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江苏图书馆情报事业的新发展
2020-03-23刘佳静
刘佳静
摘 要 为纪念江苏省图书馆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学理论方法与事业实践研究,交流学术思想,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推进新时代江苏省图书馆情报事业的新发展,江苏省图书馆学会于2019年10月22至25日在徐州工程学院召开“江苏省图书馆学会2018—2019学术年会暨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从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服务发展、公共文化发展等方面对本次学术年会的征文进行述评,并对江苏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服务 公共文化
分类号 G250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Jiangsu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library science, exchange academic ideas, create a strong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Jiangsu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Jiangsu Library Association held the “2018-2019 Jiangsu Library Association Academic Meeting and the 40th Anniversary Academic Symposium” at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ring October 22-25, 2019. The study reviews the papers of this academic mee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librar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ervices and public culture, and makes a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in Jiangsu Province.
Keywords Library business. Library service. Public culture.
江蘇省图书馆学会成立于1979年,为了纪念江苏省图书馆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方法与事业实践研究,交流学术思想,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推进新时代江苏省图书馆情报事业的新发展,江苏省图书馆学会(以下简称“省图会”)以“新时代 新发展——江苏图书馆情报事业:学科、实践、服务”为主题,举办了本次学术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各地学会会员、图书馆馆员及关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本次活动共征集到论文228篇,其中有效投稿数223篇。经过初审、复审及专家评委会的最终评定,共有69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11篇,二等奖26篇,三等奖32篇,论文数量和质量均创近几次学术征文活动新高。通过对此次征文进行统计与整理,可以发现参与活动的论文主要围绕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服务发展、公共文化发展等热点主题进行分析与探索。
1 征文述评
1.1 图书馆事业发展
1.1.1 角色定位
网络平台、移动互联平台、新媒体平台的应运而生,加快了图书馆的转型,图书馆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重新实施角色定位是促进图书馆事业长远发展的当务之急。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的常青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拓展进行解析,认为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资源的“保存者”,更应是对大数据挖掘和各种非结构数据进行整合的知识“生产者”。苏州大学图书馆的许鹤平等学者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平台空间、建立通识导师服务制度、完善通识培训课程体系等方式,参与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发展。金陵图书馆的甘旭扬和汪然将图书馆自我定位的转变与品牌阵地的建设相结合,以金陵图书馆“社馆合作”“校馆合作”两大系列讲座品牌为案例,提出公共图书馆从“决策者”到“设计者”(讲座受众的多元)、从“跟进者”到“领跑者”(合作对象的扩展)、从“即兴者”到“策划者”(合作模式的蜕变)的全新转变。盐城市图书馆的孔云鹤结合具体的服务对象进行分析,认为图书馆面向师生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构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体系,面向社会应发挥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的合作,构建文化传播联盟体。
1.1.2 发展机制
201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1]。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吴月蓉认为城市书房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有效窗口,通过研究高校图书馆与城市书房建设的协作机制,发现高校图书馆可发挥其在文献资源、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寻找与城市书房团结协作的途径。宝应县图书馆的陈楠认为图书馆要主动寻求社会力量的参与,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以图书馆为平台,把培训机构推上“前线”,成为策划开展少儿活动的主力军。江苏海洋大学图书馆的夏咏梅等学者提出以图书馆服务为核心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三方长效稳定合作机制的发展。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的焦海霞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亘古不变的使命主题,她运用“赋能”理念阐释用户之于图书馆信息素养的依存性和价值共创关系,构建用户赋能图书馆信息素养的内生动力机制模型,并提出信息素养用户卷入、用户信息素养涌现、图书馆教育境脉等新概念。
1.1.3 资源建设
区域文化的不同导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侧重点不同,现代人的流动性大导致用户需求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因此,有效管理信息资源、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促进数字资源建设等是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发挥图书馆价值的有效途径。南京图书馆的刘聪尧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与应用情况,认为以人为本是全球图书馆的本质精神理念,并提出全面实现图书馆资源人性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的建议。南通大学图书馆的罗秀娟根据《2019年美国图书馆状况报告》提出的“图书馆=强大社区”的观点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要求[2],认为高校图书馆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同打造文化共同体能够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的王倩和汤二子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研究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决定机制,得出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生人数规模确定适当的馆藏资源量、高校应允许已经毕业的学生继续使用图书馆资源等十条建议。南京图书馆的史叶明和潘文佳从有效提高存储效率、切实保障数据安全的角度出发,研究自建数字资源的存储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发现NAS和SAN融合技术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且容易獲取性能与容量的平衡点,能够满足未来图书馆对于数据存储的需求。
