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报纸发挥连接器的作用
——《检察日报》二维码使用的思考与建议
2020-03-22陆青
陆 青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5G 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的繁荣不断改变着读者的结构层次及其阅读习惯,其及时性、互动性、直观性的特点更加迎合了当前读者的需求。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作用越发明显,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就变得迫不及待,媒介融合成为当前报业生存与发展的新趋势。①
在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报业的转型发展?一段时间以来,二维码的出现,为传统纸媒带来了新的希望,为实现纸媒与新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报、行业内一份富有影响力的报纸,《检察日报》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拟通过对报纸二维码的运用进行研究,来探讨如何更好地拓展延伸《检察日报》阅读。
二维码可为报纸补齐“短板”
2005年3月,北京晚报在国内率先应用清华紫光推出的二维码技术,开启了中国报纸二维码的先河。②此后,《新闻晨报》《新京报》《精品购物指南》《楚天都市报》等许多报纸也纷纷开始尝试二维码业务。之后,由于媒介环境、技术条件及受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二维码并没有在纸媒中大规模发展开来,而是逐渐趋于沉寂。
直至2011年,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和3G 网络的普及,使得二维码真正走进公众视线。二维码的普及程度,为报纸对其大规模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维码在报业中的应用迎来了爆发性发展期,各家媒体借此打造自己的二维码品牌,比如《华西都市报》的“魔码”,《重庆晨报》的“魔扣”,《成都商报》的“码上控”等。
报业二维码热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技术准备的成熟和应用平台的普及。但更重要的是,二维码某种程度上为报业找到了一条通往电子传播时代的捷径,解决了报纸形式上静态、时间上滞后、互动上单向的缺点。③
二维码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传统报纸的新闻信息传播通常是以文字形式呈现,最多配发一些新闻图片。但二维码可以集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让报纸实现与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的互通。一个新闻事件不仅可以通过记者的文字来描述,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让读者真正“身临其境”,还原新闻现场。这就改变了报纸内容的有限性、展示形式的单一性和阅读的固定性,丰富了报纸传播的内容。
二维码可以无限扩展报纸容量。报纸本身版面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所刊登的信息内容的有限性。而二维码在信息储存上具有海量性,对于某些重要新闻,报纸在选取适合内容编排上版后,还可以把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二维码呈现出来;对于有些即时、突发新闻,事件后续进展情况来不及报道,此时可以先形成二维码上版,后期再进行内容制作,以达到拓展报纸版面、形成立体全面报道的目的。
二维码可以突破报纸报道出版时间的限制,一改滞后的事后报道为全时间轴的新鲜报道。对报纸来说,头天白天(以及晚上)发生的新闻,要到第二天才能见报;深夜或凌晨发生的新闻,又已经过了截稿时间。有了二维码,就可以通过预先刊登相关二维码的方式打破报纸受限于截稿时间的传播制约,使得报纸可以24 小时报道新闻。
二维码的使用利于报纸与读者互动。比如新闻评论、内容分享、讲座报名、问卷调查、优惠抽奖等,这些需要读者参与的活动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进行。同时,根据读者手机反馈信息的记录,报社还可围绕读者需求调整报纸的报道内容。
此外,二维码让报纸广告有了新形态,一改单方向的信息告知为多媒体的互动营销。利用广告视频,可动态展示产品特点;利用扫码浏览专题页面,读者可获取实时优惠信息;通过扫码参加抽奖问答,获取奖励,可强化商业推广效果。
二维码使用的不足及建议
自从二维码诞生以后,媒体人看到了传统纸媒网络化、立体化的希望。利用二维码实现传统纸媒网络化、立体化的路径简单而又便捷。④近两年来,《检察日报》也开始逐渐试水报纸二维码的使用,以期拓展报纸的阅读,以及通过使用二维码发挥报纸连接器的作用,实现全媒体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发展。
从这两年《检察日报》对二维码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二维码发挥了拓展阅读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其作用有限,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使用版面有限、意识不足。目前,二维码主要在《检察日报》一版使用,其他版面零星使用。总体看来,报社内部对二维码的使用意识远远不够。
第二,链接的目标对象范围太窄。笔者在某二维码生成软件上查看发现,二维码可以直接与文件、网站、图片、视频、微信、微博等形成链接,但《检察日报》当下使用二维码主要链接的是微信公众号文章。通常情况是,编辑在安排版面时,会去查看微信公众号是否已发该稿件相关内容,若是已发且认为有必要,才会制作相应二维码在报纸上刊发。可见,报纸目前对二维码的使用是被动的,缺乏主动策划意识。
