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德育能力”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2020-03-23俞晓婷
2019年12月19日,首届新时代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承办,邀请了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的领导,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院长,中国道德教育研究主要期刊的主编,以及中小学一线知名校长、教师等50余名嘉宾,共同探讨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德育能力培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政策、研究和实践都将“师德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抓手,力图通过提升师德修养,以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来示范、影响学生。除了加强道德修养,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还需要在真实的教育生活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德育环境,全面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基于这一背景,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提出教师德育能力的培育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可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重要性。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黄小华处长介绍了国家和教育部关于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的背景,充分肯定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务实举措,强调对标新时代新要求,以教师德育能力为抓手,把立德树人落细落实。
综合德育能力是一线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所缺乏的。杭州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萍,从一线教育实践的需求出发,指出当前的新教师在胜任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管理、与学生交往、对学生个别指导、与家长沟通以及自身教师形象树立等方面,都表现出专业性缺乏、能力不足的现象。例如:交往能力差,教师无法让学生喜欢自己;道德指导缺乏专业性,教师无法在家校沟通中获得家长信任。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的并不是教师自身道德品格的问题,而是教师缺乏专业化的育人能力。另外,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朱国清指出,当下许多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都不像“人师”应有的样子。习总书记指出要培育“人师”,但这个“人师”怎么培育,需要有基本的规范化教育。
教师德育能力也是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抓手。在教师教育中,我们有专门化的智育课程体系(各学科教学)、体育课程体系、美育课程体系等等,但唯独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体系。袁振国教授指出,教师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母机,从诞生以来都是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书体系,而非以能力为主导的育人体系,导致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一直不明显。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也指出,教师德育能力是一个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长期困扰我们的话题,我们原是通过有关师德修养课程加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升育人能力,而教师德育能力提升需要对这两方面升级,道德修养是以德育己,德育能力则是以德育人。此外,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出现职业倦怠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书和育人的分离,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出使每一个老师都肩负育人的使命,这可能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出口。
会议就师范院校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师德修养”并不是教师胜任“道德教育者”角色的充要条件,教师还需要进行道德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修炼。在“师德修养”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致力于培育能够整合各种因素,智慧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保障机制。
二、教师德育能力的本质与内涵之争
教师德育能力的本质和内容是解决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关键问题。与会专家从理论逻辑、实践需求逻辑、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成长等维度,提出了德育能力的本质与内容框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铁芳认为,教师德育能力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自我德性、自我德育能力;二是德性的实践智慧;三是具体的德育能力。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认为,教师德育能力包含三个步驟——从育德出发,向育心努力,到育人达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王华敏认为,德育能力结构上应包含德育认知能力、学科知识与德育融合的能力、德育统筹协调的能力、德育活动组织的能力、学科德育评价反思能力。《中国德育》杂志主编张宁娟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提升关键在强调育人方法。以学科育人为例,应培养师范生如何进行学科德育渗透,如何挖掘学科德育价值等能力。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薛晓阳教授认为,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包含基本原理、教学法和教育实践,教师德育能力从能力切入,课程定位应该与教学法对应,可以参照教学法的做法,将德育能力细化。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斌也认同教师德育能力不完全是品德上的,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工程师”说明了德育是一个“道器合一”问题,而当下许多人用“道”的形而上的思考代替“器”的形而下的操作,使德育成为一个空泛的、离开人本身的存在。
从实践需求层面出发,潘志平认为,教师德育能力包含“让学生喜欢你的能力”“说的能力”“玩的能力”“有情感地上课的能力”“多元评价学生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结起来,实现以情育情,以情育德,以情促智。朱国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的内容应包含育人有方、学科有法、行为有范、修身有道、心中有戒,是一个规范化的育人能力。陈萍认为,师范生不仅要会教学科知识,更要知道为什么而教,应帮助师范生在理解知识意义的过程中立大志,立长志,建立对教育工作的信仰。
关于教师德育能力的本质与内涵,与会专家并未达成共识:存在着教师德育能力究竟是自身素养层面的,还是方法层面的分歧;存在着“道”更重要,还是“器”更需求的争论。
三、教师德育能力课程建设建议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对于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作为并不明显。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内容在德育原理等理论课程和班级经营、班主任工作等实践指向的课程中有所体现,但多为碎片化的、不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师德育能力,使得德育能力不能像教学能力那样获得清晰的提升。而指向班主任的课程又不能突出“道德教育”这一教师的核心职能,并有将非班主任、非品德教师排挤出“道德教育者”之外的嫌疑。在实践领域,师范生都有见习、实习的经历,但见习大多是关于教学的观察,而缺乏道德教育的观察,实习虽然包含了班级管理、少先队活动等与德育相关的活动,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对德育能力的体验、观察、反思、提升的体系。对此,与会专家也对教师德育能力怎么培育,该课程体系如何建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刘铁芳认为,应从整体上来提升学生的德育能力,尤其是自我德育能力,因此,加强师范生人文通识教育,细读经典,夯实厚德基础,是师范教育最根本的本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叶忠强调了“体验”的重要价值,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在开设“德育与班主任”中的经验:听一线的教师讲座,去一线学校现场观察,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辅导作业,书写体验反思,等等,增强了师范生的直观体验。
王华敏认为,教师德育能力课程建设应建立课程群,以德育原理为主,一是让每个师范生掌握最基本的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认知能力。二是开设班主任、团队建设类课程。三是提升入职条件,可以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有所体现。四是实习。职前学习德育基本理论、掌握德育技能,职后“运用”和“提升”相结合。《中小学德育》杂志主编王清平认为,该课程的性质应该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体验式的课程,其内容包括:一是关于政策法规的模块;二是社会情感模块;三是人文素养模块。课程形式应以能够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活动为主。
四、进一步研究需求
袁振国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提出,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化在于育人的专业化,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如何实现从教书向育人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议题,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教育学的重大命题。
关于教师德育能力,还有诸多值得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去進一步探究、梳理的问题。第一,教师德育能力的学理研究。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看,教师德育能力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教师德育能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教师德育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其边界又在哪里?如何与师德、教师道德品格进行区分?都是有待深入分析和厘清的问题。第二,教师德育能力的现状调查。从实践需求的视角来看,我国教师的德育能力现状如何?我国中小学教师需要哪些具体的德育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作一个系统的调查,充分了解当前中小学德育需求和教师德育能力的实际情况,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德育能力培育计划而服务。第三,应加强对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研究。从“培育”的视角来看,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机制如何?教师德育能力的成长有何特殊性?该如何培育?师范院校如何通过课程的方式培育教师德育能力?师范院校自身培育德育能力的能力如何?这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俞晓婷,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