1.1.4 空间建设
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首次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非正式的公众聚集场所。随后“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成为2009年国际图联卫星会议的分主题,“空间”成为图书馆领域研究的重要维度[3]。南京图书馆的祝先运和史叶明、南通市图书馆的张潇雨分别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建设进行思考和实践,提出以人为本、动静分离、结合本地元素等空间设计理念。南京图书馆的查璐通过阐述图书馆空间再造与馆店合作的概念背景,指出二者具有协同效应,随后以南京图书馆“陶风采”项目为例,提出“陶风采”从物理实体空间、线上虚拟空间、第三文化空间三个层面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孙超和刘咸借鉴营销学市场细分原则,提出对读者空间需求进行细分,通过确定合适的空间细分变量,进而对图书馆空间进行细分改造。
1.2 图书馆服务发展
1.2.1 创新服务
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通讯技术、缩微技术等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效率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信息观念的转变,图书馆也在不断寻求服务突破、创新发展。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邓稳健在探讨高校图书馆移动APP平台的优化设计过程中,提出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服务体系构建服务模块,嵌入式的融合更多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如科技查新服务、学科评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等,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创新与升级。江苏海洋大学图书馆的文颖认为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使用新媒体技术,通过重组业务流程、拓展服务方式等方法来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服务。金陵图书馆的吴梦菲和陈铭认为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新时期图书馆新媒体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调查地方图书馆学会微信工作的现状,提出促进微信工作发展的建议:①认识问题、转变思想;②科学编排、丰富内容;③不断挖掘、勇于创新;④积累经验、增进交流。
1.2.2 智慧服务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了智慧社会的产生,而智慧社会又开启了以互联、智能、高效、便捷为主要特征的图书馆智慧化进程[4]。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的陈齐康认为智慧图书馆不只是懂得读者需求的图书馆,更应是将人类知识、人的智慧和社会需要、社会问题连接起来的,能不断培养人才、不断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机构。金陵图书馆的张恺通过总结南京地区公共图书馆现阶段的智慧服务全貌,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借阅服务优化、提升馆员素质、整合优质资源等都是智慧服务中重要的环节,引入信用体系更是一种有益尝试。启东市图书馆的姚燕杰通过对启东市图书馆智慧化实践的研究,发现该馆在引进自助设备、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和漂流书屋等举措均走在江苏前列,未来可从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鼓励互学和创新并举、充分挖掘大数据作用、外界合作融合发展、开辟特色发展之路等方面继续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发展。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的刘慧认为透明数据是支持服务“智慧”的有效方式,但透明数据的安全性相对于其他传统数据较差,因此图书馆在开展智慧服务的同时,应注重对透明数据的有效管理。
1.2.3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包括信息资源服务、专利信息检索服务、专利信息分析服务、专利数据库或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建设服务及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的颁布,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络,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高校“双一流”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课题[5]。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许思娴从知识产权服务的角度出发,围绕嵌入式服务理念对科研管理全生命周期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嵌入科研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南京工业大学的沈玲玲针对专利运营服务大多侧重解决成果转化问题的现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提出“导航式专利运营服务”模型,并强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中心是该模型的重要导航工具。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严哲通过对比分析中国C9和美国IVY联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中国高校应提高专利保护的国际意识、加强专利的全球布局、加强专利的转移转化、加深产学研合作力度。
1.2.4 阅读推广服务
201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阅读推广服务”的要求[6]。然而在全民阅读的社会进程中,阅读推广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也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7]。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的陈筱琳对公共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后,认为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本土文化资源、重视活动效能评估、契合新型阅读需求、寻求社会多元合作有助于提升阅读推广成效[8]。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的党海霞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提出用项目化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新生提升学习力。江苏海洋大学图书馆的姚宁等学者围绕推广技术、推广途径、系统支撑、推广人员等四个方面构建了阅读推广创新模式,并提出图书馆可通过精准推送等方式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江苏大学图书馆的徐霞和郭以建基于成本和效益角度,通过量化分析构建了阅读推广的价值评价模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友清利用社会实践理论、TAM、TPB模型理论,提出了由文化环境、文化内容、阅读习惯、阅读意识、活动影响等变量构成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影响机制框架。
1.2.5 学科服务
图书馆既是知识保存与知识供给的机构,也是知识交流与学科服务的中心,承担着推广知识、传播学术、服务用户等责任[9]。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包祖军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对图书馆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图书馆对开展学科服务缺乏足够认识等问题。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图书馆的曹悦德通过阐述学科服务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的定位,提出了三点创新学科服务的新模式:①利用专业特色融入地方行业服务;②创新线下学科服务内容;③多渠道拓展学科信息素养。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的卢璐利用极限学习机网络,构建了基于ELM算法的图书馆用户学科咨询需求与服务匹配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的方式,证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3 公共文化发展
