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斗纹器小议※

2020-03-24

草原文物 2020年2期
关键词:底径银器墓葬

党 郁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柳斗罐为柳条编织的罐形器物,也有叫柳罐或笆斗。柳条经过水泡之后会膨胀,其缝隙严丝合缝,即便是装水也不会漏出来。用植物茎叶编制器物早有发现,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多见陶器底部多见压印的编织纹饰。而编制类器物应该要早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爱德华·泰勒的《人类远古史研究》以及柴尔德的《远古文化史》中都曾提出陶器发明的过程,认为最早将粘土涂在篮子这样一些容易着火的容器之上是为了避免被烧毁,以至后来发现单用粘土本身即可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世界上便出现制陶术了。

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诗词等记载来看,柳罐作为一种民间实用的取水器具,因其为有机质材料难以保存,考古工作一般较难发现。但从两汉时期的墓葬随葬的陶模型明器就已有所发现。五代至元代的一些窖藏、墓葬和遗址中偶有所见银、瓷和陶器质地的柳斗纹装饰器,但因出土数量较少,在墓葬中或窑口中都非主要器物或主要产品,难以系统性研究。笔者在辽代几座墓葬之中发现此类装饰的器物,与辽代器物整体风格大相径庭,故对之进行收集和整理。本文就是以五代至元代这一时间段内考古发现,国内外博物馆藏品所见柳斗纹器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形制特征、纹饰的发展变化及在用途上的变化进行探讨。

一、银质柳斗器

出土时对之称呼差异较大。南方地区窖藏出土的有称之为杯、罐、粉盂;出土于北方地区的称之为钵或笸箩等。比较写实,以柳条为经,以麻线为纬,錾刻出编织纹或模印出编织纹。此类柳斗纹银器出土较少,见于唐、五代和辽契丹文化的窖藏和墓葬之中,所占比例极少。目前收录的明确知道出土地点或收藏地点的如下。

1978 年,昭乌达盟巴林右旗白音汉公社友爱大队发现的一处辽代窖藏①,该处窖藏位于凤凰山西麓,查干木沦河白河北岸。窑藏的西部是一处辽代大型遗址,地面遍布辽代砖瓦和其他文物。器物散埋于土坑中。以银器为主,另还有铜器和瓷器。八棱錾花银执壶、温碗一套、柳斗形银杯两件、荷叶敞口银杯两件、仰莲纹银杯两件、二十五瓣莲花口银杯两件、海棠形錾花银盘一件、银筒十三件以及玛瑙杯、青玉兽、鎏金银边螺钿杯、莲花纹青瓷碗、铜熏炉、铜镜等。窖藏出土的银器杯类多为成对出现,柳斗形银器也为1 对。

1979 年,浙江省淳安县夏中公社朱塔大队发现一批银器窖藏②。银器位于土坑的东北边缘距当时地表30 多厘米的深处。出土有银器12 件,其中6 件高圈足杯、2 件平底杯、1 件葫芦形壶盖和柳斗纹器1 件,璎珞式项链1 件。根据窖藏内高圈足杯的形制特点,推断为晚唐至五代时期③。

1980 年,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碌碡坪乡忽洞坝村发现的一座辽代墓葬④,该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铜器和少量的金器、银器及铁器等物品。墓葬从出土遗物看,等级并不高,铜器为腰带带具饰品,金器仅见耳环。银器有盏托、杯、柳斗纹器各1 件,其余铁器、陶器等多为生活用品。

1981 年,安徽省六安县花石嘴村发现两座石板封盖的墓葬,墓葬中出土金、银、铜、角和漆器⑤。出土器物中以银器居多,有盘、杯、盏托、钵、把杯、唾壶、器盖等,铜器有发簪、铜镜;M2 出土银器有杯、托盘、盘、唾壶、钵、洗、金钗、铜镜及铜钱等;其中银奁盒装饰大量花卉纹饰,且分作三层,内一层放置菱花铜镜1件;二层放置有银粉盒4件、铜粉具1件;三层放置皆为银器,有胭脂罐1 件、粉缸1 件、胭脂碟1 件、粉盂2 件、粉具2 件和蝴蝶型香囊和狮子形佩饰各1 件。据报告中称部分器物上明确有顾玉郎作坊记号,且出土器物的纹饰特征为元代风格,时代应为元代。其中第三层放置2 件银盒,一件为柳斗纹装饰,一件为缠枝花纹装饰,形制相近,尺寸相差不大。在一篇专门描述墓葬出土银器的鉴赏文章中该柳斗纹粉盂为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⑥。此盖是荷叶形,荷叶脉络清晰,四周微卷上翘,中间置荷叶径钮,钮自然向一侧弯曲。粉盒的颈部饰编织纹,腹部压柳条纹。

