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认知、情境约束与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
2020-03-23吕齐李良睿
吕齐 李良睿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其治理的关键在于农户的参与。本文以海南省菜农为例,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从主体认知与情境约束两方面来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农户禀赋因素的情况下,反映主体认知因素的责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认知、治理认同感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具有正向影响;反映情境约束因素的农业信息主要来源是否为亲戚朋友、对现居住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具有正向影响,农户对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具有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户参与;治理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1-0050-06
一、前言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作物秸秆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现如今,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扩大,提出“十三五”期间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不断加大治理决心和治理力度。2018年在海南建省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海南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鼓励海南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而海南某些农村地区,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已经使得地下水无法直接用作生活用水,某些土地由于高强度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已无法继续耕种。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已从谷物作物转向蔬菜作物,海南二十多年来作为全国冬季菜篮子生产基地,其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已超过50%(全国仅有6个省份),且主要受污染排放强度仍在上升(全国仅3个省份)。[1]这与国家和全国人民对海南原生态、无污染、健康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总体印象有一定差距,因此,海南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成功与否对海南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意义重大。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说
农业面源污染本质上源于农户的生产生活行为没有被规范化,而规范化的行为是受到主观认知以及农户的生活、生产环境等情景因素影响,最终引致行为演变。当前,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是知之甚多还是知之甚少?对此他们所持的态度又如何?这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成功实施举足轻重。该问题近10年来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从研究对象的微观层面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户认知与支付意愿的关系,许多文献通过实证发现农户认知正向影响支付意愿大小,进而研究农户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愿意贡献的份额[2-9];二是农户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检验,部分文献研究发现农户认知与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农户行为比较理性,与直接收益正相关[10-12];三是农户认知程度及影响因素,其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涉及农户自身禀赋、外界环境等因素,文献分析发现农户认知不足导致参与治理能力不强效果差[13-17]。
综合来看,文献利用不同區域的农户样本研究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支付意愿和相关行为措施,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等理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Logic、Probit等处理数据。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该区域的农户可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但目前还没有文献从此角度系统研究海南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从个体决策过程来看,人从认知到意愿再到行为,一定是对某事物有一定认知,才会产生行动的意愿,而且认知程度的高低会影响行动意愿的大小;但是有意愿不一定会产生行为,不过没有意愿一定不会产生行为,从意愿到行为的过程可能需要外界干预[18]。不同的农户所受的外界干扰有所差异,因而情境因素也是影响农户产生行动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研究主体认知和情境因素影响农户产生治理意愿的过程,现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农户的主体认知影响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意愿。
假说1a:农户的责任主体意识对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假说1b:农户的主体能力认知对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假说1c:农户的治理认同感对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假说2:农户所处村庄的情境因素影响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意愿。
假说2a:农户的农业信息主要来源是否为亲戚朋友对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具有负向影响。
假说2b:农户对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假说2c:农户对现居住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对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具有负向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调研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包括四个模块:农户个体禀赋、农户的认知渠道、农户的认知内容与程度、农户治理意愿。问卷调研选择海南冬季瓜菜主要种植区域的10个市县:三亚、陵水、澄迈、乐东、海口、文昌、定安、琼海、东方、万宁,对调研对象进行随机抽样,通过入户和田间地头一对一访谈形式取得数据;调研时间从2018年11月—2019年5月,调研成员由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构成;每个调研市县选择2-3个村,调研过程中发现同一个村农户特性的相似度较高,故每个村只随机选择10-15家农户。实际发放调查问卷340份,有效问卷为303份,有效率为89.1%。
(二)方法选择
1. 模型构建
文章关于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实证分析中,建立分析个人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型,其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是否愿意参与所在村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的意愿选择。若农户具有该意愿,则变量值为1,否则为0。因此它不属于连续变量,而是属于二分类变量,不适用于常见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为使实证结果更好服务于本文研究,本文选取二元Logistic回归来处理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设Pi为农户选择愿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概率,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α为常数项,β0为截距项,Xni表示影响农户意愿的第n个解释变量,βi是Xni的偏回归系数,m代表解释变量的个数,ε是随机误差项,服从Logistic分布。
2. 变量描述
基于前文假设,文中将影响菜农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主体认知、情境因素和控制变量。各个相关变量的名称、测量及赋值说明如表1所示。
