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亚上古彩陶和青铜艺术述略
——兼论中亚新石器文化的意义

2020-03-23沈爱凤

关键词:土库曼斯坦中亚青铜

沈爱凤

人们往往重视那些具有标志性和可宣传性的文明,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四大文明古国和特别著名的艺术作品。可是,当我们追溯早期文化相互交流的某种关键要素的时候,就像在侦探小说、悬案影片中所经常看到的那样,在人们平时往往并不关注也不起眼的地方,却可能出现重要而关键的线索。在世界历史上一些不为人关注的时代,在主要的文明区域之间的间隙地带,也存在这种被我们忽略的地方,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南部、波斯湾沿岸,在印度河流域南部与阿富汗南部一带,在南乌拉尔地区,就属于这样的地方。

在中亚细亚与西部亚洲之间,在伊朗里海沿岸厄尔布尔士山脉、土库曼斯坦西南部科佩特山脉,及其向东南延伸的捷詹河流域和阿富汗一带,分布有诸多早期原始新石器时期的农业文化,还出现了横贯中亚的早期青铜文明,其中具有与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西伯利亚草原等文化相似的因素,也出现了后来波斯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古代中亚艺术的很多造型与这些早期文化有关,这就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哲通、安诺和纳玛兹加遗迹及其土陶纹饰

在中亚西部的土库曼斯坦的南部,沿着里海东南沿岸的科佩特山脉的北麓,分布有上古的哲通文化(Dzheytun culture,前六千纪-前五千纪),这一文化属于早期中亚西部的母系农业公社。哲通文化已知遗址有20个,分为三个地理组:巴米(Bami)、奈撒-德佩(Naysa-depe)和巴加(Baga)。东面距离哲通300公里还有查基利-德佩(Chaghyllydepe)。哲通文化的村落由一些相互靠近的若干房屋所组成,房屋为单间住屋,面积大小不等,通常是一个家族的聚落,就像我们在很多古老村落所见到的那种布局一样。这里的房屋是以切碎的麦秸草混合了黏土制作的泥砖垒砌而成,这与之后中亚巴克特里亚“帕赫萨”(pakhsa,希腊-巴克特利亚时代的当地用语,指建筑上使用的一种技术,即用黏土和切碎的麦秸秆混合后,接着加以夯实,直接制作成坚固的墙体)[1]建筑技术似有关联。在一幅考古推测的示意图中[2](P78),哲通文化的一所大房子里设有柱子和炉灶,屋子的中央有祭坛,坛中冒着火苗,有可能这是表现有关火的崇拜或太阳祭祀的仪式,墙面和居住面抹了石灰泥,并装饰了黑彩或红彩,有灶头、粮仓、窝棚和地窖(图1)。

哲通陶器为手制,有碗、杯、罐等器形,陶器饰有红彩,纹饰为横向或纵向波浪纹、三角纹、直线纹等,腹身纹饰用纵向的细密线条分割了“画面”,再饰以横向细密小波浪线,与伊朗西阿尔克文化(Sialk culture)的陶器相似,其或许是埃兰文化(Elam culture)之苏撒(Susa)彩陶和安诺(Anau)陶器同类纹饰的早期形式。

哲通文化的佩塞吉克-德佩遗址(Pessejikdepe)有聚会用大屋(面积65平方米),墙面上装饰有壁画,描绘有红色和黑色动物图像,其中有雪豹造型。在小亚细亚的沙塔尔-休於(Çatal Hüyük,前6300-前5500年)遗址,墙壁上有一对豹子浮雕,这说明,西亚文化对豹子的崇拜历史悠久。哲通人把死者埋葬在居住地,葬俗为屈肢葬,撒以红色赭石。把死者头骨葬于居所的习俗也见于巴勒斯坦上古之耶利哥遗址(Jericho,前7000-前1000年),因此也非孤立现象。哲通文化出土有骨柄镰刀与弯刃石斧,还有陶土制作的女性雕像等。看来,哲通文化的特点与东地中海东岸和小亚细亚早期文化有相似之处,这或许与早期人们的迁徙活动有关[2](P77-80)。

