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评点研究述论
2020-03-22胡建次
胡建次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21 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评点研究取得显著的成绩。对传统文学评点的通论性考察、宋元时期的诗歌评点研究、明代的诗歌评点研究、清代的诗歌评点研究及民国时期的诗歌评点研究等领域都有诸多推进与贡献。本文将从这几个领域梳理并论述近20 年的发展历程及学术成果,以期对中国传统诗歌评点研究有所裨益。
一、对传统文学评点的通论性考察
对传统文学评点的考察,胡建次、樊庆彦、黄霖、曾绍皇、张曙光、张洪海等人都有论及。所出现论文主要如:胡建次的《古代文学评点体例与方式的承传》,樊庆彦的《论苏诗评点的文献价值》《论苏轼诗文评点的社会传播价值》《东坡本色与苏诗评点》,樊庆彦、刘佳的《苏轼诗文评点的演进历程》,黄霖的《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曾绍皇《杜诗评点文献著录及其观念嬗变——以历代公、私书目为考查对象》,张曙光的《经学思想的嬗变与文学评点的视域生成》,张洪海的《从〈诗经〉评点看文学评点价值》,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学评点体例、方式及特点等予以论说,二是从某一思想渊源方面探析文学评点的生成及特征,三是从纵向考察某一诗人诗作的评点历程及其演变发展特征。
在第一个方面,如黄霖《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一文认为,评点是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发展至明代,评点与刊刻文学作品的风气大为兴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一个评家单独批点的“合评”“集评”类著作。这种将两人以上多位评家的批点汇集在一个原文上面的新的整体,统称为“汇评本”。这些汇评本并非都是粗糙之作。从总体来看,它们在文献考证、鉴赏批评及促进作品传播接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后人认真地去“搜采和表彰”。[1]
在第二个方面,如张曙光《经学思想的嬗变与文学评点的视域生成》一文认为,自南宋文学评点兴起至明清时期达于繁盛,文学评点逐步摆脱经学伦理与政治教化的束缚,不断走上立足于文本自身特色的批评道路。促成这一转化的就是传统经学思想的嬗变。梳理经学思想对文学评点的影响,可以发现,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构成了评点的特定境域与思想血液。在文学评点史上,从理学到心学的变化,影响了其评点的视域生成,形成并构建出特有的批评话语、审美标准与评价方式等。[2]
在第三个方面,如樊庆彦、刘佳《苏轼诗文评点的演进历程》一文认为,对苏轼诗文的评点集中于南宋至清代末期,较典型地反映出文学评点的演变状况。南宋至明初为其肇始与缓慢发展期,评点多集中在作品风格方面,便于为科举考试提供指导,但相对缺乏理论性、系统性。明代中后期为其繁荣时期,一些批评家对苏轼诗文的特色及成就予以总体把握,进一步确立了苏轼的文学史地位。清代为苏轼诗文评点的高潮时期,涌现出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评点本,其中,不乏富于学术价值的未刊手批本,它们有助于对苏轼的诗文进一步观照、评价及定位。[3]
在这一研究地块,写成专著的有张洪海《〈诗经〉评点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年出版)。该书对明清时期评点《诗经》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作者发现了诸多稀见的《诗经》评点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探讨了《诗经》评点的发生、影响与传播价值。在致力于挖掘与整理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对30 余位评点家的《诗经》评本进行论述,探讨其文化成因、发展脉络、批评取向、个性特征及社会影响等。该著作对进一步拓展《诗经》批评史研究显示出重要的意义。
二、宋元时期的诗歌评点研究
在宋元时期的诗歌评点研究方面,白·特木尔巴根、石兰荣、宗瑞冰、张静、孙先英、焦印亭、尚永亮、赵星、邱旭、查屏球、程校花、王奎光、林阳华等人都有用力。其考察的对象,主要体现在刘辰翁的诗歌评点、真德秀的《诗经》评点、郝天挺的《唐诗鼓吹集注》、高楚芳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及方回的《瀛奎律髓》等。
