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诗歌翻译
——以郭沫若《西风颂》为例

2020-03-21许芳琼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译作西风郭沫若

许芳琼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北 235000)

有关译者主体性的争议在翻译界由来已久,尤其在文学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独创性决定了译者必须要发挥主体性来处理译作。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展开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分析。郭沫若作为现代文坛的知名诗人,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可谓独具一格。笔者以他的译作《西风颂》为例,分析和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一、关于译者主体性

我国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比较晚,2003年学术界才对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有所定义。所谓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它可以体现在译作的文化意识及人文品格上。当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它需要译者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审美。在当代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优秀的诗歌译作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灵性,对于读者和学者而言,翻译之后的诗歌作品能够变得更加容易理解。[1]而对译者而言,为了在译作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则需不断地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内的诗歌发展和中国多元文化的构建。

在翻译学中,学者们起初并不重视译者的相关研究。在早期翻译界,译者地位比较低下,甚至一度沦为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位置。[2]我国翻译学始于对佛经的翻译,当时的学者和译者都将原作视为权威,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理念。到了公元600多年,才有学者提及译者的主体性。无独有偶,在西方传统翻译学中,译者也只是所谓的“翻译机器”[3]。而现代伴随着社会的改革创新,出现了所谓的“文化转向”。此时国外开始出现了针对译者主体性新的翻译理论,这些理论不断渗透到西方文化背景和个人知识层面中,西方社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译者的传统地位。[4]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译者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翻译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

二、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诗歌翻译特点——以郭沫若《西风颂》为例

诗歌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精华。在异文化背景下,如果不能发挥译者主体性,将原作恰如其分地转换成译入语,那么读者无法真正理解诗歌中的文化精髓和涵义。以郭沫若《西风颂》为例,诗歌翻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译者主体性。

(一)在韵律上的表达

对于诗歌而言,韵律非常重要。诗人在诗歌里要传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来表达。在翻译实践中,如果不能发挥主观性表现出原作的韵律,读者将无法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涵义也会比较困难。[5]郭沫若认为:英语作为多音节语言,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将其韵律保存下来非常重要。而英语的音节不同于汉语,无法完全保留原汁原味的原作韵律,只有发挥译者的主观性保留部分或者保留与原作相当的诗歌韵律。

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是比较著名的诗歌作品,一共五节,每一节在结构上相同,都是十四行,其韵脚遵循同样的模式(aba、bcb、cdc、ded、ee)。这种模式与我国诗歌的押韵比较相似,郭沫若为了保证同等的韵律效果,借助原有韵律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韵脚,这种翻译模式在郭沫若以后的诗歌译作中均有体现。

从译作整体来看,郭沫若改变了整个诗歌的韵脚,以/ang/和/i/为主,这样全诗的韵律变得简单统一。同时为了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郭沫若还运用了中国诗歌的押韵技巧,在诗歌中以/chuang/、/shi/、/yang/、/xiang/结尾,方便读者押韵。

此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郭沫若比较注重译文局部押韵,这也是《西风颂》原作风格,郭沫若保留了这种风格,他将wild West Wind[6]翻译成为“不羁的西风”,取代了原作的韵律,这一措辞将《西风颂》所代表的精神表达出来了。当然,郭沫若虽然发挥主观性巧妙地体现出了原作的韵律,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如《西风颂》原本是十四行的诗歌,郭沫若却没有将其承继下来,原诗歌的结构美遭到了破坏。但从整体来看,《西风颂》易于朗读、理解,恰恰是郭沫若发挥译者主体性成功处理译作的表现。

(二)在词汇上的表达

诗歌内容即诗人希望向读者传达的内容。对于译者而言,实现准确的内容传达并不容易,这需要巧妙地运用词汇。郭沫若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在诗歌翻译中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这在《西风颂》中也有所体现,郭沫若在词汇选择上相对古典,译作颇具中国传统诗歌色彩。[7]例如在第三节,郭沫若选用了“睡”摇荡“吹破”等大量动词,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有很强的古典色彩,使得译作也有些许中国古典诗词意味。特别是“睡”字,将地中海的平静一下子展现出来,也使读者瞬间理解诗歌所传达的内容。此外,郭沫若还在译作中大量使用了四字词汇,如“狂涛巨浪”“熏风沉醉”等,使得译文整体变得短小精悍,值得读者反复品读。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尾句的“西风呦”,兼备了中国传统民歌的色彩,充分调动了读者的主动性。郭沫若在词汇运用上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使译作灵活生动,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三)在句式上的表达

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在句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语诗歌讲究的是“形合”,汉语诗歌讲究的是“意合”。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翻译很难实现对等翻译。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们往往会发挥主观性对英文诗歌的句式进行分析,将其转化为合理的汉语句式。在《西风颂》中郭沫若也对句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转变和整合。[8]例如在第三节,他将所有的句子都加了主语,使得整首诗在意象上更明确,同时他还将原本的六句诗句改变了结构,转变成了五句,不仅凸显了诗作的主题,而且更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在句式上发挥译者主体性,能够提高译作的接受度,更易于理解。

(四)在意象上的表达

诗歌翻译最为困难的是意象传递。意象可以称作是诗歌的灵魂。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外读者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加大了翻译的难度。译者如果没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和修养,很难准确传递这种意象。以《西风颂》的节选为例:

你虽不可见,败叶为你吹飞,好像魍魉之群在诅咒之前逃退。

郭沫若将英文“ghosts”翻译成“魍魉之群”,这种意象上的翻译不仅符合形象,而且深入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在译文中可算是点睛之笔,出神入化地传达了原诗的意象。

诗歌翻译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郭沫若的《西风颂》就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优秀代表译作之一。译者应当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从韵律、词汇、句式以及意象方面充分发挥主观性,对译作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诗歌翻译的发展和中国多元文化的建设。

猜你喜欢

译作西风郭沫若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道西风(水彩)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what用法大搜索
秋渐浓,分付西风此夜凉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郭沫若佚诗一首
反七步诗
Chinese Televisio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