图一 辽代银柳斗纹器

此外,还有一些不太明确出土地点的馆藏或私人收藏中,也有发现,仅作对比。如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银柳斗纹器,无盖,写实,与巴林右旗窖藏、忽洞坝辽墓和淳安窖藏出土的极为相似。如江苏省吴县博物馆藏有一件荷叶盖柳斗银罐⑦,与安徽六安元代墓葬出土的形状相近。

根据几件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器物来看,器物较少,暂不分型,根据变化特征可分为三式。

Ⅰ式:钵形,圜底。3 件。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忽洞坝辽墓出土,以银片锤鍱、錾刻、焊接成型,直口微侈,浅弧腹,圜底,腹部及底部压印柳斗形纹,压印之纹透内。口沿外侧饰四组对称竖向线纹。口部处残存有铜锈痕迹口径13.5、高7.0 厘米(图一,1)。浙江淳安五代窖藏出土1 件,柳斗纹器物以锤鍱、錾刻成型,直口微侈,浅弧腹,平圜底,腹部及底部压印柳斗形纹,仿木口对称竖向线纹。口径10.35、高7.0厘米(图一,2)。此外,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有一件形制几近相似的器物(图一,3)。

Ⅱ式:短沿。2 件。均出自巴林右旗友爱村辽代窖藏。该器物为侈沿、直弧腹、底部与腹壁一次成型,平底。口部及腹部皆模仿左斜向捶叠柳斗纹饰。该器物口径10.4、高5.6、沿高1 厘米(图一,4)。

Ⅲ式:沿与腹部分界明显。1 件。直颈,圆鼓腹。明确考古发现的仅见于安徽六安花石嘴宋墓M2:707,口径6.1、高4.5、底径4.1 厘米。颈部为模仿饰铁丝编织纹,腹部压柳条纹。上器盖为荷叶形,荷叶脉络清晰,四周微卷上翘,中间置荷叶径钮,钮自然向一侧弯曲(图一,5-7)。江苏省吴县博物馆藏品,口径5.5、高5.3,腹径6.0 厘米(图一,8)。

二、瓷器类

瓷器柳斗形杯发现较多。从五代、辽、北宋、南宋至元代都有发现。且窑口发现也较多,有邢窑、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系等。形制、釉色根据时代和不同窑口的差异存在一些变化。该类纹饰在五代至元代都并非主流纹饰,发现均较少。

1954 年,陕西彬县发现一处窖藏,为一陶缸内放置一批共54 件北宋时期的耀州窑青瓷器⑧。器型有碗、盏、盘、杯、三足炉等生活用品,装饰风格有刻花、划花及雕花等装饰,其中发现一件柳斗纹饰茶盏并配置有盏托。

1969 年5 月、12 月博物馆先后发掘了两座宋代塔基地宫⑨。一为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的静志寺塔基地宫,一为至道元年(995 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地宫内共出土了600 余件文物,有瓷、金、银、铜、玉石、玻璃、丝织品等。其中出土瓷器170 件。种类有碗、盘、杯、瓶、炉、盒、罐、净瓶、法螺等。以北宋早期的定窑白瓷为大宗,其中出土白釉柳斗纹4件⑩。

1975 年,江西清江县矗湖村鹤卵冈宋代墓葬中出土1 件褐釉乳钉柳斗茶杯⑪。器身通高6.2、口径7.2、底径2.6 厘米。圆唇、束颈、鼓腹、小平底。器表带釉,露出白色胎。腹部满布柳斗纹,颈部附加白釉乳钉十五。腹部饰简化的柳斗纹,呈同心弧线。

