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州集》中李白诗的典故翻译得失

2020-03-23邹嘉琪胡伶俐李竺芸林承志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庞德

邹嘉琪 胡伶俐 李竺芸 林承志

摘    要: 埃兹拉·庞德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新诗运动中最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英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神州集》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收录了《诗经·小雅·采薇》《汉乐府·陌上桑》等十九首中国古诗的英译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十九首诗歌里有十二首都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不仅想象力丰富,用典也极为巧妙。这些典故涉及中国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但由于中西历史文化的巨大隔阂,不可译性非常强,是古诗英译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从《神州集》中选取一些李白创作的包含典故的诗歌,对庞德译诗关于这些典故的翻译方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得失。

关键词: 诗歌翻译    典故翻译    埃兹拉·庞德    《神州集》

引言

埃兹拉·庞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也是对中国诗最热情的诗人。他从厄内斯特·费诺罗萨①教授的遗孀玛丽·费诺罗萨那里得到了大量的中国诗和日本诗笔记本,并从此整理出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最著名的1914年的中国诗集《神州集》(Cathay)。这本半翻译半创作的诗集极富魅力,影响深远,被称作“用英语写成的最美丽的书”(福特·马道克斯·福特)②。

李白,是中国唐朝一位极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大量雄奇瑰丽的诗歌。他的诗歌不仅想象力丰富,用典也极为巧妙,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文化差异增加了诗歌典故翻译的难度,使典故的不可译性非常高,需要使用直译、意译、增译、改译、略译等多种翻译方法。本文将从《神州集》里庞德所译的李白诗出发,研究其典故翻译的方法与得失。

一、“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的典故翻译

李白的《长干行·其一》描绘了一位商妇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各个生活侧面,塑造出了一个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商贾思妇的艺术形象。其中“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句仅短短十字,却蕴含了两个动人的典故——“抱柱信”和“望夫台”。“抱柱信”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体现了尾生信守承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原诗化用这一典故,体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坚定不渝的爱和信任。望夫台系明英宗女隆庆公主为夫君游泰所建。公主懷念从征的丈夫,筑台湖畔,日日登台北望。游泰舍身疆场后,公主伤心不已,每到日落之时,必登台对空遥祭,直至去世。望夫台的名称即来源于此,体现了女子对爱人的盼归之情。这两个典故均是关于爱情的忠贞与承诺,且在英语中难以找出对等的典故,有一定的翻译难度。庞德在全诗翻译中偏重直译,但对于“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句诗,却采取了极其灵活的意译和略译:

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由上可见,他没有翻译“尾生抱柱”的典故,而是用了三个“forever”和上句“愿同尘与灰”相连,表达了女主人公愿与夫君生死相随的坚定信念。这样翻译虽然流失了原本的典故,但减少了中西文化隔阂,使译文更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接受。在处理“岂上望夫台”的时候,庞德用了一个俏皮的反问句“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为文风增添了一丝活泼,同时也反映出了妻子的坚定心意。但是把“望夫台”简单地翻译成为“lookout”(看台),似乎过于简单,流失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欠缺原典故中蕴含的美感。还有一点:原诗中不仅强调了妻子追随丈夫至死不渝的信念,还传递了妻子对丈夫同样会信守爱情承诺的信任,即相信丈夫会如尾生一样守约,因此自己也不需日日登高望夫。但这一点在译诗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因此少了原诗中那种心意相通的美感。这可以看作略译“尾生抱柱”典故产生的一点小遗憾。可见在诗歌典故翻译中,有得必有失。

二、《江上吟》中的典故翻译

《江上吟》为公元743年李白游江夏(今湖北武汉)时作。江,指汉江。唐汝询讲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③,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诗。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以及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其中“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四句中包含两对典故,第一对是仙人、黄鹤和海客、白鸥,第二对是屈平和楚王。

“乘黄鹤”,用了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典故,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海客,指海边的人。《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者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修成神仙,仍需依靠黄鹤才能上天;而我泛舟江上,自由自在,还有白鸥相随,岂不是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逍遥?诗人用了这两个神话传说中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由不羁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泛舟江汉之间,自然会想到屈平与楚王这组对比鲜明的历史人物。屈平向往清明的政治,一生爱国尽忠,却惨遭放逐,最终无奈自沉汨罗江。他还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如是评价其作品《离骚》:“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他的辞赋之杰出,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相比之下,荒淫无道的楚王连当年榨取民脂民膏建造的亭台楼阁都没能留下,如今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句诗用了两个经典历史人物的典故,表现历史终将对功过做出判断,具有很强的警示意味。

那么,庞德是如何处理这样两对典故的呢?

