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图情结缘的那些年:叶继元教授访谈

2020-03-23左静远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期刊

摘 要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学家叶继元投身图书馆事业30余年来,建树颇丰,成绩斐然,尤其在图书情报学科发展及其相关期刊学术评价领域的研究可称为重要奠基人之一。为了图书馆学及其期刊发展能够在新时代谋取更多的创新,本刊特对叶继元教授做了采访。文章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叶继元教授多年来对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经验及感悟,主要包括图书情报学科发展、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期刊工作与研究、学术规范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图情教育 期刊 学术评___价

分类号 G250

Abstract Ye Jiyua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nd library scientist of Nanjing University, has devoted himself to library teaching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n particular, his research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well as journals and academic evalu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unders. In order to seek more innov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cience and its periodicals in the new era, we interviewed professor Ye Jiyuan. This paper records professor Ye Jiyuans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n the subjec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interview, mainly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library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journal work and research,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 Library science. Figure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Journal. Academic evaluation.

1 访谈背景

叶继元,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现任图书档案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图情工委期刊会副会长兼首席专家。作为图书馆学领域的架海金梁,叶继元教授的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期刊文献与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引文分析、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等,尤其对期刊评价有着开创性的系统研究,取得创新性学术和实践成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创建了现代期刊研究基本框架,使得中国图情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此次访谈主要围绕图书馆、情报专业学科教育、期刊研究、学术规范与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方面旨在记录图书情报学科的时代发展印记;另一方面则是为日后提高期刊及文科学术评价领域的研究质量做出参考,并希望以此激励更多年轻学人关注并积极投身于图情事业的未来。

2 关于图书情报学科发展及专业教育

2.1 如何看待近些年国家对图情学科点进行的调整?

面对新世纪,全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利用网络化、数字化等新兴技术,围绕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发挥社会作用。然而,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科点或对新兴技术盲目推崇,或一味保守,常常导致其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与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需求、图书馆实务发展不相协调的倾向。对于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而言,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怎样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模式,同时又能顺应世界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潮流。

近十年,伴随着全球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学科,即LI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已然成為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然而伴随着欧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的出现,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遭遇到瓶颈,逐渐呈现出衰退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学人才的需求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以美国为重要代表的iSchool联盟立足大数据技术发展,也慢慢地朝着“去图书馆化”的方向扭转。对于我国而言,则与欧美国家境况不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图书馆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状态,成为百年以来最繁荣的时期,对图书馆学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关于国家调整图书情报学科点的设置问题,本人认为,此举顺应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潮流,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的号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图书情报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不仅应该大力发展丰富图书情报学教育,以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作为落脚点,将文化自信作为工作的指向标,而且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改革有关图书馆学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打开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早在多年前,本人就认为在学科内容设置方面,其理论基础知识、网络及电脑技术、外语语言等是图情学科的基本内容或是工具性内容,但并不是其核心内容。学科基本的核心内容应是有关知识或是信息的服务、编目以及采集等。其中主要的核心内容则是有关个性化深层次咨询服务、二三次文献编写 (数据库、进展报告等)、智能检索、知识分析,以及信息、文献、知识的内容评价等,重点在于“知识的内容含义、效用”的知识。换句话说,以各学科专家生产出的知识作为对象是图情学科的核心内容,并应用现代技术将知识内容进行组织、筛选以及评价,用以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在图情学科核心内容的4个(管理、技术、人员、知识)主要要素中,人员不仅指的是馆员,还包括用户,而知识指的是文献中或者各种信息资源中的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也包括少许的隐性知识。在这4个要素中,人员和知识是其核心要素。

2.2 在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适应怎样的要求?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全球图书馆的发展和生态而言,移动通讯、数字化、网络化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促使其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宏观角度来说,伴随着我国信息通讯技术、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及科研事业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从微观角度来看,一方面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拓展,建筑空间、人员及经费等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用户对多元服务和文献信息资源的新需求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契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图书馆当前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改变,已经转化为图书馆服务能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与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文献信息资源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伴随着图书馆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的图书馆将迎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及互联网等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的生活和很多行业中得到普遍运用,对于图书馆界而言也是运用广泛。例如,南京大学图书馆研发的“图宝”(参考咨询机器人和图书清点机器人),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发的校园总馆和分馆还书机器人都得到了推广示范。目前,图书馆高层次的知识和信息服务比较常见的是采取人机互动的方式进行,不仅推动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而且对图书馆员有了更高的要求。这项工作要求图书馆员在适应和掌握新技术使用方法的同时,还要广泛学习新技术,有效加大新技术的使用范围。现在,图书馆对于文献的搜集、整理、加工大多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来完成,极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各种业务能力。而图书馆为提高服务质量,也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通过对用户使用信息以及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功能和核心价值。

