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水磨沟岩画调查简报

2020-03-24阿拉善盟文物局

草原文物 2020年2期
关键词:岩画题材图案

阿拉善盟文物局

一、岩画位置及环境

水磨沟岩画位于阿拉善左旗新木仁高勒境内,距巴彦浩特镇约15 公里,面积近6 万平方米(图一)。遗址分布在贺兰山西麓经洪水冲积形成的洪积扇上,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地表岩石多为青黑色花岗岩,岩画图案刻在经常年日晒氧化形成的黑色包浆上,地表植被为针茅、菱菱菜、冷蒿、竹篙、百里香、刺豆、刺旋花、狗娃草、石葱、点地梅等①。

图一 水磨沟岩画遗址地理位置图

二、分区及岩画母题分类

从贺兰山冲击而下的洪水经水磨沟,将该区域岩画分为南、北两个区域,经调查共发现298 幅(组)岩画,因S314 公路贯穿该区域,为便于记录,将其分为A、B、C、D 四个分区(图一)。A 区为水磨沟林管站瞭望塔以南,洪水沟以北的区域,调查发现岩画86 幅;B 区为洪水沟以南两公里的区域,调查发现岩画42 幅;C 区为S314 公路以西,洪水沟以北,南北距离约500米的区域,调查发现岩画33幅;D 区位于S314 公路以西,洪水沟以南的区域,调查发现岩画137 幅,共计298 幅。

表一 水磨沟岩画分区及母题分类

根据岩画题材内容,按盖山林先生的分类可分为自然类、生产类、交通类、生活类、生育类、文艺类等母题②,具体信息如表所示(表一)。

三、岩画图像简介

为便于建档管理,工作人员对水磨沟岩画进行了编码,现以资料建档编码为序号对分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加以介绍和解析。

(一)自然类

根据画面内容和题材母题分类,可分为八组图像:

第一组:羊

以“羊”为题材的图像在水磨沟岩画中分布广泛且数量最多,有单独存在的,也有与人物、骑者、小凹穴、符号和其他动物共同存于一副画面中的,生动地体现了放牧驯化、狩猎围捕、生殖崇拜等场景。可辨识的种类有:A 区45 号北山羊(图二,1)、D区89 号盘羊(图二,2)、F 区94 号羚羊(图二,3)和C 区16 号岩羊(图二,4)。

第二组:马

马的刻制方法有阴刻和阳刻两种。D 区75 号马腿相连(图三,1);D 区84 号用线条勾勒而成(图三,2),呈奔跑状;D 区105 号马扬尾低首,背饰有马鞍,马蹄系有马绊(图三,3);D 区1 号马嘴张开,双耳直立,尾巴平直(图三,4);D 区42 号为对马(图三,5)。

第三组:鹿

D 区128 号为驼鹿(图四,1),大角延伸至背部,分叉向后弯曲,鸟头鹿身,四肢弯曲;D 区129 号鹿角呈树状延长到身后,喙嘴,线条勾勒刻画而成(图四,2);D 区61 号鹿角造型夸张,喙嘴,阴刻(图四,3);D 区106 号鹿角呈树状且造型夸张(图四,4);B 区26 号鹿角呈扇形(图四,5);A 区43 号为图案化的鹿角,画面左右基本对称(图四,6)。

图二 羊题材岩画

图三 马题材岩画

第四组:虎

D 区15 号虎的身体采用“〈〈〈”图案装饰(图五,1),尾巴粗大且下垂,正张开大口,欲吃面前的北山羊;D 区32 号凶猛异常,全身布满“〉〉〉”和圆圈图案装饰,后肢饰有螺旋纹,尾巴下垂且卷起(图五,2);D 区82 号为图案化的虎,尾巴竖直,欲向前扑咬,采用阴刻手法(图五,3)。

第五组:骆驼

A 区30 号驼峰高耸,尾巴卷起,四肢弯屈,呈行走状(图六,1);C 区10 号尾巴扬起、驼峰丰满,呈昂首站立状(图六,2);D 区98 号驼峰隆起,后肢弯曲(图六,3);D 区109 号驼峰高耸,造形夸张,驼峰中间有“十”字形图案,呈站立状(图六,4)。

第六组:狼、蛇、飞鸟

C 区1 号为狼,尾巴平直,耳朵短小,前肢短后肢长(图七,1);D 区79 号为上下排列着两条蜿蜒曲折的蛇(图七,2);D 区6 号为展翅飞翔的鹰,阴刻(图七,3)。