所出现论文主要有:白·特木尔巴根《元代蒙古族文学评点家郝天挺和他的〈唐诗鼓吹集注〉》,石兰荣的《方回〈瀛奎律髓〉中的诗歌评点》,宗瑞冰《评点视野下的孟浩然诗歌艺术——以刘辰翁评点孟浩然诗为例》,张静的《刘辰翁杜诗批点本的三种形态》《炉烟接云——刘辰翁评点著作合刻本考述》,张静、焦彤的《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孙先英的《真德秀〈诗经〉评点的“性情之正”说》《论真德秀〈诗经〉评点的政教观》,焦印亭的《刘辰翁批点杜甫诗论略》《凌氏刊刻刘辰翁评点著作考述》《刘辰翁评点杜诗著作叙录》《刘辰翁评点王维诗著作叙录》《刘辰翁评点特征寻绎》《高楚芳与其〈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述论》《刘辰翁评点韦应物诗辑录》,赵爱荣、焦印亭《刘辰翁评点孟浩然诗著作辑录》,尚永亮《论方回之崇白及其对白诗的评点》,赵星《刘辰翁的杜诗评点初探》,邱旭《论刘辰翁杜诗评点的特点》,查屏球《元初私塾诗学教育与唐诗评点本的文化传承功能——〈赘笺唐诗绝句选〉评点中的遗民之恨与理学之思》、程校花《从〈瀛奎律髓〉看方回对贾岛的批评》,王奎光《论方回〈瀛奎律髓〉中的张籍诗评》,林阳华《〈瀛奎律髓〉对朱熹诗歌的评点传播论辩》,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某一批评家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点予以辑录或叙论;二是就某一诗集或诗选对具体诗人的评点予以论说;三是从某一批评家对具体诗集或诗选的评点考察其所体现的批评观念。
在第一个方面,如焦印亭《刘辰翁评点杜诗著作叙录》一文认为,刘辰翁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他评点过多种先秦两汉散文、48 位唐代诗人及5 位宋代诗人之作。他的评点已成为这些著作版本流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辰翁对杜诗的评点为后代批评家与学者所看重,因而被大量刊刻。该文梳理了刘辰翁评点杜诗的文献情况,认为其大致可分为“须溪评点批点”系列9 种、“集千家注”系列16 种、“选本、合刻”系列7 种,其计30 多种。[4]
在第二个方面,如尚永亮《论方回之崇白及其对白诗的评点》一文认为,方回诗学取向不只专尚江西诸人,他也将目光投向了白居易。在其晚年诗作中,有大量涉及白居易的篇什,他的若干自述也表达了取法白诗的意图。方回所编《瀛奎律髓》选唐人之诗1 200 余首,其中杜甫最多,有221 首,其次便是白居易,有127 首。方回每以乐天自比和取法白诗,固然缘于他历经人生沧桑后对平淡闲适生活的向往,但也缘于其学江西之后的困而知返,缘于其对白诗“无粉饰”“近人情”之创作旨趣的倾心认同。[5]
在第三个方面,如孙先英《论真德秀〈诗经〉评点的政教观》一文认为,真德秀《诗经》评点的政教观以教化为旨归,他强调心性涵养、“性情之正”是实现政教之求的根本途径与手段,把文学价值取向引向主体的心性修养,将对作品审美的触角深深扎向人的心性领域,赋予了《诗经》以道德的规定性,这种政教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不小的影响。[6]
在这一研究地块主要有以下专著: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出版),焦印亭《刘辰翁文学评点寻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年出版),田金霞《方回〈瀛奎律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年出版),等等。在焦印亭《刘辰翁文学评点寻绎》一书中,作者认为,刘辰翁集文学家、批评家与学者于一身,在当时的东南文坛处于执牛耳地位。其评点种类繁多,内容涉及经史子集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其评点著作在明清两代影响甚大,所开创的双行夹批与评点语汇为后人所沿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评点大师。作者以刘辰翁的文学评点为中心,在充分占有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寻绎其文学评点的具体内涵及有关特征,对刘辰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开创性贡献与地位做出了充分的评价。
三、明代的诗歌评点研究