(1)主体认知。本文用责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认知、治理认同感来反映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意愿的主体认知。农户的责任主体意识是规范自我行为和履行自我义务的认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农户的责任主体意识集中体现为“认为村民是否有责任和义务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农户的主体能力认知是其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来源。农户对治理方式的认同感反映了农户对污染治理和农村发展之间紧密关系的思考进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行为倾向。
(2)情境因素。本文用农业信息主要来源是否为亲戚朋友、对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对现居住农村环境的满意度来反映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意愿的主体认知。通过农业信息主要来源是否为亲戚朋友来反映农户获得农业信息(包括环境保护政策和农业生产信息)的渠道是否单一。对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通过“是否了解《环境保护法》的内容”来测量。对现居住农村环境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出农户对当前污染问题的观察和对当前治理方式的态度。
(3)控制变量。为更明确菜农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前述学者们对于农户参与面源污染治理的影响因素的观点,本文将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植面积、家庭年人均收入、村干部经历、农户类型设定为控制变量。为排除这些变量可能对农户参与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产生干扰因素,本文将其设为控制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采取强行进入策略和逐步筛选策略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建立了四个回归模型。模型一、二、三通过强行进入策略构建,其中,模型一是仅包含控制变量的基本模型,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将主体认知方面的变量纳入模型,模型三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引入了情境因素的相关表变量。模型四采用逐步筛选策略构建模型,对各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各模型的整体检验结果和拟合结果见表2和表3。
如表2所示,比较四个模型,模型三的-2倍对数似然值最小,Cox&SnellR2和NagelkerkeR2相对而言最大,说明四个模型中模型三的解释力更强,模型拟合效果相对最佳,且通过表3可见,模型三估计结果较好,整体显著,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植面积、家庭年人均收入、村干部经历、农户类型变量后,主体认知因素中农户责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认知、治理认同感对因变量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影响显著,分别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产生正向影响,假说1通过验证。情景因素农业信息主要来源是否为亲戚朋友、对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对现居住农村环境的满意度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说2通过验证,且符合理论预期,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责任主体意识。农户的责任主体意识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影响较为显著,且都是正向影响,这与前文假設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责任主体意识高的农户表现出强烈的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假说1a得以验证。农户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行动者和受益者,但大多数农户认为治理污染是政府的责任,在是否参与治理时的意愿选择往往具有被动性。随着现代化农村的社会转型,农户作为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强化,农户参与治理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才会进一步提升。
(2)主体能力认知。农户的主体能力认知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合前文预设,假说1b得以验证。农户是农村生产生活行为的主体,其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实地调研访问期间,得知部分农户认为只要加大治理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就可以治理污染,其实不然,农户只有明白治理污染没有那么尖端、高深,各家各户只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取得很大的成效。认识到家庭有能力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才能将其转变为约束农户生产行为的力量,农户只有认可个人的行动对环境治理有影响力,才会主动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来。
(3)治理认同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否有利于农村发展的价值观念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说1c得以验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仅关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与农户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发展密切相连。农户对治理的利好认识越到位,其参与意愿就会越强烈,参与热情就会越高涨。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往往趋向于利己的行为的原理。
(4)农业信息主要来源是否为亲戚朋友。农户的农业信息是否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有着负向的影响,与前文假设一致,假说2a得以验证。农户如果主要依赖亲戚朋友来获得信息,这说明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且不全面,这会减少农户对不安全生产行为对耕地和环境的影响的思考,长期以往,农户会将目光局限在短期经济利益上,而不愿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5)农户对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农户对环境保护政策的认知,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影响较为显著,且都是正向影响,这与前文假设是一致的,假设2b得以验证。熟悉政府提出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农户更了解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必然选择。对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积极响应是建立在农户对环境保护治理政策认知和污染危害认知的基础上,只有农户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关注,了解到面源污染对生产生活环境的破坏,才能主动参与到污染治理中。
(6)农户对现居住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农户对现居住地环境满意度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有着负向的影响,与预期方向一致, 假设2c得以验证。即农户对现居住地环境满意度越低,环境意识越强,则越倾向于为保护所处村庄而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农户角度看,由于一些治理措施短期内对于农户的收入提高没有实际帮助,致使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因此只有当农户意识到放任污染的持续严重,会严重影响他们个人的生活时,农户才会提高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热情。