(二)生产类

图四 鹿题材岩画

图五 虎题材岩画

图六 骆驼题材岩画

图七 狼、蛇、飞鸟题材岩画

图八 放牧、狩猎题材岩画 (D 区115 号)

图九 车辆、骑者题材岩画

图一○ 人物、格斗题材岩画

放牧、狩猎:D 区115 号画面左侧骑者正在放牧,右侧下方的猎人手执弓箭对准北山羊准备射箭,画面存在打破关系(图八)。

(三)交通类

车辆、骑者:A 区1 号为对称的双马,平面刻画,单辕单横,双轭,方舆,单轴双轮式,车轮有辐条,画面中有打破关系(图九,1);B 区22 号骑者带有头饰,双臂举起放于胸前,手掌四趾分开,马匹呈站立状,垂尾,刻画较为细腻(图九,2)。

(四)生活类

人物、格斗:D 区124 号人物呈站立状,双臂自然下垂在身体两侧,从体态判断为女性(图一〇,1);D 区131 号两名武士相对而立,手执大弓,对准对方,其中右侧武士双脚岔开,手臂弯屈(图一〇,2)。

(五)生育类

小凹穴:A 区46 号岩石表面,在不同的侧面刻有7 个小凹穴,其中两两相邻或三个相邻。直径在1.5cm-2cm 之间(图一一)。

图一一 生育类题材岩画(A 区46 号)

图一二 舞者题材岩画(D 区80 号)

图一三 蹄印题材岩画 (A 区29 号)

图一四 天体题材岩画 (A 区22 号)

图一五 符号类题材岩画

(六)文艺类

舞者:D 区80 号上方舞者,双臂张开,呈下蹲式,有尾饰;下方图案为两个蛙形人舞者,具有生殖崇拜意味,画面存在打破关系(图一二)。

(七)其他类

蹄印:A 区29 号画面图案为阴刻,上部为蹄印;下方为人面像;左侧为一拉长“X”形符号;人面像下方从左往右有三个相连的蹄印,右下为蹄印,左下阴刻圆圈(图一三)。

天体:A 区22 号画面下方排列两行凹陷圆点,上方圆点不规则分布;左下方动物呈“卄”形状,存在打破关系,其余图案无法辨认,磨刻制作而成(图一四)。

符号:C 区2 号四个圆圈呈“十”字形排列并有线条相连,其中竖向排列的圆圈相邻,横向排列的圆圈相邻较远,圆圈中间皆有圆点与线相连(图一五,1);D 区77 号图案下半部分系图案化的马,上半部分为巫师形象,双臂张开且下垂(图一五,2)。

四、其他遗存

图一六 其他遗迹照片

水磨沟的冲积扇上不仅分布着岩画,还有不少石围(图一六,3)和石墙(图一六,1),它们分布于公路两旁的冲积扇上。B 区1 号陷阱岩画和2号人面像岩画(图一六,4、5),就刻在组成B 区石墙的岩石上(图一六,2)。石墙由单排或双排岩石堆砌而成,都由东向西绵延分布,距离最长的为500 余米。石围大多分布在道路西侧,石围直径在6米至10 米之间,堆砌方法与石墙一致,有明显的留门痕迹,个别也刻有岩画,题材风格与B 区1 号相近。此外距水磨沟岩画东侧2.2 公里处,就是汉代烽燧水磨沟烽火台。

五、岩画题材内涵辨析

(一)动物题材岩画

水磨沟岩画中以羊、马、鹿、虎、犬、骆驼、蛇、飞鸟野生动物为主体,既体现了贺兰山西麓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对当时游牧活动的适宜性,也反映了早期游牧活动对野生动物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岩画中的鹿纹从写实性向象征性进化的过程中,鹿角和鹿嘴是鹿形象变化的核心特征。鹿角变化样式繁多,造型多以规律性线条形成有节奏的样式,但始终遵循以“大”为美的理念,这符合原始社会“丰实”与“收获”的审美观念。鹿纹图案不仅有造形夸张的大角,许多鹿的形象都有鸟头喙嘴的特征。鸟善飞翔,鹿善奔跑,原始先民把这些人力范围之外的特征视为超凡的神力,鹿的形象已不再是现实意义的动物形象,而是内涵深远的精神化的象征③。

