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思想下的体验式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2020-03-22李桂芳
李桂芳
摘 要: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三大理论,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可引领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让抽象的科学教育活动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文章以幼儿为本,对“活教育”思想下的体验式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究,以期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的成长。
关键词:“活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活动;体验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10-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4-0107-02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中国人和培养现代中国人,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应当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1]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发展,其三个理论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在当前科学教育领域中,存在重现成教材的内容,轻幼儿生活实际;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掌握,活动形式单一;未能突出科学领域所具有的探究本质,忽视幼儿科学学习内在动机、情感和亲身体验等问题。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引领下,本文针对科学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幼儿为本,根据培养“活”的人这一目标,站在幼儿视角,生成“活”的内容,组织幼儿进行体验式学习,并通过开展“活”的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进行实践探究,希望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成长,培养现代的中国儿童。
一、站在幼儿视角,探寻“活”的内容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活教育”,提倡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幼儿生活周围的事物富含许多科学现象:大自然是怎样变化的?社会又是怎样前行的?大自然、社会与幼儿生活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教师可以尝试从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探寻幼儿身边的科学活动资源。关注幼儿的好奇心,以幼儿的问题为导向,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活生生的素材,增添大自然、大社会的科学资源,充实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让科学教育活动更加生活化、儿童化。[2]因此,教师在实践探寻过程中,应站在幼儿的视角上,将大自然大社会的科学资源分成四大类。
一是奇趣(物理)小科学,主要是以物理想象、化学现象为主的主题实验活动,如力学、磁性、平衡、溶解等。
二是奇妙(生命)小科学,主要是以生命科学中的人、动物、植物为主线的主题活动探究,如人体方面以“认识自我”为切入点,探究小时候、现在、将来等变化;植物方面(蔬菜、树木、果实)以生长发育、成长等为切入点展开探究。
三是奇观(自然)小科学,主要是以自然现象(如水、沙、石、泥、风、雨、雷等)为主线的主题活动探究。
四是奇巧(厨艺)小科学,主要是以厨艺小实验为主题的活动,如和面、烘焙、烹饪、蒸煮等食品的制作实验过程而产生的变化探究。
教师可以根据四大类科学活动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科学主题活动。例如,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屋子里为什么变暗了?打开灯为什么屋子又亮了?你见过哪些光呢?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可以了解光、认识光、发现很多有趣而新奇的现象和秘密。于是生成“光”的主题科学系列活动,如“光从哪里来?”“太阳的能量?”“有趣的影子?”“好玩的手影”等。
又如,散步时,幼儿会围绕幼儿园的一草一物的变化进行讨论。特别是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幼儿总是喜欢用小手摸一摸、闻一闻、数一数、说一说如“菜长了多少?”分享着对蔬菜的喜爱之情。他们对这个季节的蔬菜产生了很大的探索欲望,但是他们对蔬菜的感知却又是模糊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可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主题科学活动“蔬菜的秘密”,包括“种植蔬菜”“照顾蔬果”“蔬菜保鲜”“蔬菜的烹饪”“奇妙的蔬菜色素”等活动。
又如,一天幼儿在后院玩,一边吹着凉爽的风,一边转着圈说:“好舒服的风,好像吹空调哦!”教师忙问:“你们是怎么发现有风呢?”幼儿迫不及待地说:“风吹到我的头发上了”“风吹到我的脸蛋上好凉爽呀!” “风吹到了柳叶上,柳叶在摇摆着……”。突然,琪琪满脸好奇地说:“咦,我这里没风了,为什么?”在她旁边的晨晨也说:“对哦,我这里也没风吹了,风去哪了呢?”琪琪:“究竟风从哪里来?”其他幼儿也纷纷发问:“风是怎样来的?”“为什么风一会儿大,一会儿又小呢?”幼儿陷入思考中,并追问着。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教师设计了“风娃娃”这个主题科学活动,包括“风来了”“风能吹多远”“风变了”等系列活动。
以上都是基于幼儿的视角生成的科学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是备受幼儿喜欢的,幼儿也因此爱上科学活动。
二、以幼儿为本,培养“活”的人