第三,链接内容信息雷同,实质内容缺乏新意。报纸二维码内容往往是报纸的“翻版”,其提供的全媒体服务形式大于内容。即使有时报纸二维码注重拓展内容,提供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产品和服务,其内容往往也是对新闻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特色并不明显。“很多二维码视频直接取材于网络,这也就使得二维码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⑤
第四,没有发挥出二维码的时间延展作用,目前二维码所链接的内容都是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实际上,对于一些可预知发生时间的重大新闻报道,可以尝试在报纸上预先刊登二维码进行提前预告或提供直播回放网址二维码。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作工作报告的时间是5月25日,报纸只能在5月26日刊登最高检工作报告的相关新闻。其实可以运用二维码技术,在5月25日的报纸上预先刊登相关二维码,读者早上拿到报纸后,就可“扫码”进入相关网站,或者看视频直播,或者进行评论。而在5月26日的报纸上,还可以继续刊登二维码,对记者挖掘到的精彩瞬间进行回顾。这样,报纸就突破了传统截稿时间的限制,对这一新闻进行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时间轴报道,延长了报纸的“保鲜期”。
对于突发和需要不断更新的事件,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最新突发”二维码新闻专栏,在所链接的网站后台,对当天突发新闻和最新跟进进行报道,把网络的实时滚动优势融合进报纸中。
第五,二维码的互动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成都商报》曾在2012年1月18日推出一整版的“龙年大吉,码上拜年”专版,由68 家企业拜年二维码组成巨龙腾云的图案,里面包含了微电影、电子贺卡等68 种立体拜年方式。读者用手机对准“巨龙”身上任意一个二维码扫描,即可观看不同企业独特的立体拜年,更可以搜寻隐藏在巨龙身上的2012 个红包。这种新颖的“拜年”活动,集商家广告和读者互动为一体,既达到了宣传商家广告的效果,也让读者体会到了报纸新媒体应用的乐趣。《检察日报》可借鉴这种特别的互动模式,在重要节日、关键时间节点等,用二维码代替文字传播信息,与读者形成互动。比如中秋节,按照惯例报纸会推出“检察官如何过中秋”专版,就可以有创意地做一个二维码专版,在二维码内存放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检察官的中秋生活。
报纸二维码应用的前景思考
从国内传统媒体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二维码对于带动报纸发行、增加广告收入并没有产生重要的作用。报纸的转型之路绝不是链接二维码就能实现的。二维码只是一个平台、一个通道,更重要的是内容生产流程的再造。
不管是报纸还是报纸二维码所链接的其他媒介,其所承载的内容都是最重要的。“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全媒体传播看似是对渠道的要求,同时恰恰也是对内容的要求,针对不同渠道而进行的内容重整和报道创新,才是全媒体平台正确的发展之路。”一方面,在海量信息面前,报纸二维码内容应该从求数量向精编转型,选出精简的信息,节约受众的时间,让读者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在原创性上下功夫,报纸二维码应通过文、图、音视频等多种手段的结合,让报纸传播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提供读者的真实需要。
在二维码为报纸补齐“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展示性”这三块短板后,报纸完全可以从一般性的琐碎信息中解脱出来,真正下大力气发挥自己的长处——深度报道和调查。可以考虑把一般性的新闻进行简化处理,甚至可以做成二维码式的新闻目录。⑤有限的版面做重点新闻,做深,做透,做好看,这样的报纸才是有分量的报纸,是值得收藏的报纸。
实践中,在报纸二维码的应用中,要注意及时地管理和维护,避免因管理维护不及时出现“空码”现象,⑥这会极大地影响扫码读者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对二维码信息的监管,二维码承载的信息由于缺乏国家主管机构或第三方机构统一审核、监控、追溯和认证,如果不加以规范,很容易演变为一些不良信息传播的渠道,从而误导受众。很多的病毒正是利用二维码的隐蔽性来传播病毒及危害信息的,这对于媒体机构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力。⑦
注释:
①徐蕾、常晓洲、姚雯雯:《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数字化转型研究》,《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 期。
②吕云方:《二维码是纸媒转型的有效途径吗》,《青年记者》2013年9月上。
③詹婉容:《浅谈移动互联时代的报纸二维码应用》,《新闻传播》2012年第4 期。
④予心言:《二维码开启立体阅读新时代——兼谈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创新》,《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1 期。
⑤孙振雷:《二维码:纸媒发展的新机遇》,《编辑之友》2014年第6 期。
⑥雷甜:《报网融合新阶段——〈人民日报〉对二维码的应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牛春颖、李淼:《报纸用的二维码安全吗》,《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