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真的诗意栖居

2020-03-23罗琼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期
关键词:儿童诗艺术特征实施策略

罗琼

【摘要】近年来,儿童诗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新增“儿童诗”阅读要求,部编版语文教材也吸纳了大量的儿童诗,体现借助儿童诗发展儿童语言能力,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的深刻用意。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就小学低段儿童诗教学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儿童诗;艺术特征;实施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儿童天性与诗歌的产生

儿童不仅有区别于成人的独立世界,且有不同于成人的文化特性,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摹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好奇、摹仿、游戏”正是诗歌创作必需的敏锐性。

在文学的儿童时代出现的史诗,以及早期诗歌,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同时代的《诗经》,都体现了诗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谈到“诗的艺术本身”就是“摹仿”,差别只是在于所采用的媒介、对象或方式。《诗大序》里也有“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诗歌的产生离不开“摹仿”“游戏”。

儿童诗教育者丁云在《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中提到:“生活有着五彩的颜色,孩子会默默地选择、描摹,用童心重新还原一个新的世界,在他们眼里,生活就是一首诗。”“游戏”“摹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就是诗。

(二)儿童诗的历史传承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儿童诗则是诗歌宝库的重要珍藏。从《诗经·柏舟》到西晋诗人左思较为成熟的儿童诗《娇女诗》,从骆宾王的《咏鹅》、唐宋时期的“牧童诗”再到现当代童谣、童诗,儿童诗一脉相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儿童诗由于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随着近代西方儿童本位思想的传入,儿童诗也从较为完整的故事层面、情感维度还原了一个真实具体的儿童观。

(三)教育现状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提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新增“儿童诗”阅读要求,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儿童诗的重要地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低年段儿童诗占3%,从教材编选思路来看,体现了重视儿童诗在教学中发展儿童语言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的深刻用意。

目前,儿童诗教学大多作为“阅读课”进行,也存在过度机械仿写的现象,过多的成人审美替代了儿童的诗意表达,儿童诗的童真、趣味、张力没有充分展现。

二、儿童诗的艺术特征

(一)真实性

“童真”是儿童诗的一把量尺。真实性是立足情感的真实,而不是一味对所见到的事物的铺陈,在真实的事件和情感中,具有强烈的“内视角”表达,是儿童诗最宝贵的元素。常言道“肉眼闭而心眼开”,这个心眼开,就是把心里的情感表达出来,投放到富有诗意特征的真实事物当中。我们来看下面这首《雨》:“雨/像个孩子/一会跳西,一会跳东/却没有人管他/雨/像个乐师/一会弹琴,一会吹箫/却没有人管他/唉,我却天天被管/要是做一个雨孩子/那该多棒!”一场雨,让一个八岁的孩子把心里话都说出来了。小作者先是写出了雨“一會跳西,一会跳东”的自然态,接着进入内视角,写心中的雨,这心中的雨是带着声音的,且有些随意,由此进入更真实的自我审视,一个叹词“哎”是多么真切的儿童心境啊,一个忠于内心,忠于个性的自由表达跃然纸上。在体察世界万物的同时,把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注入文字,充满童真。

(二)陌生化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违反人们的常识性认知,造成陌生的感觉,给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意义和新的情感,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儿童,由于心理因素和年龄阅历的局限,常常会感性地关联一些符号或词汇,打破常规思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视角,造成客观上的陌生化。比如下面这首诗:“太阳使足了劲儿/把种子拽出被窝/把河流拉出袖口/写上红色的告示/哼,谁都别想偷懒”。短短几行,用拟人化的修辞使原有意象变形,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让“太阳”这个普通的物象摇身一变,它变得“脾气”,有“力量”,还具有“书写的能力”,这样的陌生化,让人眼前一亮,这样不太符合常态的处理,恰恰就是陌生化的诗意。