2.3 如何看待当前很多公共图书馆倾向于招聘非图情学科背景的馆员?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说明目前有些图书情报学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仅有图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缺乏某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不大符合某个馆招收学科馆员的要求,故会出现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说明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对业务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懂图情的人才,而且需要既懂图情又懂某个学科或领域的人才。这就为图书馆学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图书馆学的人才不仅要学习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而且要学习一门专业,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培养的“双学位”生。当然目前要培养这些人才,图书馆学的招生、学制等都需要改革,比如,本科生可以仿照医学本科六年或七年的学制,前三、四年学习图书馆学知识,后三年系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以满足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需求。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可以考虑培养“双学位”生。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各类人才都是需要的,必须根据本馆的目的、任务和现有人才情况,招聘合适人员,不可偏废。只要你在某个领域、某个专业(包括图书馆学专业)、某件事情上做到极致,图书馆都是应该招聘的。

3 关于期刊工作与研究

3.1 如何看待国外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SCI&SSCI)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国内学术评价的主要参考体系?

在我早期的著作《核心期刊概论》 中,曾经提到对于核心期刊评价主要是通过文献计量学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即利用率、引文率以及载文量。通过这些筛选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的质量、技术水平以及学术水平,但是要对期刊有一个整体的质量衡量,不仅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筛选,更应该采用同行专家评价的一些定性指标。

通常情况下,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就质量而言,其被引率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并不是所有高质量的文章都会刊登在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上。有时会因为投稿目的不同,普通期刊上也会刊载质量高的文章;又因为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加上社会和学术界的迫切需要,就会出现文理各学科、科研管理部门以及不同专业人士有意无意地把原来本是文献计量学上的概念运用到了评价高质量期刊上,把反映期刊质量的一部分评价指标作为对期刊整体进行评价的现象。比如,媒体对某一个学者进行表扬和报道时,通常会反复强调他在核心期刊上刊载了多少篇论文。这里就将核心期刊等同于高质量的期刊。一些评价部门在划分核心期刊时,会将用来评价期刊质量部分的形容词,如一流期刊、权威期刊,用来对核心期刊中的部分期刊进行描述,把核心期刊等同于好期刊。这足以说明,无论因为误解还是别的一些原因,大部分人都将核心期刊看作是质量好的期刊,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我国研制和发布核心期刊目录多年,虽然也有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但是却始终没有被推翻的主要原因。

3.2 当前形势下,国内本土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我国,核心期刊本身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一种是狭义的。期刊编辑界以及学术界虽然强调应该将核心期刊回归到原本的含义中,但是这种呼吁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更好的解决核心期刊异化或者泛化的问题,以及长期没有建成期刊质量评价系统工程的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把具有一定基础的能反映核心期刊的广義概念依照“好期刊”的概念对核心期刊重新定义,在评选的过程中采用好期刊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进行,这样就可以将质量好的期刊和广义概念上的核心期刊看作是一组同义词,不但要逐步完善文摘、引文等和期刊质量关系密切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体系,更应该制定能反映期刊学术水平的同行评价指标体系。国内的期刊可以积极借鉴核心期刊评价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期刊文本的内容评价上深入推广,注重同行专家的精读后评价。这样从整体上出发,采用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的方法才能对期刊的质量进行全面正确地评价。

早在2008年初期,我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布局研究》一书中,就对评价期刊质量的方法和指标有过初步设想,现在依照新思考,就期刊的质量,特别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评价谈一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目的,这样才会有相对应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标准,才不至于出现对学术期刊异化评价和过度评价等现象,从而实现评价的目的。其次要实行分类评价,对于资料检索性、研究性、专科性、综合性、应用性、理论性等等各学科不同类别的期刊应该分开评价。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期刊,其评价标准应是多样性的。另外,对于指标导引期刊质量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应依照学术质量的要求,如在设置“创新、特色、策划”等评价指标时,要以引导期刊质量提高为准,要根据学术期刊的几大核心功能设计指标。此外,还应该注重同行专家定性评价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为了使得定性评价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最好能够将部分指标列出,但是并不强调一定要和定量指标一样进行叠加,只是对每个期刊在某些分项指标方面是否具备自己的特色方面做出考察,比如,可以将指标分列为出版水平、编辑水平以及学术水平等项。就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而言,考察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规范性、创新性以及科学性等。期刊的整体编辑水平的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交流能力、文字能力以及策划能力。想要确保同行专家定性评价是否具备合理性,就要设计好评价办法。想要实现评价的目的,好的评价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对同行专家的筛选、监督、元评价等一系列制度都应该逐步建立起来,才能保证期刊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权威性。

4 关于学术评价

4.1 “全评价”理论的使用范畴,以及对我国学术生态所起到的作用

2010年,我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提出学术“全评价”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该框架是关于学术评价理论探讨的成果。总的来说,“全评价”分析框架就是“六位一体”和“三大维度”。所谓的“六位一体”指的是六大要素,即评价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目的、评价客体以及评价主体,其中核心就是评价主体,领头的则是评价目的,并对其他要素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所谓的“三大维度”指的是从三个维度考察任意一个评价客体,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效用评价、内容评价和形式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表象来评价的称其为形式评价,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定量评价,相对来说更简单、更直接一些。深入评价对象的内核进行评价,即是所谓的内容评价,通常情况下依靠同行专家来评价。评价对象的实际贡献、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用结果、人们思想变化等方面的评价,称其为效用评价,通常情况下根据长时间或者一段时间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据描述。

