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某农村地区早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20-03-23高南南李万发

现代交际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对策研究

高南南 李万发

摘要:晚婚化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城市已经成為一种趋势,但农村则出现了相反的状况。基于长期的农村生活经验及观察发现,河南省农村地区的早婚现象在“剩男剩女”问题的警示下愈加严重,并且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家庭及社会问题。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整理出早婚问题及其原因,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以期促进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农村地区 早婚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054-03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加大了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度,更加关注民生。我国对于人民幸福生活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让生活更美好的宏愿业已成为各项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关注焦点转向农村早婚家庭问题,并对因早婚而极大地影响家庭成员的幸福程度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亲密程度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由此提升我国农村地区人民的幸福感,这对城市地区家庭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早婚家庭”,是指违背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男女双方都没达到法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而共同组建的家庭;或指成婚的男女双方或者一方身体未发育成熟而过早地结婚组建的家庭。由于经济水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辍学率较高且辍学青年的年龄较小。一般而言,在传宗接代的传统婚育观和“剩男剩女”问题的影响下,这些低龄的青年男女外出务工几年后就要结婚生子。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经验,心智不成熟的男女过早地进入婚姻生活导致一系列家庭问题。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截至2017年年底,常住总人口达到95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764万人,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河南省农村地区的早婚局势更是非常严峻。

长期的农村生活观察发现,早婚家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结合社会工作相关知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以帮助早婚家庭解决现存的问题,恢复家庭功能,为提高人民幸福感提供参考,以提高整体国民的幸福感。

二、文献综述

刘师师(2016)在观察农村青年早婚问题成因的过程中,发现早婚是我国传统观念连同地方乡土民情共同催化的结果[1]。杨晶和梁海艳(2016)认为早婚的根本缘由是民间传统婚育观念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农村基本服务缺位和基本管理弱化等其他因素也起了推动作用[2]。就早婚的不利影响而言,杨雁(2011)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加以论述[3]。宋丽娜认为,我国农村地区结婚未独立、未成年的现象与社会效应密切相关。在婚姻市场呈现结构性失衡后,早婚传统逐步演变为“结婚未成年”,也诱发了严重失衡的代际关系、畸形的婚姻家庭生活,离婚率增高、留守儿童的成长风险增加等社会效应[4]。

国外某学者认为,早婚辍学会影响教育和个人发展,表现在婚姻联盟的建立,会让大多数的女孩停学。此外,早婚带来的早育会导致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此外,国外有研究(2017)认为,早婚和低的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利,因为早婚会减少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剧农民的窘境,结婚早、未接受过教育的人往往家庭规模比较大、贫困发生率较高,影响泛化会导致代际贫困[5]。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

本文以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农村地区的D村为研究对象,该村下分为10个村庄,约2100人。虽然该村位于河南南部的平原地区,但部分村庄和耕地地势不平,仅有一条公路通到各村村口,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耕地大多处于丘陵地区,易旱易涝,农业受气候影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选择外出务工,村中的子女隔代抚养现象比较普遍。

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对象共16人,为早婚青年男女及其父母、子女、附近小学的教师、村民等,其中男性5人,女性11人;初中学历的13人,小学学历的3人;择偶方式为媒人介绍的5人,亲戚介绍的5人,是同学的3人,网恋(同校)的3人。早婚年龄在16岁以下的4人,在17—19岁之间的7人,在20—22岁之间的5人。

四、河南省某农村地区的早婚问题分析

1.早婚男女的幸福感不高

在关于幸福感的访谈中,感觉幸福的6人,占比为37.5%,感觉不幸福的8人,占比为50%,其中2人不能明确说出感受,占比为12.5%。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城乡资源分配上的不公是造成农村地区人民幸福感较低的重要原因。资源较少的人有较低的实现自己目标的可能性,这就比那些有更多资源实现自己目标的人容易感到不幸福(赵德雷,2016)[6]。此外,刘彤(2016)曾基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同一地区、相同性别且有同样教育水平的两个个体,收入水平较高的个体比收入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幸福[7]。经调查,该地区绝大多数早婚青年认为,在自己经济尚未独立或是在当前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时,新家庭使他们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幸福感。

2.早婚男女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不足

全国离婚纠纷案件中夫妻学历分布情况显示,夫妻双方受教育水平相差不大,且夫妻双方学历为初中或小学的,离婚率较高。经调查,D村的早婚青年群体的学历层次较低,主要为小学和初中学历。调查对象小a告诉笔者,他所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能力不足,遇到家庭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他总是选择逃避,使媳妇和公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化。当前,文化水平低是影响农村早婚青年心理发展、自我认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会使他们在处理家庭问题,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亲子教育时左支右绌,甚至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缺乏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化矛盾,直接影响了家庭的人际关系和亲情联结,从而影响家庭的稳定。