1976 年,在韩国全罗道新安元代沉船中,除了大批量生产的龙泉窑、景德镇窑外,还有吉州窑、磁州窑、建窑、赣州窑、石湾窑及日本、韩国生产的瓷器。其中江西赣州七里镇窑的产品皆为烧制柳斗纹乳丁罐。将之分为三类,一类为通体施黑釉;一类为口沿与内部施黑釉,外壁露胎;一类为囊形,口沿及内部施钧窑系青釉⑫。

1978 年,河南省洛阳市郊区安乐乡曙光村农民送交一批古代窖藏瓷器⑬,共45 件,分白瓷、青瓷和影青瓷三类。据报出土时重叠摆放在一起,同出的还有铜器等。出土一件影青柳斗纹杯。

1986 年,安徽全椒县下集乡西石村发现一座北宋时期墓葬⑭,出土一批青白瓷器、黑釉瓷器和鎏金饮食器具、水晶饰品,有执壶、花口碟、碗、薰炉、青白瓷柳斗纹器。通过墓志发现该墓墓主人死于1089年,1092 年迁葬至此。

图二 Aa 型瓷质柳斗纹器

耀州黄堡窑窑址历经多次发掘,90 时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黄堡窑窑址进行发掘,发现一件柳斗纹盏的母范⑮。圜底钵形,腹部雕刻出柳斗纹样,口沿处做一周绳捆扎痕。另在窑址也有发现各类型的柳斗纹器。

1992 年,辽宁朝阳市双塔乡孟克乡西上台村发现一座辽墓⑯。墓内出土一批精美的北宋景德镇影青瓷和定窑瓷器,白瓷碟、黑瓷斗笠碗,影青银扣钵、净瓶、花口碟等。其中出土一件青白釉柳斗器。根据对墓葬形制和出土瓷器的年代判定,应为北宋晚期。

1999 年,宝应县发现一批宋代墓葬,出土一批瓷器和漆器,有青瓷、青白瓷和白瓷。碗、盏、盘、水盂、水注、粉盒、碟⑰。根据瓷器胎釉特点可推断为北宋的耀州窑、临汝窑和景德镇窑系产品。其中M1 中出土1 件白釉柳斗纹器。

2001 年,辽宁阜新关山发掘九座辽代墓葬,大多被盗掘。出土金银器较少,留存下来的多为瓷器、陶器、铜器和少许银器。M9 出土瓷器较多,另见少量铜器和铁器。瓷器中绝大多数影青瓷器,仅见一件白瓷。器类为碗、盘、盏托、盏、钵、碟、盒、罐⑱。仅M9出土柳斗纹器物1 件,略残。据墓志推测,该墓葬为1069 年。

2015 年,锡盟多伦县小王力沟发掘了两座大型辽代贵族墓葬⑲。M2 出土大量精美随葬品,出土大量辽代金银器、瓷器、铜器、玛瑙、玉器等。其中以瓷器为大宗,器类包括碗、钵、罐、瓶、洗、盆、盏 托、执壶等。其中除了定窑白瓷、影青瓷器外,还有青瓷扣器,以金银扣边。墓主人为辽圣宗贵妃萧氏,葬于统和十一年(公元993 年)。青瓷中出土大量可称之为越窑秘色瓷的执壶、盏托,其中出土一件青瓷柳斗纹器。

其他各大博物馆、艺术馆和拍卖行所见也有柳斗纹器物。安徽省博物院藏1 件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景德镇窑柳斗纹小钵⑳,为六安市东门外护城河出土。此器呈钵形,直口,弧腹,近似于圜底的小平底。腹部装饰细密的柳斗纹,施青白釉,口沿不施釉,原先包有银边,出土时银边已腐蚀大半,露出白而细腻的胎体。

赣州博物馆收藏有不少江西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柳斗纹罐藏品㉑。这种具有圆唇、短颈、圆弧腹的器物,造型装饰基本相同,颈部装饰有鼓钉,腹部饰有同心弧线纹。赣州窑产品经常向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输送,这些当与新安沉船发现的器物基本相同。

