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探析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
2020-03-20李芳
李 芳
(教育部 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北京100816)
国家认同教育历来是非常重要的命题。聚居在我国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1)跨界民族、跨国民族、跨境民族是较为相似的3个概念,学术界对此有争论。本文采用跨境民族的概念,强调跨境民族由于居住地域特殊性,在受到毗邻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影响的现实情况下自身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态,讨论跨境民族青少年群体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培育、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问题。,率先受到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面临着文教交流日益频繁与威胁安全因素日益复杂的现实,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对象。已有研究多从民族学的角度,对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如:现实利益的满足与否越来越成为影响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性力量,境外势力的宗教渗透也正在对边疆群众的国家认同带来挑战;(2)廖林燕.云南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新中国成立初期隐而未显的多元一体、共建、共享等价值理念,逐渐突显,使跨境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从情感到理性的转变具有了可能性与现实性;(3)沈朝华,黄吉花.析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对云南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3).国家应从跨境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维度对跨境民族国家认同进行建构(4)李树燕.国家建构与跨境民族国家认同——基于云南跨境民族的实证研究[J].理论月刊,2011,(6).。不少学者对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展开了研究,如: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紧紧“纠缠”,形成边疆地区富有特色的认同关系结构,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传播国家观”实现两种认同的整合。(5)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在强化边疆民族地区公民国民意识的同时,也需要民族成员作为国家公民认同和遵守国家的多重统一性,最终形成国家认同意识。(6)李虹.试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认同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3).同时,一些研究者基于调研,指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在校本课程、校园文化、教师理念、宣传平台等方面存在不足。(7)刘芳,李劲松.义务教育对跨境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J].学术探索,2013,(4);黄雪茹,廖霜叶.云南跨境地区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及途径研究——以瑞丽某国门小学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7,(4).关于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运用到学校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国家安全观教育(8)曹晓飞.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沈海涛,李旭,王寅申.“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体系探析[J].化工高等教育,2018,(4);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总体国家安全教育[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9,(2).、国防教育(9)康宇,黎展毅,林雨岚.“互联网+”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9,(6).、文化安全教育(10)安宇寰.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陈子杰.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维护文化安全的路径[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6).、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11)邢云文,肖扬.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8,(3);闫娜,丛培兵.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等方面,且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较为少见。可见,已有研究对跨境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并对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多围绕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展开理论阐释,专门对跨境民族青少年的关注度不够,对青少年的特殊性把握不足,对国家认同学校教育路径的讨论不够系统、深入。鲜有研究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对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由此使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缺乏准确定位,其重要性未被凸显,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在非传统安全因素逐渐凸显的情势下,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难度逐渐加大。亟须与边境地区复杂安全形势相匹配的,融合地缘政治学、边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理论,来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其系统性、发展性思维方式及其丰富内涵,为解决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及坚实的理论指导。本文将结合跨境民族青少年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构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理论框架,并分析其实践路径。
一、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时代挑战与现实难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约有30个跨境民族(12)白振声,杨建新.民族、国家与边界——“跨国民族文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4.;杨焰婵,陈发翠,鱼海波.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主要聚居在我国陆地边境地区,对中国陆疆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境民族是个特殊群体,而其中的青少年作为思想最活跃、可塑性最强的群体,在守边固疆中是把双刃剑,引导好则能发挥出积极的戍边作用,引导不力则会表现出消极的削边作用。可以说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尤为重要。
(一)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特殊性与边境地区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并存
跨境民族在国家认同上极易存在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风险,国家认同更容易受到境外因素的影响。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对自身的身份认同较内陆其他民族更为复杂且更容易出现认同冲突。(13)王瑜,郭蒙蒙,张静.西南跨境民族教育文化特性研究[J].教育评论,2017,(6).在少数民族的认同心理中,如果国家认同下降到一定程度,或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相比处于弱势的情境下,少数民族便会将其本民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此时,国家认同危机便出现了,这将导致国家权威受到挑战,使国家的稳定受到威胁。(14)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同时,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青少年这一群体有其认知的特殊性。调研发现,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青少年对于国家安全观及国家认同感的概念不够清晰。如:边境地区某高校的大学生仍有一部分人认为“生活在和平时期,战争离自己很遥远”“国家安全主要体现在领土争端、间谍活动,与自身的生活没有关系”“保卫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机关的事,与个人无关”,普遍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边境地区中小学校中有些学生说不清楚“本民族”和“中国”的关系,对毗邻国家也有和自己同一民族的人表示不理解。这反映出跨境民族青少年处于价值观不成熟、社会阅历不丰富、是非鉴别能力有待提高的学习成长阶段,尤其是低龄学生对同宗同源的民族、国籍尚未形成准确认识。同时他们好奇心强,思想认识较为片面,利用新媒体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强,权利意识较强,逆反心理较强,正义感较强,参与公共事业的积极性较高。这些认知特点与他们血气方刚、易冲动的年龄特点相结合,就容易成为被渗透、被煽动的对象,利用其民族情感而威胁国家认同。