1.3.1 少儿图书馆
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发展,随着全民阅读工作的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也越来越重视对未成年人的阅读服务[10]。《公共图书馆法》明确提出“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单独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规定,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少儿图书馆服务权益[11]。来自扬州市少儿图书馆的四位馆员从不同角度针对少儿图书馆的发展进行研究。王长香从扬州市少儿图书馆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实践出发,提出开设专题讲座、举办主题活动等有效途径实施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吴萦以扬州市少儿图书馆为例,提出加强资源建设、设立特色书架、定期开展绘本阅读推广活动、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加强馆员专业能力是促进绘本阅读推广工作的有效途径;陈罗通过引入罗尔斯正义论,提出以公正价值导向促进少儿图书馆新发展的思路;韩园从儿童阅读环境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工作实践和心理学知识,认为应从物质环境(硬件设施、图书资源)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儿童阅读环境进行改善。常熟市图书馆的陈虹以该馆少儿部的为例,从空间布局和色彩运用两个方面提出少儿图书馆装修改造的建议。
1.3.2 文化传承与文献保护
2017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强调要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12]。南京图书馆的韩梅对陈独秀的《小学识字教本》 手校稿进行研究,梳理了《小学识字教本》的成书过程、版本源流、油印稿的辗转流涉及手校稿的特点,为《小学识字教本》 的进一步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的朱海燕阐述了刘半农批本《东莱博议》 的发现过程及其价值,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借鉴古人的好传统和好经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李丹和史梅以南京大学图书馆藏胡小石先生捐赠的线装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藏书特色,揭示了其藏书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扬州大学图书馆的吴庭宏通过阐述黄丕烈的古书修补观与张士达的古籍修复实践,提出新时代古籍修复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坚持整旧如旧基本原则,保证古籍修复质量。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的赵歆璐以《夏时行信札》修复为例,深入探讨了当前修复信札手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修复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1.3.3 公共数字文化
公共数字文化是在数字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类型,是以满足群众基本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的公共文化与数字文化的综合体[13]。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的颁布与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为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南京图书馆左静远以公共数字文化发展为背景,运用文献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研究了影响学术出版向知识服务进行转型的各种要素,并从学术出版主体转型、学术出版功能健全、学术出版产业转型等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南京图书馆倪劼针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现有资源传递的问题,提出以反向代理方式替代现有虚拟网,构建基于OpenResty平台的数字资源访问系统,通过实证发现基于OpenResty平台能够起到数字资源传递化繁为简的作用。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孙金娟通过分析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利用分面分类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基于多维组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多源数据分类体系框架(由主题领域、基本维度结构、分面组配三个部分组成),并以国家公共文化云的资源数据分类实践为案例对该框架进行了验证分析。
2 征文特点
2.1 紧扣征文主题,探索新时代图书馆的新发展
此次学术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新时代 新发展——江苏图书馆情报事业:学科、实践、服务”,许多学者对新时代图书馆事业的新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如新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发展机制、资源建设、空间建设等研究;也有学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新时代图书馆服务的新发展进行各种展望,如提出图书馆应提供创新服务、智慧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学科服务等;还有学者从国家颁布的法律政策入手分析图书馆的新发展,对公共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如研究少儿图书馆的发展与不足、文化传承与文献保护、公共數字文化建设等。从此次活动的论文选题可以看出,征文的主题指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指导性和前瞻性。除了通过征文主题来思考和把握研究方向,部分作者在研究思路上也体现了不凡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取得了不少颇具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江苏图书馆情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2.2 实践激发灵感,探索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
从此次征文的热门研究主题可以看出,资源建设、空间建设、阅读推广、智慧服务、文献保护、公共数字文化等都是当前图书馆工作的重点。这反映出大部分学者在构思征文选题时,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重点探索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重点难点,结合实践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比如,扬州市少儿图书馆的馆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少儿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这种结合日常工作进行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日常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由此形成的科研促服务、服务带科研的模式,更适合有丰富实践经历、资深工作经验的馆员,他们对于工作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看法更具有参考价值。
2.3 缺乏理论研究,学科专门方法掌握不到位