柳斗纹器瓷器较多,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三型。

A 型:钵形。根据工艺差别可分为两型。

Aa型:模印,更为逼真生动。多见于耀州窑、定窑。

Ⅰ式:敛口,口一周模仿捆扎痕,腹部为逼真的柳斗纹。与辽墓出土的银器造型基本一致。定州博物馆藏的定州静志寺塔基出土,口部一周可见五道凸起的木条捆扎痕,腹部也是模印的极其逼真的柳斗纹,口径8.6、高5.6 厘米(图二,1)。大英博物馆藏定窑白瓷柳斗纹器(图二,2)以及2013 年伦敦佳士得拍卖定窑柳斗器(图二,3)皆属于此类。

Ⅱ式:口一周有素面或起凸弦纹,腹部为简化的柳斗纹,有的还较为逼真,部分已经简化呈凸点状。河北静志寺塔基出土,平圜底。口部存两道凸弦纹,腹部模印同心弧线状分布柳斗纹装饰。口径8.6、高5.6厘米(图二,4)。黄堡窑窑址出土青釉柳斗杯,胎白色,内外施满釉。釉色淡青。外壁模印柳条编织纹。口径 9.5、壁厚0.3、高4.8 厘米(图二,5)。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墓出土的越窑青器,外壁凸起柳斗纹装饰,内壁光滑。直口,弧腹,圜底。胎质细腻,釉色明亮。内壁现存白色粉状物。外壁装饰有简化柳斗纹,柳斗纹呈凸点状密集分布。口径4.6、底径1.8、高2.5厘米(图二,6)。陕西彬县窖藏出土的北宋耀州窑青釉柳斗杯,由杯、托两部分构成。杯腹用粗划线饰同心圆表示柳条纹,杯托平沿折腹,托心有凸台,台面周围贴塑莲瓣,矮圈足。青釉泛黄。盏托为平沿折腹,托心有凸台,台面周围贴塑莲瓣,玉璧底。深灰色胎,细而坚致。青釉泛黄,釉色纯正,匀净光亮,施满釉。口径5.2、底径2.7 厘米(图二,9)。上海博物馆馆藏,北宋定窑白釉柳斗杯㉒,通体仿柳编造型,平底微内凹。胎质细白坚硬,釉色润泽略泛黄,施满釉(图二,10)。柳斗杯母范,耀州窑黄堡窑窑口出土,圜底(图二,11)。此外亮宝楼藏柳斗杯,简化为局部柳斗状纹(图二,7)。此外,中国嘉德2014秋拍品中也有此类器物(图二,8)。

Ⅲ式:口部微侈,口下内收与腹部形成肩棱。平底或出现矮圈足。耀州窑、景德镇湖田窑发现较多。腹部柳斗纹简化呈同心弧线纹,为模印而成。

耀州窑窑址也曾出土一批,皆为北宋中晚期的(图二,12)。洛阳安乐乡窖藏出土影青柳斗纹,侈口,斜肩,鼓腹,小圈足。胎薄,白色。外腹刻下垂微环平行条纹。口径 10、底径3.8、高8.2 厘米(图二,14)。湖北浠水北宋侯仲修墓出土的,颈部刻三道弦纹,腹部对称刻多重“U'形纹。矮圈足,灰白胎,内外施青釉。口径7.1、底径3.2、高6.6 厘米(图二,15)。辽宁朝阳西上台村辽墓出土,青白釉,肩部饰弦纹两周,腹剔刻两组柳斗纹,各占腹部一半。杯内素面,矮圈足。口径8.2、高6.9、底径5.6 厘米(图二,16,17)。此外,私人博物馆收藏的精品也不乏可见(图二,13)。

Ab 型:敛口或直口,工艺为剔花。剔花柳斗纹杯一种为白釉,剔刻出柳斗纹后上化妆土及釉,另一种先上白色化妆土,然后剔刻出柳斗纹,再罩一层透明釉,白釉与u 形赭色同心圆纹饰形成强烈对比。

多见于窑址发掘。如河南登封窑、磁州窑窑址发掘出土较多,口径一般在12-14,高7-8 厘米。登封窑图录中收录有2001 年郑州市管城区东西大街出土的白釉剔花柳条纹钵,敛口,圆唇,口外侧有两道凸弦纹,圆弧腹,平底,中间挖空呈假圈足。口径12.4、底径5.4、高7.5 厘米㉓(图三,1)。登封博物馆藏品,形制相近,仅刻釉露出化妆土,对比不甚强烈。口径13.4、底径4.6、高7.8 厘米(图三,2)。另外,磁州窑窑址也生产此类产品,波士顿美术馆藏磁州窑白底黑花柳斗器(图三,3)。鲁山县段店窑出土白釉剔刻柳条纹器(图三,4)。

