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实践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0-03-23陈慧麒
陈慧麒
摘 要: 专题研究性学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研究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对生活中的问题有理论上的认知。在教学实践中,特别要关注专题的设定、课程的评价和教师的角色等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研究与实践,注重自身教研能力的提升,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想政治课程 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提出六点要求,其中之一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要求,需要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1]。
专题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学习、讨论,进行知识构建的教学方式。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专题研究性学习一般是安排三阶段教学模式,具体包括组建学习小组及确定研究专题问题、分组研究及成果展示、总结反思三个阶段。这种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解决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思政课中获得感缺失等问题。
1.专题研究性学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价值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问题解决学习,也就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它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者结合。有几个特质:(1)开放式。由于专题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解决方法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学习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解析问题。(2)真实性。由于专题问题来自真实生活所遇到的问题,这种学习就是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学习,使课程不再是单一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呈现出人们的生活经验,并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中。(3)渐进式解决。师生以渐进式的步骤共同介入专题问题解决,大体通过专题问题设定、专题问题探究、专題问题解决与展示三个阶段完成。(4)发展性评价。这是在强调真实性与探索性的问题解决学习中,采取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基础的、注重学生个性化反应的质性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不仅弥补了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不足,还提供了更多的反馈信息,提升了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2]。
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
首先,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实现“基础”课的培养目标。“基础”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用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用道德方法处理各种关系,用法律手段处理日常问题,用科学思维探索认识世界。课程对于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单纯依赖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要在实践中理解体会理论。专题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一,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学生在探索研究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更把理论用于实践中,对生活中的问题有理论上的认知。
其次,专题研究性学习契合“基础”课中以专题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呈现方式。“基础”课以接受思想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为核心,培养理想与情操,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法治观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兼顾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在教学中,课程众多的知识内容往往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专题问题的方式呈现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专题问题。两者结合,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对重点问题做思考,并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
最后,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强化“基础”课的时效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础”课的内容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教材是理论化的。专题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当前最新的事件、现象解说理论,必然使课程更接近生活、更具时效。这样能改变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只是简单背书抄书的认识,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再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完成课程,更是将学习研究作为自身的兴趣需求。
2.专题研究性学习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基础”课专题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出现一些关键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2.1专题的设定
在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专题的选择和设定是首要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效及参与热情。
“基础”课的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技能学习相对比较薄弱。若是完全固定化以命题的方式布置研究问题,则会因为教师和学生认知上的差异而不能设定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问题,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发表见解。若是不预设范围而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则会出现杂乱无章,甚至完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况,难以达到预想效果。在专题问题的选择确定中,可以采用专题指南的方式,即依据课程教学内容设定一些比较宽泛的大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在这些大问题中进一步确定一个具体的小问题。
在设定专题问题时,教师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专题问题的设定要依托教材,要针对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巧妙地提出专题问题。可以选择学生容易忽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可以在教学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其次,专题问题的设定要结合现实,即要根据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再次,专题问题的设定要多角度、有层次,即要根据当前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次设定,难易适中,使学生有话说、能完成。最后,专题问题的设定要存在可讨论之处,对学生有启发,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和欲望,把学生的理论认识引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总之,在专题问题设定过程中,既要保证专题问题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建立多角度、多层面的专题问题结构体系。
在“基础”课中可以结合教材章节中的知识点设定专题指南。例如,可以设定如何大学生活专题。这并不是题目,而是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要求学生围绕大学生活探索了解大学中关心关注的方面。又如可以设定幸福观专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具体事例探索关于幸福的认知。又如可以设定如何看待“道德绑架”现象专题,源自学生日常生活会有的困惑问题。教师所提供的是相对宽泛的专题指南,而学生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每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的形式向学生发布,并结合实际不断更新,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资料。
2.2课程的评价
成绩评定是研究性学习最终环节。传统的课程评价重视对学生单向、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出终结性评价。“基础”课采用专题研究性学习后,课程的评价就需要转向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评价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组长“累死”,小组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一些学生搭乘便车,并没有实际参与。要尽量避免此种现象,就需要从制度设定上考虑,将研究性学习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强化小组成员合作意识,提高参与热情和活动效率。
专题研究性学习评价一般是学生完成学习后形成学习成果,在课堂进行展示,和全体学生做交流互动,由学生做评价,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重点是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和突出发展性评价。
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不仅教师参与,更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知识能力体系完善的活动。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为自己的研究学习承担责任,并不断改进学习。在课堂上,小组作成果展示介绍,其他学生也要参与,对其成果做出评价,并互相交流。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学生参与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要看其所做的准备程度,在小组中所承担的任务,在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的展现,成果结论的概括总结展示。在评价中既要考察最终学习的成果,又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课程评价体系构成设计时要有相应的体现。
突出发展性评价理念。现代教育评价的总体要求是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即评价要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而非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评价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以鼓勵为主,发现和肯定研究性学习中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最终不是为了证明成就,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评价最终是自身能力的提升。
2.3教师的角色
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构建教学的新模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同样是重要的参与者。教师在专题研究性学习中该如何确实角色定位及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首先,教师是引导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教师工作量减轻了,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组织学生参与分组、选题等环节。根据学生群体中的不同特点,教师需要开展难度适中的研究性学习,避免太难或太易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需要介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事项,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投入并踊跃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这在“基础”课中尤为重要。“基础”课在大一开设,学生并未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可能未参与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清楚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开展的目的及要求、学生需完成的任务及如何进行成绩评价等内容。其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的成果往往有借鉴成分过多、思路混乱、单纯描述现象、缺乏理论思考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开始从研究的方法、步骤等环节进一步指导,可以结合一些优秀案例说明。
教师要通过引导,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找到专题的落脚点,从具体事件或现象入手,避免泛泛而谈纯粹理论。教师还需要通过引导,强化学生的对策意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教材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为解决问题找到对策。这些引导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常见的问题。
其次,教师是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心态会发生改变,从开始因新颖性和自主性还能保持很浓厚的兴趣,转而因困难增多使学习兴趣逐渐减退。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掌握节奏和进度,起到引领的作用。学生如有困惑或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则教师应帮助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期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的成果。
在后期评价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果中分散的观点、见解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评价,并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应及时回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对于有明确的、定论的问题,要尽量结合理论全面回答,以此展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魅力。对于一些困难的、无定论问题,可以解释造成困难的原因,或者提供开放的思考路径来回应。
最后,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要不断提高学术素养,加强知识学习,应对学生的专题研究。“基础”课是面对各种专业、各种层次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然会出现各种专题问题、各种时下的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对时下最新事件、观点有了解和思考。教师要根据国家形势政策的变化及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知识点更新创设具有现实性的专题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对此次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否适合学生主体,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等问题做反思,以期可以改进。
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研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理念。从反馈来看,学生和教师都反映良好。但在开展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关键在于教师,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研究与实践,注重自身教研能力的提升,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05).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