关于明代的诗歌评点研究,王友胜、龙向洋、郑艳玲、张洪海、解国旺、岳进、侯雅文、王燕飞、黄霖、吴晗、郝润华、王永波、杨贵环、查屏球、赵贤慧、李成晴、周兴陆等人都有涉足。其考察对象主要有顾璘的《唐音》评点、孙鑛的《诗经》评点、郑善夫的《批点杜诗》、郭正域的《批点杜工部七言律》、朱奠培的《竹林诗评》、钟惺与谭元春的《古诗归》等。
所出现论文主要有:王友胜《简论明代的苏诗选评》,龙向洋《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论略》《简论孙鑛的〈诗经〉评点》《以“诗”证〈诗〉:明清〈诗经〉评点方式》,郑艳玲《题名钟惺评点的〈名媛诗归〉》《陆云龙对钟惺诗文的评点》,张洪海《〈诗经〉评点三种来源考论》《试论明末〈诗经〉评点中的以诗评〈诗〉》《明代〈诗经〉评点版本叙录》《明清科举文化对〈诗经〉评点的影响》,解国旺《明代古诗选本与评点批评——以钟惺、谭元春的〈古诗归〉为例》,岳进《明嘉靖时期的唐诗评点——以〈唐诗品〉〈批点唐音〉〈批点唐诗正声〉为中心》《竟陵论唐人七律——以〈唐诗归〉为中心》,侯雅文《李梦阳参评〈孟浩然诗集〉及对刘辰翁批点的承变》,王燕飞《论明代杜诗选注和评点的特色》《郑善夫〈批点杜诗〉辑录及其特色》,黄霖《〈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吴晗《以“臆”说〈诗〉论——以〈读风臆评〉和〈读风臆补〉为例》,郝润华《李梦阳评点〈孟浩然诗集〉及其文献价值》,郝润华、王福元《李梦阳的孟诗解读视角——以评点〈孟浩然诗集〉为例》,郝润华、莫琼《明代李白诗选注评点本考录》,王永波《杜诗在明代的评点与集解》,杨贵环《上海图书馆藏明代五种唐诗选本中的柳诗评点述要》,查屏球《由镜中之相到审音辨体——顾璘〈唐音评点〉与明人对唐诗的接受方法》,赵贤慧《郭正域〈批点杜工部七言律〉研究》,李成晴《〈竹林诗评〉考论》,周兴陆《明代吴兴闵凌套印与诗歌评点的传播》,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某一诗集或诗选批点的文献真伪或版本情况予以考察;二是对某一诗人诗作在特定时期的评点情况予以论说;三是从不同诗选考察对具体诗人诗作的批点;四是将对某一诗集或诗选的评点与其传播接受情况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五是从对某一诗集或诗选的评点论说其所体现的批评特色及历史价值等。
在第一个方面,如李成晴《〈竹林诗评〉考论》一文认为,学界对《竹林诗评》一书的性质及作者的认识,一直含混不清。通过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明代成化本朱奠培《松石轩诗评》的考察,可知《竹林诗评》实为《松石轩诗评》的节略本。冯惟讷所编《古诗纪》节录《松石轩诗评》中的先唐部分,署为《竹林诗评》。清宛委山堂本《说郛》又据以辑出,于是便有以《竹林诗评》为书名的别行本。该诗评的最大特点是以象喻品诗,这种方法是远效南宋敖陶孙《臞翁诗评》,直接师承则来自作者祖父朱权的《太和正音谱》。[7]
在第二个方面,如王永波《杜诗在明代的评点与集解》一文认为,明人对杜诗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评点与集解。明代对杜诗予以过评点的,主要有杨慎、徐渭、郑善夫、郭正域、郝敬等人。他们多采取眉批与行批等形式,评语要言不烦,但多贬抑性文字。明人对杜诗的集解,在类型上分为杜诗全集笺注、杜诗选本赏评与杜诗研究专著几种。其中,以单复《读杜诗愚得》、胡震亨《杜诗通》、邵宝《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唐元竑《杜诗捃》、王嗣奭《杜臆》等为具有代表性。明人对杜诗的评点与集解,与特定的时代环境、文艺思潮、批评标准等密切相关。这些,对进一步深化对明代杜诗学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8]
在第三个方面,如杨贵环《上海图书馆藏明代五种唐诗选本中的柳诗评点述要》一文认为,明人对柳宗元诗的评点,除了在柳氏诗文集外,还存在于一些选本之中。上海图书馆藏有: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李攀龙辑,凌瑞森、凌南荣辑评《李于鳞唐诗广选》;陈继儒批点《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陆时雍选评《唐诗镜》;钟惺选评《唐诗归》,等等。这些唐诗选本中的评点,对于加深柳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也折射出了明代诗文流派之间的论争,对梳理与完善柳宗元接受史的认识意义不小。[9]