图三 Ab、Ac 及B 型柳斗纹器

Ac 型:颈部与腹部分界明显。多见于景德镇窑系㉔,湖田窑窑址出土多件青白瓷柳斗纹杯。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窑址出土较多(图三,5-7)。关山辽墓M9 出土,青白瓷,直颈,弧腹,下部残。外壁模印同心弧线纹。口径10.9 厘米(图三,8)。

B 型:高圈足。仅发现1 件。高圈足加之葵花口造型明显为模仿金银器圈足杯而来。安徽南唐保大四年墓内出土㉕,为邢窑白瓷。造型为五瓣葵口,弧腹,高圈足,足底外撇呈喇叭状。杯外壁模印柳斗状纹饰。高5.8、口径8.1、底径4.3 厘米(图三,9)。

C 型:束颈,圆鼓腹,平底或平圜底。根据颈部差异可分为两个亚型。

Ca 型:短颈。根据口部变化可分为两式。

Ⅰ式:侈口。镇江无线电厂宋墓出土㉖。青白瓷,圆唇,鼓腹,平底内凹,鼓钉纹点褐彩。高9、口径9.5、底径3.6 厘米(图四,1)。

Ⅱ式:卷沿。数量较多。江西清江鹤卵冈宋墓出土,七里镇窑褐釉乳丁纹。口径7.2、底径2.6、高6.2厘米(图四,2)。新安沉船发现多为七里镇窑址所出,腹部刻划多重“U'形纹。内外施酱釉,通体施酱釉色或青釉(图四,3)。宝应县墓葬出土,圜底内凹。通体白釉,内壁及口部饰有乳浊白釉,外壁露胎。颈部一周有鼓钉状凸起装饰。口径10、底径3、通高7 厘米(图四,5)。安徽全椒西石墓出土,青白瓷,口径10.4、高8.2 厘米(图四,6)。镇江博物馆藏的这件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点褐彩柳斗纹瓷杯圆唇外折,颈部微收,圆腹,平底。颈肩部饰褐色乳钉。口径7.5、高5.5、底径3.7 厘米(图四,7)。1993 年镇江市解放北路拓宽工程工地出土南宋赣州窑褐釉白乳钉纹柳斗瓷杯,高9、口径9.5、底径3.6 厘米(图四,8)。此外,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佳士得、苏富比拍品中也偶见此类器物。形制大致相近,有乳浊白釉、青白瓷、褐釉及内有釉外露胎等品种。如苏富比2008 年拍品,颈部饰白乳钉纹,上下间以凹弦纹,腹部为柳斗纹。胎褐色,器表无釉,口沿及器内施褐色釉(图四,4)。时代定为南宋至元代。

图四 C 型柳斗纹器

Cb 型:颈部较长。数量较少,形制与罐相差不大。

江西博物馆藏赣州窑系七里镇窑址出土的褐釉乳丁柳条纹罐。另在江西赣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类似的褐釉乳钉柳斗纹器㉗,高在10 厘米左右(图四,9)。其中一些为赣州七里镇窑址出土,可明确这类褐釉乳钉柳斗纹罐应为赣州窑(也称“七里镇窑”)烧造。

三、陶器类

陶器类大多为墓葬中出土,陶器自新石器时代就已有,既然陶器可能来自编织的篮子,那么模仿成编制类器物的陶器也非偶然。红山文化大量陶器底部出现的编织纹印痕。在新疆地区岩画中有所发现,但不见横梁。作为明器当始于在汉代(图五,1),汉代墓葬中大量的明器楼阁、庭院、仓、灶、井、猪圈、厕所等等,既然有水井,那么与水井配套的汲水器也自然会有。水斗从汉代大量发现的模型水井中可见有的直接悬挂在井上的滑轮上,有的倒扣在井沿上,水斗多为带颈部或耳便于缚绳或穿绳的陶罐,平底居多㉘。也有呈类似鱼篓状的尖底带颈,颇似编织而成。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中提到:“井,别作桔橰,轆轤,柳鑵,令受一石。” 所谓柳罐应是用柳枝编成,使用时可免在撞击中碰破,沿用时间直可至上世纪。