自从我们提出“全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一直到现在,《新华文摘》 等二次文献刊物都转载过,《中国社会科学报》 和《光明日报》 等也进行了报道。最近几年,课题组已将“全评价”分析框架用于学科评价、大学评价、网站评价、学者评价以及期刊质量评价等方面,其中有些评价研究成果还没有正式发表。部分同行已经运用“全评价”分析框架体系对图书馆藏书体系进行科学馆藏评价。希望“全评价”分析框架能够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于现在的项目、论文、图书、学术期刊、机构及学者、研究生等评优获奖中普遍存在的过分行政化、形式化、数量化等问题能给予有效的遏制,使学术评价的激励和导引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实现引导中国学术研究方向的作用,鼓励形成和强化不同风格、特色和学派,以评促优,推动学术研究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4.2 在当今人文社科中CSSCI数据库的作用及其发展空间

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最初是直接引进国外的评价指标研究成果,介绍核心期刊的概况并陆续介绍国外某学科核心期刊,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了我国有关核心期刊研究,在八十年代之后, 對外文核心期刊表才有了详细介绍,并且仿效SCI对中文科学引文索引开展编制工作。现在我国关于研究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现在普遍用来确定核心期刊的方法有专家意见法、读者利用率、引文分析法以及载文法等等。这些确定方法在国内外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年,并且比较稳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大家开展学术评价研究必备的方法。

第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互结合。所谓的定量评价方法指的就是通过读者利用率、引文分析法、文摘法以及载文法等等进行评价,而定性评价方法指的是专家意见法。因为引文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就准确性和科学性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定性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仅仅使用定性评价显得有些主观和随意,因此在确定核心期刊时应该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着使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这种方法基本上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第三,研究的成果多且影响大。现在,国内的很多学术单位根据本单位专业和学科等具体情况,依照CSSCI来源期刊目录来确定本单位所认同的优秀期刊目录、重要期刊或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研究与筛选,不仅对馆藏资源起着一定的优化效果,同时对期刊质量以及论文评价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学术界、科研管理界以及图书情报界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核心期刊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评价论文和期刊时受到形式的制约,对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的概念、定义存在理解不一、各持己见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有以下建议。

首先,需要重视研究基础问题。比如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假说、原理、效应及定律等是否有必要跟自然科学中的定律一样足够准确? 怎样解决期刊评价中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 等等。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对于核心期刊的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其次,必须重视研究评价方法。现在,国内的很多学术单位对于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的评判,是依照科研人员在国内核心期刊和SCI、EI的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进行评价。显然,仅根据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数量进行评价有些不合理,也并不科学,因为这种评价方法忽视了大多数来源期刊之间在影响力、学术地位、作用、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异性,对于激励作者在影响力大以及鼓励在学术地位高的来源期刊或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现在学术界在进行综合评价学术期刊等级时,普遍采用专家意见加权值、平均引用率、总被引频次以及分析影响因子等方法。

再次,重视合作研究。对于论文分析研究、引文统计研究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提倡采取合作分工负责的原则方式进行,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还能够提升研究的效率以及研究的质量,此外还可以提升引文统计分析成果和核心期刊在国内外的权威性。引文研究和核心期刊、高质量期刊研究是现在教育界、科研管理界、图书情报界以及期刊界都很关注的课题,它跟学术的健康发展和大量的专业人员的自身利益存在很大的关联。尽管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根据现在我国的学术环境,所有的指标和评价系统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都是相对的,没有完美之说,只能要求负面性达到最小,合理性实现最大化。

5 结语

现在,随着文化多样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图书馆行业正面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重大考验。在数字网络环境下,多元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线学习、开放科研、协同创新等信息与文化交流传播新形态与传统出现严重的碰撞,就某种程度而言,图书馆之前拥有的技术、服务及资源管理方式正在式微。因此,面向未来的发展,我们图书馆人应重新创造属于图书馆的核心优势,以积极进取的思路为图书馆事业谋取更大的出路,使其能够得到大力创新,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在未来,图书馆应该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创建新型的文化空间,不但要把图书馆打造成优雅的读书环境,使其能够成为人和书籍美好相遇的场所,还要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人们心灵之间的对话,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多元文化带来的魅力,深刻地感知多元文化的精彩之处,使图书馆能够成为人们彼此之间沟通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左静远 南京图书馆馆员。 江苏南京,211800。

(收稿日期:2019-11-03 编校:刘 明,刘忠斌)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期刊
信息时代社会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年编委会在湖南大学举办
期刊审稿进度表
国际核心期刊《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in Swaziland》征稿
期刊审稿进度表
21世纪以来国内对“美国图书馆学”领域研究综述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因子分析的中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综合发展评价研究
期刊审稿进度表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图书馆学概念衍进二百年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