与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特殊性相对应的是边境地区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安全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200.从全国范围内看,我国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而跨境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是社会矛盾最集中、国家安全形势最严峻的安全隐患高发地与集中地。一方面,内部环境安全隐患多样化。边境地区多属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典型区域,经济发展起步晚、产业支撑薄弱、驱动力不足。贫富差距较大,并不同程度地存在跨境经济的风险。社会治理能力欠缺,社会治理机制不健全,法治化发展不成熟,综合治理转型深化不够,深受民族习俗等影响,更新边民理念难度较大。边境地区爆发一些独特的社会问题,威胁着社会和谐及国家安全,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如在中越、中老边境地区,一些贩毒分子,利用跨境民族走亲串友、通商互市、人熟地熟的便利大肆贩毒。(16)罗秉森,莫关耀,杨斌,等.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2);付耀华,石兴安.云南边境民族社区管理面对的社会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14,(2).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安全隐患暗流涌动、剑拔弩张。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个别邻国在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采取挑衅性举动,在非法占据的中方岛礁上加强军事存在,若干历史遗留的陆地领土争端依然存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局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17)毛建国.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简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11).除局势紧张之外,境外“三股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干扰。
(二)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不到位与边境地区国家安全战略要求高不匹配
面对边境地区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进一步加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家认同是对国籍所在国的心理认同,其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原生性”的,而是接受所在国家各种环境因素无形的浸润与有形的培养而反复刺激、强化的习得过程。目前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属于“锦上添花”的自选环节,并不完全到位,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发挥仍有提升空间。
第一,缺乏单独的课程、课时及硬性的课程大纲、教学要求。从课程设置上看,国家认同教育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与思想品德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等主题活动相混淆,且没有固定的课时,多由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主任课、班会的形式来代替。第二,缺乏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从内容上看,国家认同教育零散地分布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艾滋病防治、禁毒教育等模块中,有效整合不足。边境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处于较低阶段,仍挣扎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准线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对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由于国家认同教育不属于考试科目,学校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及文化课,在学生学业压力较大时,该课程很容易被挤占,无法保证学习时间。第三,缺乏多样而有效的教学形式。从教学形式上看,以讲授法为主,且多是蜻蜓点水式的说教,缺少学生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学习过程。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记诵,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第四,缺乏配套教育资源。从资源保障上看,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教育资源成品较少,边境地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较弱,资源获取、整合的难度较大。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场地支持不足。第五,缺乏良好的学习效果。从教育实效性上看,有效的考核、评价与监督不够完善,学生对于国家安全观及国家认同感只是被动接受相关知识,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不足,难以达成心理共鸣与行为执行力。
可见,国家认同学校教育滞后于边境地区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与教育对象跨境民族青少年的心理、情感特征不完全匹配。在边境地区,针对跨境民族青少年这一特殊教育对象,保持教育的适度超前性,重视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对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的积极作用刻不容缓。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适切性
将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支撑,探讨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理念与路径,具有解释力与适应性。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国家安全法》(7章84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总体国家安全观”得以法律化、制度化。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提出“对内安全观”、强调“国民安全”、突出“非传统安全”、坚持安全与发展同步实现、构建“安全共同体”理想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国家安全观,其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发展了我党的国家安全观,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新境界。总体国家安全观将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潜在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提升到重要的地位,指出个体、民族、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性。既提出了对边境地区安全形势研判的依据,又明确了跨境民族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将教育安全推向公众视野,赋予教育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与责任。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理论要素
总体国家安全观对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指导意义在于:充分肯定教育对象的价值,摆正个人、集体、民族、国家的关系,凝练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内容,提出国家认同学校教育正确的实现路径。
第一,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利益置于优先地位,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处理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给出答案。凝练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跨境民族国家认同安全风险高的问题,使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保持平衡。国家认同是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对祖国认知与情感的总和,包含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18)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民族认同是民族个体与族群在交往、互动过程中,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产生对某个族群的认同、情感依附和归属感的心理特征。民族认同包含对自己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统一的身份认同,前者低后者高。(19)聂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一个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国族)利益的主体意识。(20)贾志斌.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1).跨境民族是在历史变迁和国家领土变更的漫长过程中,生活在传统聚居地的同一民族因国界分隔而逐渐形成跨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同一跨境民族,并产生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相互交错的现象。(21)何跃.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学术探索,2009,(6).恰恰由于跨境民族居住地域的特殊性,导致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存在客观的分离,跨境民族的民族向心力与所在国家的国民向心力比值构成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跨境民族青少年由于其身心发展特点,处于思想成熟过渡期,亟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亟待积极引导其正确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明确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统一性,在认同本民族的同时,更重视中华民族认同。因此,树立国家认同感是跨境民族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问题。