图五 陶柳斗纹罐

出土陶柳斗罐皆为明器。辽金时期墓葬常见模型器有碗、杯、罐、壶、盆、钵、盏托、镌斗、鏊子、鼎、簸箕、水斗、仓等。早期多不见横梁,至辽金时候多见拱形横梁或人字形横梁,也有不见横梁的。分布区域集中在今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地区辽金文化主要分布区。

从辽金以前所见为圜底居多,且多无梁。至辽金所见有所变化。根据出土遗物的整理大体可分为圜底。

A 型:圜底。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墓出土3 件㉙,其中M2 : 40,直腹,圜底。腹饰柳斗纹,底饰莲瓣纹。无提梁。口径 7、高6.8 厘米(图五,2)。M2 : 41,直口,形状与前者相近,人字形提梁。口径7、通高8.7厘米(图五,3)。河北宣化下八里5 号辽墓㉚(图五,4)。另外,山西大同新添堡M29,山西大同卧虎沟M2 等都有发现。

B 型:平底。根据口部特征可分为三式。

Ⅰ式:微敛口、直腹微内收,平底。整体类似钵,可见河北三和县辽墓所出土的2 件。因只介绍74SJM1:8,横梁呈人字形,外壁模印整齐成排分布的柳斗纹(图五,5)㉛。

Ⅱ式:卷沿,弧腹,重心居中,平圜底。有的有梁,有的无横梁。北京大兴北程庄辽墓M31㉜(图五,6)。其他如宣化下八里张世卿墓㉝,内蒙古敖汉旗皮匠沟1 号辽墓㉞等也有发现。

Ⅲ式:卷沿,有明显肩部,圆弧腹,平底,口部有拱形横梁。器型整体呈罐形。典型器可见山西大同徐龟墓所出㉟,造型规整,腹下部可见莲瓣纹。高8.5厘米(图五,7)。敖汉旗北三家子辽墓M2 西壁壁画中见一人手提绳索,绳索一端有套环勾在柳斗罐的横梁中部的穿孔上,为拱形梁,器身部分因脱落不清楚㊱(图五,8)。

四、结 语

柳编纹器物为古代普通百姓家里常用器物,相比陶、瓷器材料更易得到,相比金银器等使用更为广泛。在考古发现来看,模仿柳斗纹器物质地有银、瓷和陶,从陶器来看,其延续时间较长,且多见于墓葬之中的明器,其应为模仿取水用具的柳编的柳斗罐而来,可以说是日常取水生活的反映。自汉代墓葬流行开始,至辽金一直都有所见。作为取水的罐子,有从圜底向平底变化的趋势,横梁有人字形和拱形之分,器型有直腹向鼓腹变化的趋势。银器较少,见于辽代、元代墓葬或窖藏之中,可以拥有的人非富即贵。瓷器类则发现最多,且器物形制变化多样,有的与银器器型相同,有的因其材质差异,使得纹饰变化多样。除陶器外,瓷器和银器使用柳斗纹为装饰,体现了让五代至宋代文人文化上讲究返璞归真的质朴雅趣,模仿植物形状制作的荷叶杯、海棠杯、竹节杯等,所以模仿柳编纹饰这种乡野趣味的器物在上层社会受到追捧也不足为奇。

图六 柳斗纹器的功能

通过对出土及馆藏柳斗器物比较可见,Ⅰ、Ⅱ式见于五代、辽时期,更具有写实性,直口或微侈口,但器型不见明显分界,与钵或杯更相近。口部的捆扎痕、腹部的柳编经线和线绳纬线以及底部柳编磨压呈扁平状等细节都表现的与现代柳编器极为相似(图一,9)。出土情况来看,多与碗、盘、杯、盏等共出,还发现有成对出现的现象,其应为饮具。南宋末年至元代,为Ⅲ式直颈圆腹,形制更接近罐。且功能也明显发生了变化,从出土发现其为装置香粉的盖盒。至元代除了造型发生变化外,还出现荷叶盖,与元代龙泉青瓷中常见的荷叶盖罐几乎相同,将文人追求质朴的柳斗纹与雅趣的荷叶纹相结合形成新的风格。