图1 哲通聚落结构和复原示意图,引自《中亚文明史》(第一卷),P78

图2 安诺文化之纹饰,1-3为安诺一期,4为安诺二期

图3 纳玛兹加土丘之彩陶,上两排为I期,中间两行为II期,最下面为III期,引自(苏联)阿夫杜辛著:《考古学原理》

安诺文化(Anau culture,前五千纪初-前三千纪初)也分布在土库曼斯坦西南部科佩特山脉北麓,为中亚新石器彩陶时代之铜石并用文化,根据安诺文化的住房特点和其彩陶艺术的纹饰特点,这一文化的起源与哲通文化应该具有关联。安诺住房也是土坯房屋,为单间房或为多间房,多间房也是由若干单元组成,但每一单元为一间住房,有附属储藏室,每个聚落包括了一个用于公众聚会的大房屋,与哲通文化基本一致。墙壁、地面也装饰了彩色,绘有红、黑图案。安诺文化的很多方面都与哲通文化后期相似,且这里的居民属于欧罗巴种东地中海类型,这些与哲通文化具有东地中海特色的情况是吻合的。

安诺陶器为手制,器形为碗、罐、平底钵,有深褐色的单彩陶。还有红陶、黑陶与灰陶。安诺一期的大口小底罐,器身以纵向分割画面,为黑白相间网格纹样和横向多层排列的三角纹(图2)[3],其特色与埃兰文化的苏撒陶器相似。安诺陶器网格纹还有斜向分布在间隔单元内。还有类似雉堞(城垛)的纹饰,这与印度河流域的早期的梅尔伽赫文化(Mehrgarh culture,前3000-前2600年,分布在巴基斯坦西南与阿富汗南部接壤处)彩陶纹饰类似。

安诺文化遗址还出土一枚印章,刻有类似汉字的抽象符号,学者们将其与阿尔丁-捷佩(Altyntepe)和哈拉帕(Harappa)出土的印章,以及中国新疆尼雅(今民丰)一枚西汉印章进行比对,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土库曼斯坦南部还分布着一种彩陶文化叫纳玛兹加土丘文化(Namazga-Tepe culture,前三千纪初-前两千纪下半叶),其彩陶也具有与安诺彩陶相类似的三角纹饰。纳玛兹加土丘彩陶具有黑白相间的棋格纹、两层横向排列的三角纹,纵向分割画面的方式与苏撒文化、安诺文化相似(图3)[4]。纳玛兹加4至6期(前三千纪中叶-前两千纪下叶)居住面积扩大,人丁兴旺,设有防御性土坯围墙,房屋纵横交错,开始向城镇化街坊转化,居住区按职业划分。墓葬沿袭安诺文化的传统,人骨属于欧罗巴种。出土有陶器、石器、金属印章和野兽饰牌。

以上三角纹饰在之后西伯利亚青铜时代的土陶和中亚陶器上也很常见,如南乌拉尔地区的辛塔什塔青铜文化(Sintashta culture,前2200-前1900年)和南西伯利亚的安德罗洛沃青铜文化(Andronovo culture,前2000-前1000年),特别是安德罗洛沃青铜文化的基本纹饰正是多层排列的三角纹。笔者认为西伯利亚三角纹饰与上述中亚上古新石器文化具有明显的文化关联,乃是继承了早期农业文化和彩陶纹饰的结果,当然,西伯利亚文化也发展形成了北方草原自身的特色。

此外,纳玛兹加遗址之一阿尔丁-捷佩遗址(Altyn-tepe,前2300-前2000年)出土有一种外形类似小提琴状的母神,两面颊旁有蛇形饰的母神像,脸部微微闭合,若在睡眠状(图4),这与西亚叙利亚和爱琴海之克里特文化中的持蛇女神具有文化的相似性。这个小提琴状母神像的双肩有一种特别的交叉纹——“三角睫毛纹”(triangle with eyelashes),其与四坝文化(前2000-前1600年)彩陶中所谓“蜥蜴纹变体”几乎一样,这种纹样也见于新疆青铜时代察吾呼沟口文化(前800-前100年)陶器上的斜带彩中,可见中亚与西域-河西走廊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