在第四个方面,如黄霖《〈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一文认为,一直以来,有关《诗经》的研究著作很多,明代万历以后更出现不少评点之作。这些作品长期被一些人视为旁门左道,但实际上它们为《诗》学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由于它们顺应学子的应试需求,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其批评样式具有特别的亲和力,所以,还是有一批有识之士乐此而不疲,赢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为《诗经》的传播接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0]
在第五个方面,如王燕飞《论明代杜诗选注和评点的特色》一文认为,明代杜诗学是杜诗研究史上的黯淡时期,所出现的杜诗全集性注本不多,影响也不太彰,但明人对杜诗的选注与评点却独具特色。作者认为,明代杜诗选注与评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以选录律诗为主,选录形式多种多样;二是评点内容要言不烦,多贬抑性批语;三是善于运用一些批评套语或特定句式来评点杜诗。明人的杜诗选注与评点,为清代杜诗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11]
在这一研究地块,写成专著的有郑艳玲《钟惺评点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年出版)。该书结合晚明社会文化背景,具体考察钟惺评点的内涵,探讨其评点的特征。作者认为,钟惺以选诗起家,他与谭元春合作完成的《诗归》是其文学评点的代表之作,体现出“性灵”与“学古”并重的文学思想,在晚明文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还考察了钟惺的其他评点之作,包括评点《诗经》《东坡文选》《三注钞》等,又探究题名钟惺的评点之作,分析了几种较有价值的题名评点本,等等。该著作对进一步廓清钟惺的一系列评点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四、清代的诗歌评点研究
在这一研究地块,薛亚军、王友胜、周兴陆、吴晓峰、莫砺锋、张洪海、张蕾、孙琴安、吴承学、朱秋娟、王丽、赵超、刘重喜、谢海林、何海燕、徐美秋、徐雁平、田金霞、龙野、樊庆彦、詹福瑞、曾绍皇、宋红霞、刘飞、孙微、邓煜、杨贵环、蒋寅、吴华峰、陈红明、朱莉韵、李成晴、茶志高、童岳敏、杨曦、张贵、蒋信、孙欣欣、梁光华等人都有下力。
所出现论文主要有:薛亚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简说》,王友胜《论汪师韩的苏诗选评》,周兴陆《〈通甫评杜〉琐谈》《黎简手批〈昌黎先生诗集注〉》《翁方纲评点〈山谷外集〉辑考》《上海图书馆藏郑文焯手批〈陶渊明全集〉叙录》《王铎、钱陆灿批点〈杜工部集〉提要》《清人批注李贺诗集稀见本汇要》《清代名家手批诗集五种提要》,吴晓峰《心灵睿发其变无穷——从纪晓岚批点〈唐宋诗三千首〉看他的诗论主张》,莫砺锋《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张洪海《徐与乔〈增订诗经辑评〉考论》《清代储欣、姚鼐〈诗经〉评点二种述略》《清代〈诗经〉评点版本叙录》,张蕾《诗教法则的严守与变通——纪昀评点〈玉台新咏〉管窥》,孙琴安《清代唐诗选本中的唐诗评点与争论——以七言律绝为例》《〈说诗晬语〉与沈德潜的诗选评点探微》,吴承学《〈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朱秋娟《何焯诗歌评点之学刍议——以何评义山诗为例》,王丽《略论何焯〈义门读书记〉中的杜诗校评》,赵超《论王文诰对纪批苏诗的继承与驳难》,刘重喜《李因笃的杜诗评语》,谢海林《朱彝尊〈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之学术价值及其诗学》,何海燕、袁文举《清代评点类说〈诗〉文献论略》,徐美秋《论纪昀评点韩偓诗歌》《纪昀的诗歌评点及其研究现状》《论纪昀批解〈玉台新咏〉的文献和诗学价值——以王文焘过录本为考察文本》《论纪昀评点试律诗三书》,徐雁平《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田金霞《查慎行诗歌评点之学探论——以查评〈瀛奎律髓〉为例》《何焯〈瀛奎律髓〉批评钩沉——以稀见评点本为中心的考察》,龙野《王士祯等手批〈绵津山人诗集〉稿本述要》,樊庆彦《国图藏清代苏诗未刊评点三种述要》,詹福瑞、周小艳《关于〈中州集〉评点的归属问题》,曾绍皇《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的文献价值》《奚