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师范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现状及对策

2020-03-23黄云祥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实训

黄云祥

摘    要: 随着“国际汉语热”的升温,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仍存有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师范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状况的调查,对该省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明确国际化创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实习    实训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深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学科的发展适应这一趋势。陈红梅(2011)强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各种学习技能的必需手段和检验方法,直接关系到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能否顺利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张芳(2016)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应以技能为核心,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应以人力资源的使用为导向,重点体现岗位需求和岗位匹配性。作为人才培养的对象,他们理应是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但目前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在“传播知识—接受知识”等外在因素的推动下前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跟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多维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注重人才内心真正自主、自发的诉求,构建基于专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双向发展”的“金字塔式”的国际化创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江西省师范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实习概况

(一)江西省师范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状

江西省师范类高校自二十一世纪初就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出了第一批对外汉语学子,迄今(2019年7月)已培养毕业生900余人。总体看,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长,该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如表1。

由表1可知,江西省师范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稳定。除待就业人外,其他人主要选择考取研究生和直接就业,但升学人数占少数,一次就业的居多。在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在孔子学院或汉办方面发展的学生较少。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届毕业生中有10人成为汉语国际教师,说明在专业对口就业上已取得重大突破。

(二)江西省师范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实训概况

实习实训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校内实践是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尤其是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掌握某一技能的实践活动,校外实习专指大四学生进行的毕业实习。

1.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践两种形式。课内实验是学期中在实验室上的实验课。集中实践即集中在某一时间段教学实践。其中,课内实验课程有11门,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2可知,该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了课内实验的课程主要是以教育教学类为主,其次是跨文化传播类。此外,实验课时占总课时比重少,最多不超过43.3%,最少只有14.3%,表明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重差异大。校内集中实践课程有4门,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3可知:第一,集中实践课程的时间都在1-2周内集中完成。第二,培养综合能力类课程和文化传播类开设了集中实践课程。

2.校外实习

江西省师范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校外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为期8周,包括学校类、媒体类和企业类。目前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单位。进入企事业单位的毕业实习做企业人事专员、文员、销售等工作;学校类的毕业实习一般在周边的中小学校协助在职教师批改作业与授課等;媒体类的毕业实习包括报纸杂志和电视台实习。主要做的是有关于新闻媒体类的工作,比如文字编辑撰写新闻、参与新闻采访和报道、审阅或修改文稿等。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实践对口意识弱,主要表现为忽视双语能力培养和缺乏跨文化交际背景。即外语实践课程少,且缺乏相应的外语教学环境与跨文化交际背景。第二,在实践时间上,主要表现在实践的时间与时长安排的不合理,例如某些课程的时长安排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中华才艺类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第三,实践评价方式单一,大多数实践课程以结课作业的形式检验实践成果,技能具有复杂性与层次性,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足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技能。

四、江西省师范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第一,江西省师范类高校皆为普通的本科院校,非原 “985”“211”学校,地处中部地区,国家给予的财政支持不如沿海发达地区与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第二,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与速度直接影响师源与生源的质量与数理。

(二)教学因素

第一,实践课程目标不明确将影响实习实训效果。学生不清楚通过实践课将要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哪些能力,最终导致实习实训效果未达到实践要求。第二,学生不重视实习实训。学生不重视实习实训的表现主要有将此当作任务,草草应付了事,处于被动地位,也有的甚至不参与实习实训课程,缺乏教师的实习实训引导。

(三)体系原因

第一,缺乏有效的实践评估与反馈的双向考察机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及其完成效果给出成绩,学生在看到成绩后给予课程评价。该评估与反馈机制是单一的,对增强实习效果不具有实际意义。第二,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导向混乱,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实践形式的非专业化。

五、针对实习实训问题的对策

多样化的实践内容与形式。第一,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增设第三语言的指导;第二,增加海外实践活动;第三,网络化远程汉语国际教学实践。

灵活安排校内实践时间。调整某些校内实践课程的时间。养成性技能课程从早抓起,尽早开设,例如教案设计、文体写作、练习中华才艺和教学现代化技术等从大一抓起。增加校内实践时间。在总实践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平均分配到个体的实践时间只有七八分钟,不足以锻炼学生的技能。因此,要在有限的实习中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和实践时间,增加实验课的课时,丰富校内实践活动形式。

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国内,可与有留学生的外省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或国外有关院校建立对外汉语实践基地;与相关外资企业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对外汉语涉外、管理相关实践基地等。

完善反馈与评价的双向考核机制。第一,对于实习实训课程的考核应该更加细化。教师对学生每一次的实践表现给予成绩认定、言语评价及互相评价。第二,丰富考核方式。在考试与考查的基础上,加入科研及学科竞赛的考核。同时,其考核方式应分阶段进行,在多次考核中形成最终成绩,学生在全方位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红梅.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微探[J].东南亚纵横,2011(09):81-85.

[2]刘丹.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3(17).

[3]黄启庆,刘薇.国际汉语教师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15(02):1-16.

[4]江玉印,李小妹.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入职适应问题透视与应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5):23-24.

[5]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08-113.

[6]孟祥隆.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6(8).

[7]王文娟.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

[8]张芳,肖任飞.国际化创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06):122-125.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