另外,个别控制变量不显著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可能由于样本数量不够导致计量结果不显著;另一方面是我们在假设中高估了这些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在现实情况中,这些变量确实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没有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海南省菜农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分析了主体认知和情境因素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分析得出,主体认知和情境因素均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户的责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认知、治理认同感、对环境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农业信息主要来源是否为亲戚朋友、对现居住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均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选择。由此可见,农户越具有责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认知、治理认同感,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越多元化,对现居住农村环境评价越差,越了解环境保护政策,其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越强。
基于此,提升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提高农户治理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可从改善农户的主体认知与情境约束两方面入手:第一,强化农户的责任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认知,充分调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对污染原因和危害的宣传,普及生态农业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调动农民参与治理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认识到自己既是污染的制造者,又是治理的受益者,同时认识到保护环境不只是环保部门和个别单位的事,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做起,才能从源头到各个环节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污染;第二,树立农户的治理认同感,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唤起农民的土地情结,让农民深切感受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立足于农民的切身需要,同时通过政策宣传增强农户的法律责任意识,提高化肥和农药利用率,科学养殖,减少农业污染源,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才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第三,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宣传工作,使农村居民能够直观有效地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公众只有在充分了解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才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当中;第四,加快推动农业信息智能服务,促进农业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智能服务能够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和管理,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同时可以通过分析预警、专家问诊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迅速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避免非规范的农业生产行为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推动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建设;第五,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环境保护政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营造各乡村环保政策宣传氛围,强化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参考文献:
[1] 丘雯文,钟涨宝,李兆亮,潘雅琴.中国農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的时空特征[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1):26-34.
[2] 刘光栋,吴文良,彭光华.华北高产农区公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保护意识及支付意愿调查[ J ].农村生态环境,2004(02):41-45.
[3] 邹彦,姜志德.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淅川县为例[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4):27-31.
[4] 靳乐山,郭建卿.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研究——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居民为例[ J ].资源科学,2011,33(01):50-55.
[5] 唐学玉,张海鹏,李世平.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基于安全农产品生产户视角的支付意愿分析[ J ].中国农村经济,2012(03):53-67.
[6] Yeboah F K , Lupi F , Kaplowitz M D . Agricultural landown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a filter strip program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J]. Land Use Policy, 2015, 49:75-85.
[7] 肖新成,何丙辉,倪九派,谢德体.三峡生态屏障区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意愿和行为分析[ 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05):136-145.
[8] 席利卿,王厚俊,彭可茂.水稻种植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支付行为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J ].农业技术经济,2015(07):79-92.
[9] 杨卫兵,丰景春,张可.农村居民水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的问卷调查[ 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4):58-65.
[10] 王常伟,顾海英.农户环境认知、行为决策及其一致性检验——基于江苏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0):1204-1208.
[11] 樊胜岳,马永欢,钟方雷.民勤县生态政策实施的效果在农户中的响应[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01):32-39.
[12] 宋言奇.发达地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以苏州市714个样本为例[ J ].中国农村经济,2010(01):53-62,73.
[13] 孙良斌,朱哲.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户参与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 J ].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26):57-58,76.
[14] 梁增芳,肖新成,倪九派.农业面源污染认知与调控意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三峡库区南沱镇为例[ 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03):125-131.
[15] 杨雨婷.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研究[ D ].开封:河南大学,2017.
[16] 肖新成.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认知及其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的差异分析——以江西省袁河流域化肥施用为例[ 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37(09):104-109.
[17] 尚杰,尹晓宇.中国化肥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减量化研究[ J ].生态经济,2016,32(05):196-199.
[18] Ping W . Study on Water Saving Behavior and Willingness to Accept Compensation of Farm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J ].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
(责任编辑:李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