阿尔丁-捷佩还出土有金狼头和镶嵌月形绿松石的金牛头,狼头使人想到中亚北部的塞种艺术,但木鹿文化比塞种年代的上限要略早一些,牛头造型则使人想起哈拉帕青铜文化和两河流域苏美尔文化。

图4 母神像,土陶,前2300-前2000年,土库曼斯坦阿尔丁-捷佩遗址出土,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沈爱凤摄

图5 蛇形和人形的组合,青铜镂空饰牌,前2300-前1700年,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学综合体,北阿富汗出土

图6 母神,黏土,前2300-前1700年,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学综合体,土库曼斯坦南部出土,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二、“乌浒河文明”及其周边的鸟喙形土偶母神

还有一种具有鸟喙造形或嘴鼻部凸起的母神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土库曼斯坦南部绿洲一直向东延伸,至阿富汗北部及其毗邻地带,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部,以上阿姆河(upper Amu Darya,即乌浒河,Oxus River)为中心,分布着新石器-青铜时代的早期农业文化(前2300-前1700年),考古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学综合体”(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简称BMAC,本文以下简称该“综合体”),也有人直接称之为“乌浒河文明”(Oxus civilization),该“综合体”全称中的马尔吉亚纳(Margiana)就是古汉语中的木鹿一带。

除了与上古哲通、安诺和纳玛兹加文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在与其差不多同时期的周边各文化中,该“综合体”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青铜文化(Harappa,前2350-前1750年)、两河流域南部埃兰文化和南乌拉尔辛塔什塔文化等似乎存在着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关系,甚至与环黑海上古文化也有往来。在其晚期,甚至与中国文化具有关联。

该“综合体”诸遗址出土诸多人形或兽形的青铜印章和饰牌,青铜印章上有种种抽象符号,还有诸多蜘蛛、公牛、蛇等造型的镂空饰牌(图5),这些印章以哈拉帕文化印章的基本形制出现,也结合了具有西亚、草原和本地特征的图像,还出土有赤陶小雕像,包含了类似哈拉帕文化样式的土偶形母神(图6)和动物造型,还有与印度河流域梅尔伽赫文化类似的脸部有鸟喙凸起的女神(图7),但这些女神的腿部处理却具有阿尔丁-捷佩的本地形式,阿尔丁-捷佩还出土中间略凹入的弧线形圆筒状装饰石柱(图8),这些石柱是埃兰文化所属的吉罗夫特文化(Jiroft culture,前三千纪晚期)的典型样式,木鹿地区出土有与吉罗夫特文化一样风格的老鹰造型。

关于脸部具有鸟喙形或嘴鼻部凸起的母神造型,在上古西亚、环黑海、中亚木鹿绿洲和印度河流域等地有一个广泛的分布。黑海西北岸及其毗邻地区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库库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Cucuteni-Trypillia culture,前四千纪初-前三千纪下半叶),其出土有头部类似鸟喙凸起或带牛角的母神,有些嘴鼻部凸起的脸部像盘子一样(图9),身体像拉长的扁平的小提琴。两河流域南部分布有苏美尔早期的欧贝德文化(Ubaid culture,前4300-前3500年),不仅出土有蜥蜴头形肩部带有泥丸的母神,也有鸟喙并带泥丸的母神。以色列北部戈兰高地一处叫沙-阿尔-哈戈兰(Sha"ar Hagolan)的遗址出土有古老的新石器早期母神(前七千纪),脸上也具有鸟喙造型(图10)。