(三)跳跃性

闻一多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出无穷花样,装下无限的内容”。这种弹性,就是语言的跳跃性。儿童诗在表达上会出现语句上的不连续、词序上的颠倒、助词等虚词的省略,这些不仅是语言跳跃性的体现,也是思维的张力。比如,这首《荷叶》“荷叶真奇怪/口口声声说要喝水/到它嘴旁边/它又不喝/捧在手里/小心地藏起来”,小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看出了荷叶的心理,“跳跃性”是这首诗的特点。整首诗把“荷叶”当作人来写,跳跃自如,童趣盎然。小诗人在这首诗里构建了两个诗歌世界,一个是诗里的世界,一个是诗外的世界。诗里头的是一双儿童的眼睛——“荷叶真奇怪/口口声声说要喝水/到它嘴旁边/它又不喝/捧在手里/小心地藏起来”,有些调皮,有些不耐烦;诗歌之外是儿童温软的心——对世界的好奇,对万物的爱,都在一个“藏”字的余音里袅袅升起,无限葱茏,生气远出。

(四)关联性

这里说的“关联”是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关联,一方面指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类比,另一方面指的是远距联想。关联性,是语言文字自由表达的一个指标,儿童诗的关联性表现在事物之间的形象关联和意象关联,是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窗口。我们来看看这首《沾染》“一块手帕/能染出很多颜色/那是夏天的颜色/那是大自然的颜色/能粘出很多东西/那是夏天的形状/那是童年的形状/将它刻在心里/永远也抹不去”,九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语言关联,着实了不起。从“一块手帕/能染出很多颜色”到“将它刻在心里/永远也抹不去”,是小诗人在物我观照中的自由往返。通过最后的独白“将它刻在心里/永远也抹不去”,将诗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沾染”的是“手帕”,也是“童年时光”,“童年”这一抽象概念在具体的“颜色”和“形状”中立起来了,沾染的手帕与童年紧紧关联,恰当又具有深意,在这种自由关联中,诗歌中的意象也就生发出咫尺天涯的美感。

三、儿童诗的实施策略

(一)诵读

大量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法宝,儿童诗也不例外,在诵读中学习语言表达的程序,熟悉文字运用技巧。儿童诗的阅读更讲求“自由自主诵读”。有充足证据显示,自由诵读更能激发语言发展,提升语言能力。

儿童诗诵读从童谣开始,经由浅显的韵文过渡到有艺术张力的儿童诗,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起初,孩子对儿童诗的兴趣很高涨,但是写出来的诗歌更像儿歌、童谣,缺乏诗歌的味道,也就是记叙的太多,没有诗意的跳跃。但是童谣的大量诵读带来的好处是,孩子的词汇量打开了,语词之间的关联性更丰满,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王宜振主编的《中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外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金波主编的《写给童年的诗》为抓手,进行诗歌诵读积累,慢慢过渡到儿童诗的教学与创作,经过长期积累,熏陶,学生创作的儿童诗既有儿童的趣味,又有儿童的新鲜,文字表现力、感染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摹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也反映现实世界事物所具有的必然性(或或然性)和普遍性,即它们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他把艺术的创作过程认为是摹仿,摹仿的对象是事件,行动,生活。

低年级的诗歌教学从摹仿句式开始,用相应的修辞说一句话,慢慢练习“截句”,写一个有亮点的句子。比如,一年级上册,“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学生用“像”字摹仿说句子,“海浪像大果冻”,“星星像天空的花边”,多么灵动的句子,这就是诗性的窗口。这时候,我借机跟孩子们进行“句子宝宝变变变”的游戏,看谁说的最新鲜,于是,就有了《星星》“星星/是天空的花边/躲在我的口袋里/一闪一闪”。到了三年级,孩子可以借助一个画面进行摹仿诗作,比如,借助一粒沙子的图片,用“有时候……有时候……”进行段落摹仿,于是就有了《沙子》“我是一颗沙/风一来/我就要走了/有时候/我会很开心/因为/我要去到不知道的地方/这也没什么/因为我去过很多地方/有时候/我很伤心/因为/人们不把我放在眼里”,画面摹仿最能体现孩子的个性化情感表达。另外也可以借助音乐,甚至自然物象、生活场景等等进行摹仿性诗歌创作。

(三)运用修辞

修辞是诗歌文采的一把钥匙,当然我们谈到的儿童诗在文采方面不过多要求,但是熟练的修辞会产生更加丰富的诗意。小学生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在诗歌中也可以穿插使用,比如,八岁学生的诗作《我爱你,美丽的校园》中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来表现:“如果说学校是一片海洋/那么我们就是海洋里的小鱼/在大海的怀抱里慢慢成长/如果说学校是一棵大树/那么我们就是大树的叶子/在大树的呵护下快乐玩耍/我爱我的学校/就如同小鱼对大海的感激/叶子对大树的喜爱/我们乘着花朵的芳香/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游泳/大树会结果/我们会长

