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
2020-03-23许丽
许丽
【摘要】歌唱艺术是人生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艺术,歌唱的最大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那么,要想淋漓尽致的表达感情,就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声乐演唱方法。在声乐学习中,心理因素就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意念引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實践的演唱中,歌唱者会产生怯场的心理,本来滚瓜烂熟的节目,一到上场演出,虽然倍加留意,却偏偏会“卡壳”,出现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战、气息上浮、忘词跑掉等,因此你要想唱出美妙的歌声,就要正确发挥心理因素在演唱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演唱与表演;演唱心理学;地位和作用
声乐学习者应该了解,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我们思想感情的,因此为了充分表达艺术,除了嗓音的技巧外,还需要智力的援助,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研究智力和感情的科学即心理学。
一、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叫作感觉。”人借助于感觉感知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光滑和粗糙等。声乐界一般都把歌唱发声的方法以感觉的方式来传授。例如:保持“深呼吸高位置”,这种提法对于初学者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怎样“深”和“高”。为了使学生掌握“深呼吸高位置”的各种方法,声乐老师往往会有一些通俗易懂的,实实在在的感觉启发学生:用打哈欠吸气的感觉体会深呼吸的状态,用哼鸣哼唱的感觉体会高位置的方法,老师会用不同的声乐感觉去解决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毛病,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各种方法,这正是发挥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表象和联想
心理学家指出:外界刺激物对视觉刺激作用静止后,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成为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歌唱者正是凭借表象与联想来间接的控制调整各种器官的运动,是演奏自身乐器成为可能,良好的声音效果,永远是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有机的、密切配合的产物。歌唱者将记忆表象的声音与每次演唱的声音感觉相比较,逐渐向标准化靠拢,让唱对唱好的次数增多,逐渐自动化,变成习惯。
三、注意
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对于学习演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意具有指导性、有意识性,如老师要求学生“贴着后咽壁”唱,学生的注意就应该从张开的口腔向后指向后咽壁,老师说找头腔的高位置,学生的注意将在点状的高位之上,结果奇妙的效果出现了,演唱者听到的是豆子那么大的声音,而听众听到的是满脑袋的共鸣音响。
四、记忆
声乐学习都是不断记忆的过程,记忆的好坏对学习的效果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通过记忆才能将各种方法与艺术表现信息进行有效的运用,更是熟练技巧形成正确习惯的前提,是歌唱艺术实践的主要保证。
五、意志和性格
1.歌唱的技巧,正是人生艺术在心理活动和生理运动相结合的特定的动作方式形成的动作系统,意志行动不仅指外部动作的努力,还是心理意志的巨大作用,如有的人惧怕高音,这就是心里意志不正确,到了高音,要兴奋的打开腔体,意志的力量要大,相反,生理的力量要小,换句话说,就是精神的力量要积极、紧张,肌肉的力量要协调,松弛。
2.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紧张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般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喜活动、爱交际,这种性格的人不太“怯场”,就是有也比较容易消除;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注重主观世界,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这种性格的人爱“怯场”,并且矫正起来比较困难一些,但初上舞台或有重大的演出,都免不了有紧张的心理。
综上所述说,美妙的歌声从歌唱者的喉咙里唱出来,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复杂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表象和联想,注意记忆,意志与性格等等贯穿歌唱者的整个演唱过程,在学习与掌握歌唱技巧方面,“想看听”的心理活动, 则是打开声乐艺术大门最重要的三把钥匙,谁能够领悟其中的奥妙,谁就学得快、唱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