综合这些来看,从公元前七千纪至公元前两千纪,地中海东岸、黑海沿岸、中亚和印度河流域,皆有鸟喙形或类似的母神,因此,土库曼斯坦南部早期母神具有鸟喙造型只是这一系列类似造型中的一个环节。除了鸟喙造型母神,结合两地(特里波利耶文化和木鹿文化)还具有类似的连体陶罐造型等特征,我们便不能排除环黑海与中亚木鹿文化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

图7 鸟喙形的土偶,黏土,前3000-前2000年,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木鹿)考古学综合体,土库曼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图8 礼仪性装饰柱,石制,约前2000-1500年,土库曼南部墓葬出土,土库曼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图9 母神造型,黏土,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前四千纪,摩尔多瓦出土,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图10 坐着的母神,黏土,东地中海沿岸新石器时期,前七千纪,以色列沙-阿尔-哈戈兰(Sha"ar Hagolan)出土,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图11 格里芬,镶嵌壁画,戈努尔-捷别古城出土,前三千纪,土库曼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图12 装饰牛饰牌的串珠,戈努尔-捷别古城出土,前三千纪,土库曼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三、中亚早期青铜时代的艺术

公元前三千纪的青铜时代,土库曼斯坦东南部的木鹿绿洲有一座戈努尔-捷佩古城(Gonur Tepe)。戈努尔-德佩古城是一个方城,遗址位于西穆尔加布河(Murghab River或Margiana River)右岸一座小山上,城内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和寺庙,还有塔楼,具有与哈拉帕青铜文化相类似的有关水崇拜的设施,还有诸多马赛克镶嵌装饰,内有格里芬造型,还有心形、三角、品子形和十字形等很多抽象图案(图11),发现有来自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诸多文物,包括黏土陶器、泥版文书、青铜灯具、哈拉帕印章、金银饰品与珠宝首饰,及黏土人偶(图12),还有殉葬的马匹、青铜-木板混合材料的车轮,和一些青铜马具。戈努尔-德佩古城出土的印章中,有一件女神骑在兽背造型的印章(图13),女神身着具有两河羊毛质地的衣裙,背有类似古埃及太阳神的鹰翼,此女神造型已经初具中亚娜娜女神的基本模样。根据这些特点,很可能是来自印度河青铜文明和两河流域的移民所建造,可以视为印度河-两河早期城市文明向中亚地区的扩展。

图13 女神骑在兽背印章,前三千纪,戈努尔-德佩古城出土,土库曼斯坦木鹿绿洲,土库曼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木鹿绿洲处在通往各个方向的交叉路口中心,东南是印度河哈拉帕青铜文化区域,北面是南乌拉尔-西西伯利亚的辛塔什塔文化和南西伯利亚安德罗洛沃青铜文化所在区域,东面是阿姆河流域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今阿富汗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西面是古代伊朗-两河流域文化区域,正南方向是吉罗夫特文化区域,西南是埃兰文化中心地带。根据南乌拉尔辛塔什塔文化和木鹿文化皆有马拉战车出土,而且南乌拉尔出土有印度河风格的瑜伽造型的雕像,我们可以推测是印度河、中亚和南乌拉尔之间有着人员往来,为中亚的北方带去了马拉战车。

图14 野猪攻击一只正在扑咬山羊的老虎,青铜嵌银,长度17.8厘米,前2500-前2000年,青铜时代,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木鹿)考古学综合体,大英博物馆

“综合体”还具有北方或伊朗草原艺术的特征,例如“综合体”出土一件“装饰有野猪攻击一只扑咬山羊的老虎造型的管銎斧”(青铜嵌银,前2500-前2000年,图14):一只捕获山羊的老虎正在回头张望,山羊作奔跑回头状,一只野猪从其身后攻击老虎的臀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青铜镀金“双头恶魔、野猪和格里芬管銎斧”(银制加金箔,前三千纪晚期和两千纪早期,图15),风格大同小异,将草原野兽纹样与两河的神兽造型融合为一体。这两件作品的形式采用了草原管銎斧加上动物造型的方式,以动物外形制作实用物品是伊朗高原前波斯文化的一种特色,或许伊朗高原受到了来自北方和中亚的影响。

