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要聚合与实用

2020-03-20朱俊阳

语文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评价者连续性准则

朱俊阳

非连续性文本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提出,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基本由数据表格、曲线图、图解文字组成的文本,例如清单、表格、图示、广告、地图、时刻表、目录、索引、使用说明书等,主要分为图表类和纯文字类。

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一开始就与评价有关,所以“评价什么”成为“教什么”的依据,这也限制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被限制为“如何获取、整合和评价信息”,同时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制约,加之以往各地高考试题的“非连续性文本测试目标框架”中也没有对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清晰度、完整性等作出评价,没有运用文本中的信息或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相关现象或解决其他实际问题[1],所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又被缩小为教“如何获取、理解信息”。这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不相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一、言语行为下的非连续性文本内涵

言语即行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先驱,他认为当一个人产生言语信息时往往伴随着三种行为:言内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言内行为属于语言体系范畴,是指通过说话人所发出的语言单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施事行为是指通过言语来做事,在某一个特定的语境条件下话语所体现出来的特定施为用意;取效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话语对听话人的影响,即影响交流双方的思想、情感或行动。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言语也是一种行为:言内行为是多文本(含图表)的聚合,要求遵守聚合准则;施事行为是评价者的评价意图,要求遵守评价准则;取效行为是评价者增加被评价者的知识,增强被评价者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要求遵守实用准则。所以作为言语行为,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三个准则:

聚合准则:非连续性文本以话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聚合而成。

评价准则:非连续性文本是为了评价,主要测试被评价者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实用准则:非连续性文本以“实用”为出发点,聚焦社会生活、科普知识等;以“实用”为落脚点,增长被评价者的知识,提升被评价者的实际生活能力。

以往非连续性文本强调的是施事行为,而忽略了言内行为和取效行为,这也导致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偏颇。下面我们主要分析言内行为和取效行为下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二、言内行为下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言内行为的聚合准则主要是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衔接和连贯而言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哪些手段衔接材料,从而成为连贯的非连续性文本呢?它与连续性文本的组合方式有什么不同?

一般来说,纯文字式的非连续性文本从形式上看,靠衔接语“材料+数字”或再加以方头括号“【】”衔接;从语义上看,靠共同话题实现连贯。材料之间的语义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总的来说,逻辑关系分为:联合关系(并列、顺承、解说、递进、选择),偏正关系(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一般以联合关系连贯而成。例如:

【阅读材料1】为了去掉墙上的涂鸦,这次已经是第四次清洗学校墙壁,这真的使我气极了。创作本来是值得欣赏的,但创作的方式不应该为社会带来额外的开支。

——海尔格

【阅读材料2】品味是无法言喻的。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沟通方式和广告宣传,如公司的标志、店名,还有矗立在大街两旁的各种扰人的大型广告牌。它们是否获得大众接受?没错,大多数是。而涂鸦是否获得大众接受?有些人会接受,但有些人则不接受。

——索菲娅

以PISA2000样题《涂鸦》为例,阅读材料1 的主题是反对涂鸦,而阅读材料2则认为凡事都不能太绝对,涂鸦可能是艺术的开端。两则材料的主题截然相反,但都是关于“涂鸦”的话题,属于联合关系中的并列对举关系,而非转折关系。

图文、表文式的非连续性文本,从形式上看,靠衔接语“××图/图:××”“××表/表:××”衔接;从语义上看,同样靠共同话题实现连贯。图文之间、表文之间的语义一般是联合关系中的解说关系。例如PISA2003科学试题《巧克力》:

一本关于营养的书中给出巧克力中的营养成分数据,如表1所示。假设所有数据适合于杰西卡(Jessica)吃的巧克力,也假设她吃的每条巧克力质量是100克。

从表上得知,100克巧克力中含有32克脂肪,能提供2142千焦的能量。营养学家指出:“脂肪供给身体能量……”。

形式上,表文靠“表1 ……”衔接;语义上,表文互为解释,文对表形成语义解释关系,同时表对文也形成例证解释关系。即使没有形式上的衔接语,语义上依然能形成解释关系。

对比连续性文本,如果连续性文本是串联的组合结构,那么我们更倾向于把非连续性文本看作是并联的聚合结构。如图1、2所示:

连续性文本靠相同的“主题”把段落串联起来,非连续性文本靠相同的“话题”把几个文本(含图和表)并联起来。主题不同于话题;主题不同的文本,话题却可能相同。由于受媒介(纸)局限,在印刷的文档中,非连续性文本大多以线性的形式展示给读者,但也可以分栏排版或插入型的互文式排版。