大/但不管什么時候/您永远都是我们的亲人/我爱你,美丽的校园!”排比、比喻、拟人的穿插使用,让这首诗情感和节奏都特别丰富,朗朗上口。

(四)翻转课堂式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实施的儿童诗翻转课堂,基于两个目标: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让儿童诵读积累儿童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兴趣;二是发展性目标,即以统编教材低年段儿童诗为主,以王宜振先生主编的《中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外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为两翼,抓诗眼品味诗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和鉴赏力。比如,执教二年级下册《池子与河流》这首小诗,提前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学习材料:《池子与河流》《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被子的大地》,课堂上互动交流,进行对比学习,完成表格。

完成表格之后交流反馈,接着引导学生以“大自然”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有的同学写《瀑布与河流》“瀑布从山上/跳下来/河流从山上/游出来/它们都是运动员/跳水、游泳/谁也比不过。”;有的同学写《雨》“在那碧蓝碧蓝的天空/一片乌云在和太阳公公捉迷藏/它躲在蓝天阿姨的怀抱/太阳公公找到了他/却不告诉他/乌云跑啊跑/满身大汗/它再也藏不住了/太阳公公脾气可不是那么好”;还有的同学则创造性地进行仿写《袜子的天空》“小草赤脚走/天空看见了/给它穿上绿色的袜子/它淌过小河的时候/就不怕被水流击垮/云朵赤脚走/天空看见了/给它穿上白色的袜子/它小心翼翼穿过一座座城市。”通过翻转式教学,妙趣横生的儿童视角都成了诗意的栖居,自然的、个性化生成,增添儿童诗教学的张力。

(五)采风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定位,让我们在开展语文教育的时候,必须仅仅抓住“实践性”这条主线,儿童诗教学也不例外,这里的诗歌实践,主要包括“校内诗歌节”,“校外采风”两个阵营。校内诗歌节,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儿童诗创作比赛,我们对获奖小选手进行“小诗人勋章”颁奖仪式,以此激发学生对儿童诗创作的兴趣,以点带面,让儿童诗创作有一个“童年参与”的氛围。

诗歌采风活动更多是走向生活,比如,帐篷节,在公园里搭帐篷,观赏夜晚星光,写一写夜晚主题。在这个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作,诸如《星》“黑布遮了天/却漏掉了一点明/睫毛闪个不停/那是星/为什么淡黄的黎明/要带你们走?”再如,《风》:“风把沙子吹散了/把天空吹薄了/把小池吹胖了/把我捏的小马吹醒了。”两首小诗里呈现的孩子世界,星星是有思想的,风也是有情感的。

丹霞地貌采风,通过观察,把人文和地理联系起来进行诗歌创作,有了《丹霞山》“带着红帽子的骆驼/在云里停住了/它是不是迷路了呢?”丹霞地貌特有的土壤颜色,在孩子的眼中成了一顶“红帽子”,又像是“骆驼”,这样奇妙磅礴的想象,让儿童在头脑里建立了自然万物的关联,既是诗意的呈现,又是思维的生长。

寻味顺德,将美食与诗歌结合进行文化宣传,我们参观了当地有名的小吃作坊,孩子们写下了《有爱的双皮奶》“小草在冬天/冻僵了/双皮奶看见了/为小草盖上了一层被子/后来/它还是不放心/又盖上第二层被子/这时/小草问:/您自己都快要融化了/怎么办呀?/双皮奶说:/没关系/我还有奶香的余温。”从美食到情感,小诗人巧妙地创造了这样一个情境,多么温暖的小诗,就连味蕾都是爱的跳跃。

总之,儿童诗是童真的镜子,照见孩子小小世界的多样和丰富,在人生路上走一段感知一段,希望这一段能成为生命色彩最快乐真实的底色和搭配,让孩子在诗的世界徜徉,在诗歌的力量中觉察自我的生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丁云.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07).

猜你喜欢

儿童诗艺术特征实施策略
教案《创作儿童诗》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