虎在北方岩画系统中是具有崇拜意味的动物造形,也是草原游牧民族中比较重要的文化元素。水磨沟岩画中的虎口被夸张化,显得异常凶猛威武,身体多见“〈〈〈”造形装饰,这种画法是岩画作者力求深入内部实质,似乎想把人和野兽拨开,揭示其内脏并表现出来,在贝加尔湖查干扎巴湖湾的鹿以及安加拉下游的人形岩画,也能见到类似的风格。

(二)车辆及相关题材岩画

车辆岩画是世界岩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是人类早期交通状况的直接反应。目前,在阿拉善地区已发现的车辆岩画可分为无挽畜车辆岩画和对称性车辆岩画④,相关题材的车轮岩画分布于巴丹吉林沙漠地区。

图一七 车辆及相关题材岩画

图一八 巫术崇拜题材岩画 (D 区7 号)

在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星光车辆题材岩画属于无挽畜风格类型,图案有车轮、车舆(方形)和车辕,车轮未见明显辐条,画面凿刻而成(图一七,1)。车辆的发展是经过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无挽畜车辆岩画发展至一定程度后,车辆的辐条逐渐增加,由原来单一的车架逐渐演变成挽畜的车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挽畜的数量也逐渐增加。水磨沟A 区1号岩画中的车辆岩画与星光岩画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出现了挽畜且为双马,图案为平面形成对称性的风格,此种类型的车辆岩画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艺术中比较常见的类型风格(图一七,2)。

巴丹吉林沙漠岩画中,在曼德拉山之西的苏更呼都格、孟根布拉格苏木和周边岩画,发现3 幅车轮岩画题材(图一七,3)。车轮岩画通常与骑者、马共同出现,个别只表现车轮,实际也表示为车辆⑤。

(三)崇拜题材岩画

1. 印记崇拜。《史记·周本纪》:“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渐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居期而生子。”这是史书将足迹与生育联系在一起印证。北方游牧民族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处于非常特殊的状态之中,既受动物威胁,又依赖动物生存,在原始宗教中,先民崇拜的最早神灵是动物。再则,牧民可以凭借蹄印寻找牲畜,在岩石上凿刻动物蹄印最初的目的是一种标志或指示动物的存在或走向。

2. 巫术崇拜。在众多的人物形象岩画中,有一种奇特的人物形象。如水磨沟岩画D 区7 号,画面中的巫师呈下蹲状,有尾饰,头部上方图案似灵魂出窍(图一八)。从形象上看,有意故弄玄虚,以显示其有超人的本领,似有通天地和鬼神的能力,应是部落中其他人眼中具有沟通神灵的特殊人物,具有强烈的崇拜意味。

3. 神格崇拜。水磨沟岩画D 区126 号,画面布满图案化的飞鸟,方形神格面具眼睛、鼻、嘴齐全,周围刻有小凹穴,采用磨刻制作(图一九)。从形象上看肃穆庄重,颇有神秘色彩,画面中人面像、飞鸟、动物和小凹穴多种元素聚集在一起,面具有与飞鸟混合的特征,且周围布满表示星空的小凹穴。综合以上因素,可判断此图像是先民崇信天神的面具,为原始宗教崇拜的重要内容,画面中奇异符号也是先民信仰的神祇。

图一九 神格崇拜题材岩画

图二〇 蛙形人题材岩画

4. 动物崇拜。首先以动物为题材的岩画数量占绝大多数,尤其对于北方岩画来说,让人不得不与动物崇拜联系起来。其次在猎人或骑者与动物共同存在的画面中,动物体形往往较大,并且处于突出位置。其三作者特意赋予动物以非凡的本领。例如之前提到的给鹿加以喙嘴和大角,故动物崇拜在水磨沟岩画中得以充分体现。

(四)符号题材岩画

水磨沟岩画大部分符号意义比较明确,如圆圈或者十字符号表示太阳,蹄印具有生殖崇拜的意味,有些由抽象线条组成的不明其意的符号,就需要参考其他地区岩画中相似的图案进行解读和研究。本部分所讨论的是指狭义上的岩画符号,也就是由抽象、变形、图案化后所形成的符号。