禄诒批点杜诗考辨》《试论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的理论价值》《清人手批韩愈诗歌考索》《清代杜诗未刊评点与相关诗话著作关系考》,宋红霞《杜诗何焯评点本的版本情况及文献价值》《从“悼亡”说到“自伤”说——论何焯对〈锦瑟〉主题的阐释及其流变》,刘飞、赵民《复旦藏清抄本〈剡源集〉所录何焯评点的学术价值》,孙微、韩成武《朱琦〈杜诗精华〉与邵长蘅杜诗评语的厘定与区分》,邓煜《论纪昀对〈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的“删”与“正”》,杨贵环《清人手批柳宗元诗四种》,蒋寅《虞山二冯诗歌评点略论》《纪昀的批评理念与诗歌批评成就》,吴华峰《厉鄂杜诗批点研究》,陈红明《〈诗经原始〉中评点的性质》,朱莉韵、李成晴《〈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辨伪》,茶志高《陈荣昌、李坤辑佚明滇诗的贡献及〈滇诗拾遗〉诗歌评点》,童岳敏《新见方苞、姚范、张裕钊杜诗评点考略》,杨曦《南京图书馆藏〈方南堂先生手批杜诗〉考论》,张贵《高延第批点〈陶诗析义〉的文献价值》,蒋信《王芑孙批点〈谢宣城诗集〉考论》,孙欣欣《查批本〈才调集〉诗歌评点略论》,梁光华《莫友芝治学起点第一本手稿整理点校——康熙宋荦版〈施注苏诗〉莫氏批点》,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对具体批评家的诗歌评点予以介绍与叙论;二是对某一诗集或诗选评点的署名真伪及文献版本情况予以考察;三是从单个批评家对具体诗集或诗选的评点考察其所体现的批评观念;四是从单个批评家对具体诗集或诗选的评点考察其个性特色及历史价值;五是就不同批评家对同一诗人诗作评点的联系与差异予以探讨;六是对不同文学评点的累积层构与文学流派演变发展的内在关系予以考察。
在第一个方面,如蒋寅《虞山二冯诗歌评点略论》一文,从二冯批点的《玉台新咏》《才调集》《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等入手,论述二冯在整理古代诗歌文献方面的贡献,分析二冯诗歌批点的个性特征。作者认为,虞山二冯是清代诗学走向专门化的开风气者。他们的学术特征表现为,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具体文本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与选本评点来表达自身的诗歌批评观念。[12]
在第二个方面,如曾绍皇《奚禄诒批点杜诗考辨》一文认为,奚禄诒是清代初期重要的杜诗评点家。但因其评点未付之刊印,流传不广。通过对奚禄诒生平、交游及杜诗批本的考辨,可知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奚禄诒批点《杜诗详注》”非奚禄诒亲手批本,而系他人过录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过录本奚禄诒杜诗评点,较黄叔璥过录本评语数量更多,内容更为丰富。奚禄诒评点杜诗时,善于从地域文学的视角来观照杜诗,以“得力”与否为诗歌用字的标准,显示出顺应时代文化思潮的批评特征。[13]
在第三个方面,如张蕾《诗教法则的严守与变通——纪昀评点〈玉台新咏〉管窥》一文认为,纪昀评点《玉台新咏》是其研究实绩的重要体现。其品鉴赏读,论析源流,渗透着其一贯的诗学思想与批评理念,包括肯定“情”为诗之本体,体悟作诗说诗之法,体现沿波讨源的史学意识等。对于诗教法则的严守与变通,使纪昀的评点交织着通达与迂腐之论,由此也映照出正统派文人对艳体诗的多维接受态度。[14]
在第四个方面,如,田金霞《何焯〈瀛奎律髓〉批评钩沉——以稀见评点本为中心的考察》一文认为,《瀛奎律髓》引起明清时期诸多评点家的极大重视,何焯就是代表性一家。何焯的评点甚具个性。他把“疏”的注释方式引入评点领域,促进了评点形式的创新;注重校勘与考证,批评态度颇为严谨;在清初唐宋诗之争中,尊崇唐诗而不废宋诗,所持诗学批评观念较为通达;以儒家诗教论诗,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与含蓄蕴藉的风格,这与清初儒学复兴的诗学思潮是相与合流的。[15]
在第五个方面,如,邓煜《论纪昀对《〈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的“删”与“正”》一文认为,韦縠所编《才调集》收诗上千首,是现存唐人选唐诗中规模最大的一种。在清代,此集的评注本众多,其中,冯舒、冯班评点本影响很大,纪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删正。在对比两者所有评点过程中发现:从“删”诗上看,纪昀重视诗的“质”“兴象”“自然”,同时又不排斥“调响秾丽”;从对二冯评点的“正”来看,纪昀对西昆、江西两派基本持“折中”态度,主张相容并蓄,博采各家之长。[16]
