,通过影响制造业的效率来影响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因为制造业大部分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加,物质资本密度增加必然会使得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剧增,国内市场引力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拉动力。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
制造业行业利润率不是高级人力资本的原因的假设P值小于0.01,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以,安徽省高级人力资本与制造业行业利润率是双向因果关系。因为制造业一般需要大量的资本、设备和劳动力的投入进行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性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企业规模始终是发展质量的坚实基础,因此高级人力资本与制造业行业利润率息息相关。同时,制造业的增长率仅有助于企业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高级人力资本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主要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分别选取因变量为制造业行业利润率(P),自变量选取创新能力(Z)、高级人力资本(R)、财政政策(C)、市场化程度(S)、国际贸易(I)、生产性服务业(F)、物质资本密度(G)。通过理论与实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创新能力、财政政策、生产性服务业、物质资本密度与制造业行业利润率是单向因果关系,高级人力资本与制造业行业利润率是双向因果关系,即两者之间具有互相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和国际贸易与制造业行业利润率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二)建议
通过前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制造业升级不仅对安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也对安徽省地位的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对于安徽省制造业的升级,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升技术创新及应用能力
制约制造业升级的主要“瓶颈”是技术创新及应用能力的缺乏。通过引进外源性的技术成果,先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或通过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树立品牌、形成技术和产业优势。如:合肥近几年加大技术创新,制造业快速发展,惠而浦、京东、美的、格力等国内外知名家电制造业入住合肥,形成了本地自己的技术特色和产业优势,逐渐建立起与本地工业技术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本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
2.加速高级人力资本积累
高级人力资本和制造业升级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加速高级人力资本的积累,应主要着力于内部开发机制和外部磁场效应两方面建设,具体措施为:首先,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建立更加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奠定内源性开发基础。其次,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和民间机构等多元化力量参与,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立体式架构支撑。最后,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具体人才引进策略,转变用人观念,完善配套机制,尤其是建立高端专业人才的绿色通道,保障缺口型人力资源的外源性补充。通过高级人力资本的积累加速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升级。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健康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和有效助推的产业政策,是制造业产业在长期内实现不断升级的保障和沃土。因此,安徽省政府应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资金向制造业产业升级倾斜,保障制造业健康有序地实行产业升级。首先,安徽省产业政策的制定要居于战略性高度,具备前瞻性眼光,引导和扶持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安徽省政府应为安徽省民间资本和民企搭建资金供需平台,增强市场活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再次,安徽省应制定致力于健全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市场规则和标准体系,创建健康、公平的制度环境。最后,政府应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增加物质资本密度,加速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