如C 区19 号,整体形状类似雪花,五个分支顶端都有三岔分枝(图二〇,1)。D 区67 号画面形象与其相似,根据图像造型和特点,将其归纳为蛙形人图案化符号(图二〇,2)。首先“蛙形人”岩画具有丰富的肢体动作,辨识度很高,往往呈现出蹲踞式、半蹲式或者双腿张开的动作,同时双臂往往上举,或低垂大地,在特殊情况下有些人物还会出现“双盘打坐”或者跪姿。人物正面呈对称型。其次蛙形人的刻画线条比较简单,身体及四肢都用简单的线条刻画完成,表现得十分简单有力。最后蛙形人岩画的手指脚趾全部大力张开,呈现出三只脚趾和三只手指⑥。除此之外,还有表现更加形象的蛙形人图案与其相似(图二〇,3-6),手掌皆用力张开,呈对称形状,且肢体动作丰富。

六、岩画年代特征

水磨沟岩画具有鲜明北方游牧民族风格,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意味着岩画中单独的或成组的某种不变的形式,有时可以是不变的题材、主题和表达方式等。每一种风格都是某个文化期所产生的,反过来,在特定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期内,也可以是一种风格或某种风格的特定范围。所以,岩画的艺术风格可以单独作为探讨任何艺术作品的起源、年代、地区的重要依据⑦。

图二一 史前时期岩画题材

图二二 匈奴时期岩画题材 (D 区42 号)

第一期为史前时期(距今10000 年至3000 年),包括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个时期。水磨沟岩画C 区13 号中的十字、圆圈符号(图二一,1),与甘肃、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中某些几何形母题较相似。能够证明年代的还有大角鹿的图像,该鹿出现在更新世早期(距今100 万年前),到更新世晚期(距今10000 年)就已灭绝。C 区18 号的图案为符号化的面具,三个圆圈呈“品”字形排列,阴刻(图二一,2)。该题材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其时代上限约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下限可以到元代蒙古人在草原驻牧的时期,但其鼎盛年代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第二期为匈奴时期。此时期的岩画,大量采用动物题材,通过艺术风格分析与已知年代的鄂尔多斯青铜艺术品的题材极其相似,所组成的图案通常为对马、对羊或对鹿。如水磨沟岩画D 区42 号,两匹马面对面,表现出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匈奴时期的作者常用的构图(图二二)。又如骨架风格的动物岩画,在刻画动物或人物躯干时,是由骨骼来表现的,如图五中虎的刻画。综合上述观点,说明该时期的动物岩画艺术风格已由具象的自然描述向程式化和装饰化的风格发展。

图二三 突厥时期岩画题材 (D 区105 号)

第三期为突厥时期。北朝至唐代的岩画图案中,值得关注的是带鞍具的马和骑者题材的岩画,从鞍具的有无及形状,大致可以断定其时代。如水磨沟岩画D 区105 号图案中的马背有明显凸起,可以确定系马鞍(图二三)。马鞍在我国起源较晚,在中原地区约在春秋时期才有了鞍的雏形,西周《守宫盘铭》中将马与“毳布”连举,毳布即指“马衣”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马鞍的作用。到战国末年,从秦俑坑骑兵俑和咸阳杨家湾西汉早期骑俑所使用的鞍垫,开始了从没马鞍到使用马鞍的过渡阶段。马鞍的发展经过晋代改进和演变,到北魏晚期形制最终得到确立,因此可以说有马鞍的岩画其时代约在晋代至唐代。

水磨沟岩画是阿拉善盟文物局最新的调查成果,它的发现再次弥补了贺兰山西麓、南北岩画群中间的缺环,与贺兰山东麓岩画和相呼应,为我们研究完整意义上的贺兰山岩画奠定了基础,它反映了阿拉善地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牧猎生产、生活及文化活动,其题材和母题与之前发现的其他阿拉善岩画尤其是哈拉乌沟口岩画,在表达的意义、方式、风格、题材方面一脉相承,是我们了解阿拉善地区古代先民的思想、宗教信仰、审美、经济生活、民族迁移、交通道路等方面内容的重要实证资料。

调查:景学义、肖福明、胡 杨、杨 峰、赵呈祥

制图:杨 峰、赵悦

摄影:杨 峰

执笔:杨 峰

注 释

①孙建军、景学义:《巴彦浩特岩画》,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

②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年。

③隋立明:《原始岩画鹿纹的象征语意》,《四川戏剧》2019 年9 期。

④王永军:《一带一路背景下玉树通天河流域车辆岩画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4 期。

⑤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年。

⑥范萌檬:《贺兰山蛙形人岩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

⑦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

猜你喜欢

岩画题材图案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观岩画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