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信、行现状与培训需求调查

2020-03-24周裕婧车小雯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对象问卷

周 娜,张 懿,周裕婧,车小雯,王 婷,刘 影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意外伤害,而我国每年约有70万~75万人死于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据统计,意外伤害致残人数每年约800万,需治疗人数是死亡人数的100~500倍,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2]。发生意外时,第一目击者或自己若能及时、正确地实施院前急救,可极大程度地降低伤者致残率和死亡率[3]。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公众急救水平[4]。同时,大学生学习能力强,通过学习院前急救技能,不但可以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家人、朋友,在更大范围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起到知识传播载体的作用[5],促进公众急救能力整体提高。医学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急救认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与其相比,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认知、需求和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研究调查重庆市大学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信行现状与培训需求,为提高其急救能力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大学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依据方便取样原则随机选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1)意识清楚;(2)能自主独立地填写调查问卷;(3)非医学专业学生。

1.2 调查工具

结合国内其他城市关于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调查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等人口学资料;第二部分为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从知、信、行3方面调查,其中“知”包括10个项目,主要了解调查对象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程度,“信”包括4个项目,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对急救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态度及积极性,“行”包括5个项目,主要了解调查对象急救参与实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急救培训现状调查,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的评价与需求。调查问卷各维度信度为0.821~0.876,效度良好。

1.3 资料收集

借助问卷星数据平台录入问卷,按照事先统一设计的调查程序进行资料收集。共发放问卷1 250份,收回有效问卷1 211份,有效回收率96.88%。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收回问卷1 211份,其中男生557人,女生654人;平均年龄(20.3+1.5)岁;城市生源430人,农村生源781人;大一598人,大二500人,大三、大四共113人。

2.2 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知、信、行现状

2.2.1 急救知识与技能“知”现状 调查对象正确掌握急救相关知识的比例为59.84%,见表1。

2.2.2 急救知识与技能“信”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95.13%的调查对象相信恰当的急救能够挽回人的生命,82.24%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学习急救技能有兴趣,91.9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掌握常用急救知识与技能,89.18%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大学期间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有必要的(见表2)。

表1 调查对象急救知识与技能“知”现状

表2 调查对象急救知识与技能“信”现状

2.2.3 急救知识与技能“行”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不参与急救培训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任务重,没时间(35.92%)及培训形式缺乏吸引力(35.18%);不论发生意外的对象是陌生人还是家人朋友,调查对象参与急救的意愿都高达90%以上,而不愿意进行急救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自身急救能力不够,做不好,结果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急救知识与技能“行”现状

2.3 急救培训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现有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书籍、讲座、网络、电视等;仅36.83%的调查对象参与过急救培训,没参加过急救培训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课程(培训信息来源有限)。调查对象对急救培训的形式、频次、师资、内容等需求见表4。

表4 急救培训现状调查

3 讨论

3.1 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

调查中,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正确掌握急救相关知识的比例为59.84%,其中,正确率最高的3个条目依次为触电的正确处理方式(97.11%)、煤气中毒的正确处理方式(92.32%)、国内急救电话号码(91.33%),正确率最低的3个条目依次为手指外伤止血部位的选择(35.18%)、胸外按压的正确频率(33.77%)、脑组织不可逆死亡时间(33.77%),这与江申等[6-7]的调查结果一致,与何艳等[8]的调查结果相比,知晓率最低条目有所不同,且知晓率略高,可能与近几年重庆市大力推广急救知识普及、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时间等有关。但总体而言,心肺复苏、创伤急救仍然是急救知识与技能中较为薄弱的部分,这与该部分内容专业性强、技能要求较高有一定关系。

3.2 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意愿

调查中,95.13%的调查对象相信恰当的急救能够挽回人的生命,82.24%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学习急救技能有兴趣,91.9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掌握常见急救知识与技能,89.18%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大学期间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有必要的。从侧面反映出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态度积极,对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较好。调查中,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急救培训的首要原因是学习任务重、没时间,其次是认为目前的各类培训形式缺乏吸引力。这一方面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急救培训存在的不足。

在针对是否愿意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急救时,不论对方是陌生人还是家人朋友,调查对象参与急救的意愿都高达90%以上,而不愿意施救的最主要原因是担心自身急救能力不够,做不好,其次为怕被误解,而背“黑锅”。这也表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一方面对急救有较强的参与意愿,但对自身施救能力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施救过程中对如何保证自身安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目前,我国对于公众现场急救还缺乏法律支持[9],制定相关法律可以在避免纠纷的同时,增强施救者的急救意愿。

3.3 普及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探讨

(1)对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信息宣传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现有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纸质读物、讲座、网络、电视节目等,说明目前急救知识传播渠道较多。调查对象中未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占63.17%,说明急救培训普及率较低,主要原因为不知道哪里有相关培训课程,其次为学习紧张、没时间。这表明急救知识传播渠道虽然较多,但公众知晓率低,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可通过社交平台,如学校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宣传橱窗等形式发布培训信息,提高培训知晓率。

(2)可持续的重复培训能够提升和巩固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中,大学生认为一个月开展一次急救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根据“遗忘”理论,知识和技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重复培训则可对其进行巩固[10],这也说明重复培训的必要性。大学生在校时间长,适合定期开展培训,但需要相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11]。目前,我国的急救培训尚未形成规模,急救培训多以公益性为主,缺乏专业的、持续的急救培训资源以及推广模式[12]。相关研究[7,13]表明,可通过开设急救课程促进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

(3)培训内容及形式多元化。调查对象最希望学习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为常见疾病紧急情况处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心肺复苏。说明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要推广心肺复苏,还要学习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调查对象认为,急救中心或者医院医护人员、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更适合成为急救培训教师,说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专业人员认可度更高。在对急救培训形式的调查中,专题培训、健康教育课、选修课等形式较多见,培训方式有讲座、练习、考试、看视频录像等,说明目前的培训形式多样,但缺乏统一、规范的培训方式。而学生不愿意参与急救培训的原因中,缺乏吸引力是主要原因。学生表示,教师示范及现场练习与考核、多媒体教学联合的培训形式更具吸引力。与单一的讲座、看视频录像或者操作练习相比,多形式联合的培训加考核认证方式既提高了教学趣味性、互动性,又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及时指导,使操作更规范,而考核认证也保证了培训效果,是对培训参与者急救能力的认可,有助于提高其施救信心。

综上所述,非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不佳,具有较强的急救知识学习意愿,但施救信心不足,对急救培训需求强烈。相关部门可根据其培训需求和学习特点,加强急救培训信息宣传,在师资选择、培训频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设计可持续、规范的急救培训体系,提升其急救能力,进而提升公众急救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对象问卷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