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相碰而发灵光 水相荡乃生涟漪
2020-03-23翁月芳
摘 要:依據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要求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结合学生学情,通过分析依托作业本提升随文练笔效率研究的意义,当下语文课堂随文练笔存在的困境和原因,以及依托作业本提升随文练笔效率的方法和策略,总结出依样画瓢,仿写句段;变虚为实,填补留白;化简为详,扩展想象;深化矛盾,化解难点;体会精妙,比较对照;加深感悟,展开想象;推陈出新,改写原文;锦上添花,续写故事等方法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作业本;随文练笔;方法策略
一、 依托作业本提升随文练笔效率研究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其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过程形成的一种既有利于课文内容理解,又能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创新能力,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途径之一。
作业本中的很多小练笔都是配合教材进度,学生能力、学情编排的,可以高效、省力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写的机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依托作业本随文练笔,能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夯实片段练笔,为篇章过渡搭好桥梁,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它既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又可改变“教”与“练”两者脱离的现象,最终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情达意,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十分必要和实用的。
二、 当下语文课堂随文练笔存在的困境和原因
(一)目的不甚明了,练习不够重视
学生写作不擅长细节描写,缺乏仔细观察的精神,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时缺乏系统有效的训练。随文练笔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进行个性化表达。一些年轻老师的公开课上,常会出现一些仅仅为了练笔而进行的练笔,目的不明,会让学生走入“千篇一律”的死胡同。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也决定了练笔的成效,只有重视“练笔”,才能内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练笔缺乏思维,练后缺少反馈
语文教学在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发散性思维,有些教师由于要赶教学进度,小练笔训练只是偶尔进行,更别提精心设计了,练笔评价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没有评价。有些学生甚至连小练笔的概念都不甚了解,练笔缺乏思维就是免不了的现象,没有交流,就没有思维的火花,没有评价,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阅读练笔分离,练笔深度不够
我们观摩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会发现于老师的课堂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而我们许多老师或者为了省事,或者备课不够充分,常常将阅读教学和随文练笔脱离开来。上课归上课,做作业本归做作业本,失去了将知识点快速利用反馈的好机会,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一些中小学生在做作业本时,由于缺少老师的即时教学,抱着得过且过,蒙混过关的心理,小练笔往往会马马虎虎以次充好,草草写几句了事。因为没有充分地进行思考挖掘,因此达不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 依托作业本提升随文练笔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一)依样画瓢,仿写句段
青出于蓝完全可以胜之于蓝。学生每一天都要接触的课文,其中不乏精美的诗歌散文小说,引导学生化用其中的佳句美文,从中挖掘值得学习的写作方式,优美词句,从而开启写作思路是十分有效的。
通过改编典型句式,可以训练学生写话能力;好的段落和文章,也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少年闰土》作业本上一题是想象写话,一题是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完成填空题,把课文内容补充完整,分析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和动作描写对人物刻画的帮助。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说说当闰土在海边拾贝、雪地捕鸟、沙地管瓜、看跳鱼的时候,“我”和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说后再写,再议。这样的仿写,尽管有“东施效颦”的嫌疑,对开启写作思路却是十分有效。
(二)变虚为实,填补留白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些文本会运用一些留白或概括的描写手法,这些留白或概括的地方往往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的留白之处,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特点与玄妙,是极好的练笔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段话是对父亲经历了36小时的搜救过程后的外貌描写,这36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父亲如此疲惫不堪?给读者留下了一段空白。我是这样教学的:透过父亲满脸的灰尘、布满血丝的双眼,破烂的衣服、斑斑的血迹,请学生想象这36小时里父亲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让父亲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丰满起来。然后,让学生看作业题,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时学生会主动进行角色代入,设身处地地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中的所思所言,随文练笔的目的就水到渠成了。
(三)化简为详,扩展想象
《鱼游到了纸上》写一个小女孩看到聋哑青年画的金鱼惊奇地叫起来:“哟,鱼游到了纸上了!”一个“游”字高度概括出青年画的金鱼栩栩如生。我结合作业本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写金鱼的动态。学生想象到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如:
“一条披着红衣裳的金鱼摆动着扇子一样的大尾巴,昂着头,一对鱼眼瞪得大大的,它也许是饿了,正在到处觅食呢!”……“游”字所涵盖的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地在学生的笔下展露无遗。孩子们既学到了如何描写金鱼的动态,又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青年那高超的画技。
(四)深化矛盾,化解难点
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和对文本的理解,教学时我常常会采用一些对比的方式。这个时候,如果有练笔的融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怀念母亲》一文,我先让学生解释“凄凉”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普通的“凄凉”是怎样的感觉?作者的“凄凉”又有何不同?为什么作者的“凄凉”里有甜蜜的感觉?解决了这些问题,再让学生完成作业本:“作者想到故乡,想到老朋友,感到凄凉,这是因为 ;同时又感到甜蜜,这是因为 ”。通过深化矛盾,让学生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升华主题,同时理解体会作者这样表达的巧妙之处,轻而易举就化解了理解的难点。
(五)体会精妙,比较对照
在随文练笔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如何通过神态描写、语气词的运用表现人物的内心想法、凸显人物的性格,在比较对照中,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与独到。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這样一句话:“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如果将选文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善待换成‘对待,句子仍然是通顺的,基本意思也没有发生变化。你认为这里用哪个词更合适?为什么?”我先让学生品读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善待是善意的对待,比对待更多了一层人性的光辉,让学生懂得在这个语境里用善待更合适。指名回答后进行课堂练笔。学生不但懂了用词要准确精当,还掌握了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技巧。
(六)加深感悟,展开想象
展开想象,做好拓展延伸的练笔,相当于在阅读与习作间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道,让学生既能领悟到课文的人文意蕴或表达特点,又给学生创设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用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展现了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到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的转变,这时我让学生看作业,让学生说说居里夫妇提炼出这0.1克镭,要面对多少困难和挫折?请学生想象其中一个场景,并把它写下来。通过点拨启发,合情合理的想象描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成绩,这样的铺排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此时学生有情可抒,有话可写,练笔的效果就会很好,但如果拖到另外的时间段再去完成这道题的话,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七)推陈出新,改写原文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练笔形式。或改变文章的体裁,或改变文章的结构,或改变文章的叙述人称、方法等,扩写、改写、缩写等都属于此类延伸。
《伯牙绝弦》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照样子再写几句。学生填空以后,我让学生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想到哪些高雅的事物,然后再对原文进行扩写。有学生写道:伯牙鼓琴,志在绿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通过扩写,使学生对“知音”两字有了更深的认识。
把文言文,古诗文改写成一篇现代的记叙文,这样的练笔在作业本上也有好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八)锦上添花,续写故事
续写故事是学生从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的过渡。有些故事看起来已经结束,细想起来却还留有悬念,文到此而意未尽。让学生续写故事,将领会到的文章语言特点通过文字诉诸于外,更能巩固学生对文章表达特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凡卡》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凡卡所处生活现实的体验,学生对美好梦境与残酷现实的认识是不够充分的。
我先让学生想一下,凡卡回到爷爷身边的梦能实现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从种种现象看,这个梦不能实现。那么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讨论后开始续写,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凡卡,你个小东西,原来在这儿,看我不收拾你!看到凡卡趴在他的桌子上,笔和纸散落一边时,残暴的老板撸起袖子,抡起拳头,朝凡卡打去。可怜的凡卡来不及躲闪,一巴掌打在他的脸上。焦黄的小脸立刻呈现出痛苦的表情,这一拳钻心的痛,疼得凡卡忍不住泪水流了下来。老板娘也责骂道:‘好啊,你一个小小的学徒,竟敢使用我的东西,真是不要命了!说完,又立刻朝凡卡打去。伙计们嘲笑着他,不怀好意地看着他。小凡卡再一次因为毒打和恶骂昏在了地上……”通过续写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美妙梦境与残酷现实的对比,更加激起对凡卡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效果十分理想。
“石本无火,相碰而发灵光;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利用作业本进行随文练笔,使读与写在语文课堂上相映相照,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貌似老生常谈,却不失一种高效、省力、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像“清粥小菜”,虽是家常,只要细水长流,也能滴水穿石,加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中高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3]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翁月芳,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