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争斗,原来是爸爸妈妈有件事做错了
2020-03-23侯文君
侯文君
别以为你有过一次养育大宝的经历,就对养育二宝很自信。其实,大宝和二宝养法大不同,如何“一碗水端平”,如何制止“内斗”,如何让家从3个人变成4个人之后,生活依然很美好……来吧,听听课,争取合格上岗。
安眠药事件
晚上8点半是妈妈统一检查作业的时间,弟弟昊昊的作业比较少,很快就通过了检查,就在他乐颠乐颠地跑到打卡板上去盖章的时候,哥哥诚诚却突然发现自己的数学题单不见了。妈妈生气地批评了诚诚,诚诚紧抿着嘴若有所思。
这件事的爆发是在第二天早晨,按照打卡规定,孩子们需要自己7点准时起床,然而,直到7点半妈妈也没有看到昊昊起床,直到她进屋检查时,竟然惊恐地发现昊昊怎么都叫不醒了。让爸爸妈妈没有想到的是,昊昊一直沉睡不醒的原因竟然是,哥哥偷偷在他睡前喝的牛奶里放了安眠药。哥哥这么做的原因是,他在昊昊的枕头下发现了自己被撕碎的数学题单。
原本为了激励和管理两个孩子,爸爸妈妈制定了家庭规则和打卡系统,直到这次安眠药事件,他们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明确的奖惩制度真的好吗?
错误激励:过度奖惩的破坏性
心理学家德西曾经讲述过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老人家门口嬉闹,老人并没有马上赶孩子们走,而是出门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说:“感谢你们让我这里变得很热闹,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拿到钱非常高兴。但接下来老人每天给的钱都在减少,直到孩子们生气了:“这么点儿钱就想让我们为你玩,休想!”于是,他们再也不来了,老人得到了宁静。
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人类共通的心理行为机制:当外部动机取代内部动机,人们就会与原本的行为目标断裂。当诚诚和昊昊被置身于细致严格的奖惩制度中,一方面他们确实会提升受奖励的行为,但这往往是短期的;另一方面,他们会与自身的成长目标断裂:写作业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在打卡中获胜;做家务不是因为热爱家庭,而是为了挣积分、为了赢过对手。如果只为了赢,孩子们也许会出现搞破坏、使绊子这些“竞争恶意”,直到行为不断升级。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不当的奖惩机制,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消减;甚至由于巨大的焦虑和对失败、被评价的恐惧,孩子们还会倾向于削弱行动性,不敢挑战,减少尝试。
积极标签:用期待取代评价
该如何合理激励孩子主动学习、自立成长呢?
首先,用期待取代评价。从根本上说,正是评价和比较制造了兄弟间的重重矛盾,一旦妈妈停止这种简单粗暴的比较,诚诚和昊昊也许过一段就能恢复友好。每个人在過度明确和结果主义的规则内,都会变得焦虑甚至好斗。
其次,用积极标签取代消极惩罚。以往,每次考试前,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两个孩子要仔细,多检查,考好了才能如何如何,孩子们经常被念叨得战战兢兢或者心情烦躁。后来,妈妈改变了策略,在考试的前一夜,带着孩子们一起写出对自己的期待:我相信我可以认真、努力;我感到非常期待考试带来的挑战和趣味;我相信我可以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目标。孩子们在这样的赋能标签之下,变得更加稳定和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