Yet Sennin needs

A yellow stork for a charger, and all our seamen

Would follow the white gulls or ride them.

Kutsus prose song

Hangs with the sun and moon.

King Sos terraced palace

is now but barren hill,

首先可以看出,在涉及人名地名时,因整理的原诗来自费氏在日本游学期间的笔记,庞德都是按照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罗马音来写的。再看两对典故的翻译:第一,对典故的翻译中,“仙人”借用罗马音“Sennin”略显生硬,如果直接用英语中关于神仙的表达(如“immortal”)就会更加简单易懂;“黄鹤”直译为“yellow stork”显得不妥,因为“stork”在英语中指的是鹳,译为“yellow crane”更忠实于原诗。海客翻译成“seamen”(海员,水手)欠妥,因为原典故中的“海客”指的是海边的人,可直译为man beside the sea。“无心随白鸥”的翻译更反映了中西的文化隔阂,原诗用此典故意在说明海客“无心”却引来白鸥与之嬉戏的魅力,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精神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向往,而庞德翻译中的“...all our seamen / Would follow the white gulls or ride them”变成了海客追随海鸥,还要以海鸥为坐骑,显得与全诗意境格格不入,不太恰当,当属误译。第二,对典故的翻译,则是典型的直译,与原文意思基本一致,用语凝练,只是对于屈原和楚王这样的著名历史人物,面向外国读者时以添加注释更妥当。由上可见,在翻译时对原典故的理解和对全诗意境的把握颇为重要,而且典故翻译和注释是密不可分的。

三、“浮云游子意”和“总为浮云能蔽日”中的典故翻译

“浮云”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极为丰富的含义,且在不同的诗歌中带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其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化用了曹丕《杂诗》中的诗句:“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故,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泊。

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登金陵凤凰台》里,也出现了“浮云”这个意象,即尾联中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陆贾《新语·慎微篇》的典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帝王的象征,浮云则用来比喻奸邪小人。可见“浮云”这一看似简单的意象其实有丰富的含义和典故。庞德的对应翻译如下:

浮云游子意,Mind like a floating white cloud,

落日故人情。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总为浮云能蔽日,Now the high clouds cover the sun

长安不见使人愁。And I cant see Choan afar / And I am sad.

对比这两首诗及其译文,不难发现,对于“浮云”这一意象,庞德在不同典故的语境中有些微不同处理。在《送友人》中,他把“浮云”翻译成“floating white cloud”, “floating”这一形容词突出了浮云的动态,达到了极强的视觉效果,又暗合了典故的原意——浮云飘忽不定的形态正好反映出游子四处漂泊的状态。且这句译诗中省略了“游子”,将“意”提前,使mind和下句诗开头的sunset形成了节奏上的呼应,也和like及white压了元韵,使译诗读来朗朗上口。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庞德将“浮云”翻译为“the high clouds”,“high”可以看作用来形容奸臣表面曲意逢迎、实则盘算着以下犯上的奸诈心绪。虽然典故在这两首诗的翻译中体现得并不明显,但庞德使用了巧妙的形容词,并进行了灵活的翻译,达到了意境暗合的效果。

结语

作为不同时代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庞德和李白的思想在前者英译后者诗歌的过程中产生了十足的碰撞。虽然庞德的译诗是根据费氏遗稿整理出来的,且他在翻译《神州集》时不会中文,很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流失,但是在诗歌翻译,尤其是典故翻译的过程中,庞德使用了直译、意译、略译等翻译方法。虽然传达的完整度有待考量,但对于不可译性极大的中国古诗及其典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注释:

①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 1853—1908)是美国诗人,东方学家。在日本游学期间向有贺永雄(Ariga Nagao)、森海南(Mori Kainan)等著名学者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诗歌、诗剧,做了大量的笔记。

②(ed.) Eric Homberger: Ezra Pound the Critical Heritage,1972:108.

③出自《唐诗解》卷十三。

参考文献:

[1]何春芳,石慧慧.论庞德对李白《长干行》的文化误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8):110-113.

[2]谢丹.语势与取势——庞德《送友人》译诗研究[A].外国语文论丛(第2辑)[C].《外国语文论丛》编辑部,2009:21.

[3]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美国新诗运动的‘中国热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借鉴意义”,项目编号:201810337047;2018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美国新诗运动的‘中国热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借鉴意义”,项目编号:2018R403028。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庞德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从学术史探索中走近学术庞德——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