柳斗纹瓷器见于五代至元,据统计发现柳斗纹装饰的瓷器窑口有越窑、邢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赣州窑、登封窑等。制法有模印、刻划、刻釉等。目前来看,Aa Ⅰ式主要见于定窑和耀州窑,与Ⅰ式银器基本相同,时代为五代。AaⅡ式则除了定窑和耀州窑外,越窑和景德镇窑也有发现,纹饰有所简化,不见纬线,柳斗成为凸点状,且部分器物的凸点纹有U 形同心弧线分布的态势。黄堡窑柳斗杯母范,表明此时期的柳斗纹器多为模印花纹,可能批量生产。时代五代末年至北宋初期,Aa Ⅲ式出现了侈口,底部出现了矮圈足,符合北宋中晚期的茶盏的发展规律,纹饰成为刻划的U 形弧线纹。这在同时代的壁画或版画中发现有形制纹饰一致的(图六,1、2)。Ab型见于磁州窑系,主要见于登封窑。使用化妆土上白釉,刻釉与胎土或化妆土形成黑白、黑灰对比。形制变化不大,主要见于北宋中晚期。Ac 型则多见于南方的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颈部与腹部分界明显。时代为北宋晚至南宋初。B 型仅此一件,花口高圈足型,为模仿唐至五代金银器造型。C 型为南方赣州窑系的主要产品,在南方的墓葬中发现外,元代沉船发现更多,器型发生的较大变化。功能从茶具变成储存茶粉的器具,大量用于出口且称之为“茶入”。 另有学者认为此种类型可能是用来打茶汤的,外壁不施釉配以柳斗纹是为了加大与手的摩擦力方便使用(图六,3、4)。

柳斗纹器中陶器是作为墓葬专用模型明器,其功能只是作为取水工具展现生前生活画面,墓葬等级不会太高。辽金时期流行装饰有莲瓣纹的柳斗罐,可能与辽金时期北方地区佛教盛行有关,墓葬中也多见流行火葬。银器出现较少,除了墓葬出土外,窖藏也有。应为实用器,作为酒具或茶具,晚期加盖后成为放置香粉的粉盒。瓷器类最为多见,早期直接模仿柳编器物或者模仿金银器造型,为酒具或茶具。北宋中晚期大量出现,烧造的窑系和窑口非常多,虽然每个窑口都不是主要产品,但却成为当时一个独特的装饰手法。这一时期的造型与当时的茶盏相近,应主要作为茶具。柳斗纹在这一时期还发展到装饰于其它类型的器物之上,如大型罐、壶等。到南宋至元代,主要见于赣州窑系,尤其是七里镇窑大量出土,除南方的墓葬内有发现外,大量见于销往东南亚地区的沉船内,成为放置茶叶的茶入或研磨茶叶的茶罐。元代以后,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此类器物也随着消失。纵观中古时代,该装饰成为五代至元代时期流行一时的文人所追求的雅趣。

注 释

① 巴右文、成顺:《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发现辽代银器窖藏》,《文物》 1980 年5 期。

②张翔、张书敏:《浙江淳安县朱塔发现唐代窖藏银器》,《考古》 1984 年11 期

③桑坚信:《淳安朱塔唐代窖藏银器刍议》,《文物》1991年 2 期。

④赵杰:《乌兰察布市忽洞坝辽墓清理》,《草原文物》2016 年1 期。

⑤安徽六安县文物工作组:《安徽六安县花石咀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6 年10 期。

⑥刘春、李娟娟:《六安出土元代银器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 年1 期。

⑦江苏吴县博物馆藏品。

⑧罗宏才:《彬县发现百余件耀瓷窖藏》,《文博》2001 年2 期;陕西省博物馆:《耀瓷图录》,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年6 月。

⑨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宋代两座塔基》,《文物》1972 年8 期。

⑩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河北卷)》,图版88,科学出版社,2008 年。

猜你喜欢

底径银器墓葬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乌海市三坝汉墓群发掘简报※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银器一试,鸡蛋猕猴桃有毒?
白银之美 曲水流觞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