图15 双头恶魔、野猪和银龙管銎斧,巴克特利亚-马尔吉亚纳综合体,前三千纪晚期至前两千纪早期,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帕米尔高原西南的巴达克珊山区(Badakhshan,阿富汗巴格兰省)有一处叫富楼罗-捷佩(Fullol Tepe,前2600-前1700年)的遗址,还有阿富汗南部蒙迪加克(Mundigak)等遗址,皆隶属于中亚青铜时期“综合体”,出土了诸多青铜时代的金钵,装饰有联珠纹、三角纹、雉堞纹和几何纹(图16),还有鸟纹、牛纹和蛇纹(图17),金钵公牛纹兼具印度河哈拉帕文化和苏美尔文化特色,与乌尔女王王陵出土竖琴公牛之胡须造型接近,其边缘有二方连续三角纹,类似安诺文化、纳玛兹加土丘文化和安德罗洛沃文化陶器的纹饰。捷佩-富楼罗遗址的年代早于米底亚文化,但在技术上,富楼罗金钵已熟练使用锤碟敲打技术,与米底亚-古波斯类似,因此,可考虑古波斯与中亚黄金加工技术有关。但富楼罗金钵还没有圆雕铆焊技术,古波斯时期的铆焊技术可能属于西亚系统。

土库曼斯坦松巴尔(Sumbar)河谷的古代墓葬和帕尔凯(Parkaib)古墓遗址(前两千纪-前一千纪中期)也发现了青铜时代遗存,属于阿尔丁-捷佩的晚期类型。出土有豆形高脚杯、方形陶器,带壶嘴的灰陶罐,与黑海相似的连体双陶罐,圆球状或半球状白陶器,晚期有一种土陶四脚祭台(图18)等。各种类型的和圆形球状石制器皿,出土有青铜镜、尖状青铜器、青铜片,各种井字形、十字形、动物纹徽章或饰牌等饰件。

图16 有交叉纹和雉堞纹的黄金罐,蒙迪加克出土,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图17 有交叉纹和雉堞纹的黄金罐,富楼罗出土,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四、结语

关于中亚细亚早期农业文化之彩陶和青铜时代的艺术,还有很多遗址和古代文物可以讨论,我们就不再继续讨论了。通过对上述对中亚早期农业文化的聚落及其彩陶纹饰和青铜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从中了解到中亚艺术的复杂性,以及了解“广义的丝绸之路”早期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艺术史的意义。

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科佩特山脉并不为多数人所知,但在中亚和伊朗早期农业文化初期,其原始农业文化具有特殊地位。其地理位置处在小亚细亚、西亚北部-高加索与木鹿-中亚阿姆河流域-中国西域之间,是上古青铜时代东西交通线路上的重要中转站,其向东南自然延伸就到了马尔吉亚纳(即木鹿)绿洲。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路,把很多古代文化串联起来加以比较研究。

图18 四脚方形祭台,土陶,土库曼斯坦,帕尔凯II号墓葬出土,前7世纪-前5世纪,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木鹿地区处在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黑海-伊朗高原、南乌拉尔地区和巴克特里亚-帕米尔高原的中间位置,处在辛塔什塔文化、哈拉帕青铜文化和埃兰文化等之间,因此,木鹿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从乌浒河“综合体”的文化属性中分析不同的文化要素,包括建筑特征、彩陶造型、纹饰、土偶女神和野兽造型的管銎斧,从中区分出不同的源泉。这些情况说明,中亚文明和艺术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起源过程,受到了周边很多文化的影响。

上古中亚早期文化对于艺术史来说最重要的是,中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中包含了来自两河流域、印度河、北方草原,甚至来自中国的文化因素,这就使我们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历史极为悠久,而我们以前对彩陶-青铜时代的中亚艺术在认识上是不充分的,甚至是忽略的。

猜你喜欢

土库曼斯坦中亚青铜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生僻字里识青铜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土已收获小麦逾165万吨
中亚速览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中土签署年增供250亿立方米天然气购销等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