3.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亲子教育能力明显不足

在对早婚男女父母及儿童关于居住方式的访谈中发现,有87%的人选择将孩子留在家里由父母抚养,这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两大群体。访谈对象小b告诉笔者:“打工时十分想孩子,但是为了挣钱没办法,只能过年回来多给孩子买点吃的、穿的来补偿和拉拢他们,要不然孩子和自己都生疏了。”长期的分离,阻断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言语沟通与情感传递,使亲子之间感情疏离,农村儿童的隔代教育、溺爱型教育方式和养老等社会问题也由此而来。早婚男女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教育意识不足,导致对孩子文化教育关注不足,更谈不上对子女的心理教育。由于部分家庭功能的缺失,逐渐摧毁着家庭的稳定性。

4.早婚青年男女的社会化发展畸形

过度社会化和社会化不足都会对早婚男女处理家庭关系、建立责任感等造成影响。“成人本位”的社会化理念与实践导致对青少年主体地位的忽略,早婚青年主体地位的缺失当然也包括在内。青年男女的社会化受农村社区环境、朋辈群体、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过早地进入婚育生活,但是达不到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会造成角色混乱和角色不清。尤其在早婚男女社会化不足而过于个性化的成婚初期,夫妻双方因缺少角色意识而经常发生冲突矛盾,导致家庭关系恶化,而家庭关系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不良的家庭关系直接会影响家庭的稳定性。

5.早婚女性的相对剥夺感严重

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在早婚男女及村民的访谈及后续观察中发现,农村攀比现象使人们对幸福感的定义和幸福程度的认知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没有对比组,那么一些家庭认为自己是挺幸福的,但是一旦比较,调查对象立刻显现了愁容,表现出对被比较者的羡慕,小c便是一例。总之,本研究发现,个人付出的回报率、今昔生活对比的改善率、个人地位的变化程度似乎都不会对人造成明显的影响,最能触动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即实际决定人们主观幸福感程度的是人与人之间在比较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也可以称为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会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满意程度。

6.早婚男女对未来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

在关于“对未来的规划”的调查结果中,大部分早婚男女采取消极的态度。早婚青年父母这样描述:“这些青年男女因为知识和技能有限,只能去工厂做流水线的工作,用劳力换报酬,虽有改变的想法,但是总是被现实打败。”因此,这种低自我期待和定位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对婚后生活和家庭的整体规划,他们对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建设美好家庭的使命感也会逐渐消失。在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期待程度和自我定位在家庭成员之间也会存在差异,这种不对等的责任和想法会引发或加剧早婚夫妻之间的矛盾。

五、针对早婚问题的对策研究

结合以上研究可知,早婚问题不仅影响早婚家庭的正常生活,而且因其不良的辐射效应提高相关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因此,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参考性意见,力求能借助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解决早婚问题及可能引发的次生社会问题,并阻断这些问题的代际传递。

1.宏观层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是导致早婚早孕的重要因素,也会被认为是影响家庭生活满意度和个人情绪状态的重要因素。温饱问题作为个体最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才有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可能。经济因素作为基础,会对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教育机会和观念造成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国家要积极制定各种能够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政策,如“三农”政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科学婚育观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早婚早育现象的管理及社会监控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地区人民的素质教育;大力宣传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的观念,阻断攀比之风的代际传递。

2.中观层面

首先,地方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联合各部门多途径、多渠道地去改变当地落后的社会现状,并调动当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早婚青年提供参加生活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经济能力。其次,政府和地方企业也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尽可能使青年男女在家附近就业。此外,相关部门或者媒体也应该向青少年宣传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这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和健康的家庭观、婚姻观和教育观十分有利。孩子可塑性很强,很容易盲目跟风,受不良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应扮演更加积极的家庭角色,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好奇和叛逆的青春期,避免早孕带来的早婚风险。农村社区作为一个大环境系统,对青年男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朋辈群体的影响更大,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整治,促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

3.微观层面

早婚青年不科学的婚育观和家庭观对他们行为的误导,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早婚男女的生活质量,还需要从其自身入手。可以利用相对剥夺感的积极意义,来激发个体谋求改变的意识,并鼓励他们努力达到自己的期望,实现人生价值。此外,农村青年自身也需要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早婚青年应该积极地寻求专业帮助,缓解自己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有效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早婚青年应该积极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扮演好新的角色,迎接每一个角色带来的挑战,把握机遇,锻炼自己。

六、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人民幸福生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让生活更美好的宏愿业已成为各项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活质量应该得到重视。虽然本文提了一些建议,但是农村地区民风民情较为复杂多样,在落实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需要政府及社会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国情、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时地进行干预,这样才能真正地助力于早婚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师师.中国早婚现象研究综述[J].才智,2016(6).

[2]杨晶,梁海艳.中国30年早婚变化分析:基于“六普”数据[J].南方人口,2016,31(3).

[3]杨雁.浅谈我国早婚现象[J].内江科技,2011(10).

[4]宋丽娜.结婚未成年:河南农村的早婚及其社会运作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

[5]Jude U waoma Nwachukwu.The Impact of Early Marriage and Low Level of Educ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J].文化與宗教研究(英文版),2017(7).

[6]赵德雷.社会比较效应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黑龙江垦区社会心态调查的分析[J].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

[7]刘彤,胡永健.不同年龄层次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5):11-17.

责任编辑:张正吉

猜你喜欢

农村地区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