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本结构:连续性文本的连续性体现在组合准则,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非连续性体现在聚合准则。聚合不仅是广度,更多的是深度。以聚合准则教整合信息,以求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而非单个材料的叠加、理解的叠加;不只教“概括几则材料的内容”,还要教“综合几则材料内容,能提出更为深刻的认识”,这里要有综合、探究、合作。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由非连续性文本构成的专题“叶”,有“葉”的诗、“叶”的散文、“叶”的实用说明文和“叶”的图片。非连续性文本不仅打破了文体界限,更打破了文字和非文字的界限。因此,教学上也要打破文体和文字的界限,不能叠加式教学,而要综合性地聚合教学:探究学习,深入理解——“(综合材料)你能从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或者领悟出某种哲理吗”;综合学习,创造潜能——“仔细观察叶子,以‘叶的风姿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各种叶子的风姿,并要求画出叶子的形状、色彩,附于文后”;合作学习,动手制作——“小组选择‘叶的非凡本领子话题进行班级交流会”“动手制作叶脉书签”。所以聚合准则不仅是文本的聚合,更体现为教学内容的聚合、学习任务的聚合乃至学生小组的聚合,从而达到“1+1>2”的教学效果,而非“1+1=2”的文本理解。

三、取效行为下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取效行为下的实用准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连续性文本从实用类文本出发,从历年PISA 测试和各地中高考语文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看,涉及自然、地理、科技、生活、建筑、文化艺术等领域,主要聚焦社会生活和科普知识两个方面,多为社科类文体和科普类文体,属于实用类文本,这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出发点。另一方面,非连续性文本的落脚点不是“这一篇”,而是要求被评价者除了学“这一篇”以外,还要会在实际生活中碰到“这一类”时,解决“这一类”的问题,这就是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是最为实用的学习。例如医药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保修书、公告、地图、地铁线路图等,综合了化学学科的分子式、生物学科的原理、物理学科的产品原理、语文学科的实用文、地理学科的地图等,使个人能够参与社会,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语文考试评价中非连续性文本落地的实用性还有所欠缺,如北京中考题2016 年“ 京剧”、2017 年“新能源”和2018 年“三馆(故宫、国博、科技馆)”,最多只能考查“解释整合信息”,还不能考查运用信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落地的实用性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却有体现。非连续性文本在统编教材中主要出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资料夹:七年级上册的“少年正是读书时”,七年级下册的“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八年级上册的“身边的文化遗产”,八年级下册的“倡导低碳生活”,九年级下册的“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如“身边的文化遗产”,从其学习任务看,一方面要求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在实际生活中区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获取和理解信息,同时这种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文本中,还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会推荐“身边的文化遗产”,通过回忆、访问、资料搜索等方式,找出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资料卡片(参考“资料二”),撰写《优秀文化遗产的申请报告》并进行模拟答辩,真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与PISA2006把阅读解释为“以增进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实现个人目标”和PISA2003把问题解决能力解释为“个人通过认知过程来面对和解决现实、跨学科问题情境下的能力”非常契合。

以往的非连续性文本自始至终只与信息有关,信息涉及的知识是已有的、静态的、固化的事实,这样有利于评价,但不符合取效的实用准则。实用准则要求非连续性文本在情境中认知和学习。在情境学习理论看来,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3]因此在教学上,首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倡导低碳生活”,首先要让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直接资料,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其次,尽量选择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有真实性的复杂任务,让学生创设的情境内容有讨论的价值和深度,让学生感觉到与他人合作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很轻松,又觉得有收获。如“少年正是读书时”,要求小组展开讨论,找出大家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原因。最后,要让学生将课上知识与课后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来积极构建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体验。如“身边的遗产”,要求小组讨论选出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本组的“申遗”项目,这个任务看似只是“选出”,但包含了小组的认同度,包含了课后实地考察“申遗”项目,包含了自己对特定“申遗”项目的理解与体验等。可见,实用准则不只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實用,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上的实用情境。

综上所述,以往的信息论局限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要从文本内涵入手,信息论只是其一——施事行为。除此之外,言内行为的聚合准则要求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要有综合性和纵深性,聚合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小组;取效行为的实用准则要求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从情境出发,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介,最终在同类情境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猜你喜欢

评价者连续性准则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连续性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
探析夹逼准则在求极限中的应用
我与教师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