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3]这个教育目的是有条件的,必须具备健全的身体、具有建设能力、具有创造能力、具有合作态度和服务精神。根据“活教育”思想的背景,目的论体现爱国的情怀与品德。在“活教育”思想下开展科学活动的内容,有生命小科学、物理化学小科学、自然现象小科学、厨艺小科学等。这些科学活动内容的价值取向都是爱护周围事物、爱护动植物、爱护自己,关注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保护生命,爱护大自然。在亲近大自然中,幼儿会发现自然社会中的问题,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能通过合作的方式,调动多感官,通过多种操作实验方法,发现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提高探究能力;并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从而萌发爱自己、爱家、爱国的情怀,激发爱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价值取向与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目的論是相吻合的。因此,在“活教育”思想目的论的启示下,教师可以围绕情感态度目标、技能方法目标和知识经验目标,制订和落实科学活动课程目标。
三、体验式学习,开展“活”的教学
在实践与研讨中,通过不断的尝试、总结、反思和调整,逐渐形成了五种科学活动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模式。
一是参观感受 → 发现问题 → 操作体验 → 记录表征 → 收获感悟的模式。在六月开展“蔬菜秘密”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幼儿到种植园参观,观察种植园有什么蔬菜,启发幼儿“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兴奋地告诉教师:“有茄子、丝瓜、黄瓜、豆角、生菜、白菜、苦麦,它们都长高了、长大了。”教师继续引导,启发幼儿采摘蔬菜、探究采摘蔬菜需要什么工具;采摘完了,教师启发幼儿用分类、比较、测量的操作方法,摸一摸、嗅一嗅、尝一尝,感知蔬菜的外形特征和特性;然后让幼儿对不同蔬菜(叶菜、果蔬菜和根茎菜)的特征,以及蔬菜的特性(软的、硬的、长的、短的等)进行归类记录,让幼儿获得收获蔬菜的感悟,最后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分享交流。
二是问题引发 → 查阅参考 → 实验 → 记录 → 感悟获得的模式。例如,在开展“有趣的蜡烛”科学活动时,幼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生日都点蜡烛?烧蜡烛会有烟?蜡烛一吹就灭了?”基于幼儿的问题,教师从问题出发,引导幼儿思考“蜡烛真的这么有趣、好玩吗?点燃的蜡烛还有什么现象?”带着教师的提问,幼儿与家长、教师一起查阅资料。然后教师提供大小不一的蜡烛、水、火机、盆子、杯子等,让幼儿进行实验。点燃蜡烛后,教师让幼儿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比较一下蜡烛的火焰,测量蜡烛的大小、高度,記录不同蜡烛燃烧的速度。并提出问题:用杯子罩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杯子罩的范围多与少,又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呢?燃烧蜡烛需要什么条件?蜡烛油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幼儿边做实验边记录,能亲身体验到蜡烛燃烧后的各种变化现象,培养持续探究的精神。
三是设疑 → 实验 → 反思调整 → 再实验 → 记录→ 感悟的模式。例如,科学活动的“和面团”,教师提供了水、面粉、称、小盆子及杯子等材料,引导幼儿想想怎样做才能和好面团,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接着幼儿开始自主选择工具、水和面粉做实验。在做的过程中,有的是黏黏糊糊的,有的是面粉浆,还有的是面粉团。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实验结果,分析为什么出现以上种种情况,从而让幼儿识别、判断和控制水与面粉的量。幼儿反思调整自变量和因变量,于是重新再实验,不断操作记录,直到和好面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坚持探究,感悟到面粉多,水应该也随着增多;面粉少,水也随着减少等取量规律。
四是情景引发 → 发现问题 → 查阅参考 → 实验操作 → 感悟获得 → 发表分享 → 生活应用的模式。例如,科学活动“雨点点”。在春天和夏天,幼儿发现雨下个不停就问:“为什么会下雨?”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就组织关于“雨水”的相关活动。首先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查找资料,了解感知雨水的形成。接着教师制作3D的课件,让幼儿观看、操作,更深入地了解雨水的来源。然后教师提供各种瓶子、过滤网、管子等,让幼儿操作让雨水变干净的小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教师启发幼儿雨水有什么用,用什么工具装雨水,并延伸到生活应用中。通过实验,幼儿感悟了雨水的来源、雨水的变化,懂得了节约用水和雨水的运用。
五是设疑 → 猜测→ 实验 → 记录 → 验证的模式。例如,科学活动“神奇的碘酒”,教师提供了碘酒、淀粉、棉签、馒头、奶粉、杯子和碟子等材料,并出示碘酒,问幼儿:碘酒大家都熟悉,平时受伤都要涂一涂消毒,可是碘酒涂在这些材料上面会变成什么颜色?幼儿就纷纷猜测。接着教师让幼儿自选碘酒和其他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碘酒放多少在物体上面,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同样的碘酒量放在不同材料上又有什么不同变化。最后幼儿分享交流结果,验证猜想。
在以上五种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观察、分类、测量、比较、预测、假设、分析、判断、推理及验证等手段运用于科学活动中,同时融入游戏法、讨论法、展示法,拓展了幼儿的学习方法与手段。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幼儿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主动、独立专注,敢于挑战、勇于尝试、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开发了思维,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探究力。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刘占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J].幼儿教育,2018(Z1):86-87.
[3]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