在第六个方面,如,徐雁平《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一文认为,姚永概《慎宜轩日记》中的很多信息显示,他对桐城乡贤及著述的偏重,是其家学与流派意识的显露。由其读书活动所涉及的书与人,可见一个以血缘、师友等而形成的桐城派文人圈。桐城派的著述中,编选、批点之作相当丰富,围绕批点本存在一个“交流网络”,这一书籍交流的“私密性”是桐城家学传承风习的一种表现,也是形成桐城派“地域性”的基因。桐城派中后期过录批点风气的形成,意味着桐城之学进入到累积与整合的时期。其家学累积与流派之学的汇合,形成对该流派共同认可的经典文本较为周全的解读。它们细致地体现出桐城派框架建立后的丰实与充盈。[17]
在这一研究地块,写成专著的主要有:周兴陆《渔洋精华录汇评》(齐鲁书社2007 年出版),徐美秋《纪昀评点诗歌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 年出版),等等。徐美秋《纪昀评点诗歌研究》一书,作者在考察纪昀10 多种评点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其文集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提要,论述了纪昀对诗歌本旨、创作技巧、艺术风格的总体评论,同时,结合具体的评点说明其“诗本性情”说与“温柔敦厚”说。作者不仅考察了纪昀对《玉台新咏》《才调集》《瀛奎律髓》等的评点,论述了其对李商隐、韩偓与苏轼诗集的评点,还论析了其《唐人试律说》《庚辰集》《我法集》等著作,对纪昀诗歌评点的方方面面做出了细致深入的论说。
五、民国时期的诗歌评点研究
在这一研究地块,由于民国时期所跨时限较短,故所出现诗歌评点本有限,但胡可先、龙野、聂丽娟、李成晴等人仍然有所论说。所出现论文主要有:胡可先《汪辟疆手批《〈苏诗选评笺释〉述论》《汪辟疆〈苏诗选评笺释〉批语辑录》,龙野《五色批本〈杜诗偶评〉述要》,聂丽娟《梁启超〈白香山诗集〉未刊批点辑录》,李成晴《从〈白香山诗集〉未刊批点看梁启超诗学思想的转向》,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某一诗集或诗选的批点予以辑录或述论;二是从具体诗集或诗选的评点考察其所体现出的批评观念及历史价值等。
在第一个方面,如龙野《五色批本〈杜诗偶评〉述要》一文提出,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五色批本《杜诗偶评》四卷,是民国学者以沈德潜《杜诗偶评》为底本,汇录诸家评点笺注并附以自家评语而成的,属于未刊杜诗评点。作者对其收藏者与评点者、批点经过、批点特色等进行了叙论,评说了其独特的文献价值。[18]
在第二个方面,如李成晴《从〈白香山诗集〉未刊批点看梁启超诗学思想的转向》一文认为,梁启勋在汪立名一隅草堂刻本《白香山诗集》上过录的梁启超批点,共计236 条,是系统呈现梁氏的白居易研究的未刊资料。梁启超对白诗的批点完成于1918 年,是其文学思想走出“诗界革命”论的一份标志性文献。在这份批点中,他一方面从“承”与“变”两个向度回应着自己对旧体诗意境风格、诗歌形式、章法修辞的思考,完成了从“新民”实用到“为文学而文学”观念的演进;另一方面顺应自己文学思想的“转向内在”,以复古为解放,在传承中变新,这为其后期的“情感中心”论思想奠定了基础。[19]
值得提及的是,21 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评点研究领域所出现的著作与论文集还有:曾枣庄主编《苏诗汇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年出版),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出版),周兴陆所著《诗歌评点与理论研究》(凤凰出版社2011 年出版),张洪海所著《诗经汇评》(凤凰出版社2016 年出版),黄霖主编《文学评点论稿》(凤凰出版社2017 年出版),等等。
总结21 世纪以来的中国传统诗歌评点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学评点的通论性考察、宋元时期的诗歌评点研究、明代的诗歌评点研究、清代的诗歌评点研究及民国时期的诗歌评点研究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传统诗歌评点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运用了多样化的评点方式,呈现出了文学评点研究的兴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