尽管这次学术征文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一是缺乏理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不足是导致研究主题生命周期缩短的根本原因。虽然这次征文的主题是探索新时代图书馆在学科、实践、服务等方面的新发展,但对于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仍应放在首位。理论具有普遍性,对实践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难以达到期望的深度、高度和广度,缺乏理论支撑的论点往往也会面临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容易被推翻的问题。二是图书馆学的学科专门方法掌握不到位。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包括:文献与网络计量法、书目组织与控制法、信息存储与检索、引文分析法、分类与索引法、内容分析法[14]。从此次征集的论文可以看出,不少作者对图书馆学的学科专门方法并不熟悉,具体表现在信息检索不全面、引文格式不规范、缺乏对信息源的辨析等方面。这些问题表明了图书馆学部分学者的学术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也说明了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的存在意义,通过定期举办学术年会、学术征文活动,为图书馆学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3 江苏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展望
3.1 理论基础研究
新时代,学者可以基于多元视角对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索,如从哲学、社会、文化、管理及信息知识等角度去寻找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完善理论体系。遗憾的是,本次征文活动并未收到研究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论文,这一方面说明大部分会员对自身学术能力仍不够自信,未曾敢于尝试对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探索;另一方面也说明广大同仁对理论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忽视了对理论的研究。图书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冲击下,新时代图书馆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学者们应积极探索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努力挖掘新的学科生长点,以期为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3.2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2016年末,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明确提出“增加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点,加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行业组织等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建设”的要求[15],知识产权已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有23家高校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一般设立在高校图书馆内),其中南京工业大学作为江苏唯一高校成功入选。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4篇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相关的论文,其中3篇来自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1篇来自南京大学图书馆,这说明来自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学者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发展。从征文情况来看,论文数量偏少、研究对象单一、现实应用不足是当前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的主要问题,这说明大部分图书馆并未认识到拓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意义所在。挖掘和分析知识产权信息能够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能够推进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能够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6]。新时代图书馆的价值定位应当是从资源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的新型服务,积极探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既能实现图书馆资源的高效利用,又是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积极响应。
3.3 公共文化发展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之一,直接面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此外,《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了高校图书馆也应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在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下積极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本次征文活动收到的公共文化研究论文主要聚焦在文化传承与文献保护(13篇)、少儿图书馆建设(7篇)、公共数字文化建设(3篇)三个方面。中华优秀典籍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智慧,是华夏子孙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图书馆作为传统文献典籍的守护者,肩负保护古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是国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内容,少儿图书馆应发挥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少儿阅读环境。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17],在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冲刺阶段,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应集思广益、共同助力公共数字文化事业的发展。另外,有关公共文化的研究方向,南京大学郑建明教授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治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要实现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治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18]。因此,在聚焦少儿图书馆与公共数字文化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问题的同时,如何有效进行公共文化治理也是值得广大同仁关注的重点。
4 结语
为纪念江苏省图书馆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接续召开的学术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与此同时,本次举办的以“新时代 新发展——江苏图书馆情报事业:学科、实践、服务”为主题的学术征文活动也受到了江苏省不同县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同仁的大力支持。来稿主题广泛、内容丰富,有的学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有的学者将别的学科研究方法创新性地运用到本学科中,丰富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还有的学者紧跟国家政策指导,积极探索并努力攻克难点。但稍有遗憾的是,本次征文来稿对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缺乏重视,且不少作者对图书馆学的学科专门(核心)方法掌握不到位,部分学者的学术素养与学术能力仍有待提高。两年一次的图书馆年会为各地图书馆同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者们应借此机会,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组织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总结工作经验、拟定未来目标,携手推进江苏省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