第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民本”“以人为本”,提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中应重视“人”的因素,尊重教育对象作为跨境民族的心理及情感特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现与尊重是一切教育活动事半功倍的法宝,尤其对于跨境民族青少年而言,尊重、理解将打开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一扇窗,使其主动融入,大幅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指出了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的关系,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安全层面上的高度统一。人民是群体性概念,是由个体构成的集合,正是每个人的心理、行为状态构成人民这一集体概念。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繁荣、稳定的前提与基础,人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主体,既享受安全得以保障的权利,又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与责任。国家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每个人都能享受国家安全红利,每个人也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22)评论员.共筑国家安全“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4-15(4).这就指出了跨境民族国家认同教育首先不能忽视个体的正当需要,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集体观,激发个体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第三,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认同具有内在一致性,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国家认同教育提出总体原则与方向,概括出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必须照顾到跨境民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多层次的认知发展特点,并与跨境民族青少年生活环境的安全形势特点相匹配,充分体现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多个角度将国家认同的教育内容具体化,国家安全观与国家认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矛盾统一体。从心理机制来看,国家认同感是个体维护国家安全的心理基础与情感前提,国家安全意识是个体建立在国家认同感基础上的情感表达与行为动力。美国政治学家白鲁询对国家认同做了经典定义,即处于国家决策范围内人们的态度取向。(23)Lucian W.pye.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M].Boston:Little Brown,1966:62.个体的国家认同感是享受国家安全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前提,当个体对国家有认同感时,就会有主体参与感,在公共事务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体不认同国家时,就会产生离心力,置身事外甚至与国家产生敌对心理,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从内容维度来看,国家认同感的衡量维度与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相一致。政治维度强调“民族国家的个体或群体对所属国家的政治身份的认同”;(24)曹宏伟.青海地区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文化维度强调民族国家的个体或群体对所属国家的文化认同(包括历史文化、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态度与信念、情感与评价等);(25)常宝宁.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心理维度强调民族国家的个体或群体对所属国家的心理的认可感和归属感。(26)刘东.中国学术[M].武汉:商务印书馆,2002:12;旦增卓玛.藏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D].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J].政治学研究,2009,(4).国家认同的3个维度也构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表达。政治安全是以国防、军事、外交为代表的传统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文化安全、国民心理精神状态安全是非传统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是政治安全的有效内在支撑,也是教育的发力点。国家安全观始于激发国家认同感,终于维护国家利益,系统性教育是重要的途径与方法。
综上,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理论框架以维护总体国家安全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政治、文化、心理等维度支撑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形成了多主体和谐发展的思路,即个体与集体和谐,民族与国家和谐(见图1)。
图1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理论框架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以用情、讲理、明智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因此,发挥教育在培育国家认同感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积极主动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引导跨境民族青少年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文化教育交流战略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民族团结、睦邻安邦、维护边疆稳定的必然要求。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如教育)使主流的符号和意义内化于下一代中,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了统治阶级文化特征的再生产。(27)Bourdieu P.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A].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 Santa Barbara.California:Greenwood Press,1986:241~258.通过学校教育有效地向学生系统传授具有本国特性的文化及价值观念,并通过家庭交往与社会活动的传递,帮助边民形成对本国文化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在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中,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自觉地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实践体系(见图2),以确保教育方向正确、内容健康、方式科学。
图2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路线
(一)构建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摄的教育内容体系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培养应建立在对个体、民族、国家关系的认识之上,首先解决个人与集体、个体与民族、个体与国家、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处理问题,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能够根据跨境民族青少年的情感、心理特征与认知能力,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内容,在任何学段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灵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线、以边境现实情况为特色,形成针对性强、层次清晰、不断递进的教育内容体系。
第一,国家认同教育应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灵魂。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要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内容与首要价值目标。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2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23/c1001-26255897.html,2014-12-23/2019-09-24.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了明确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正确的民族关系认识论基础上的,强调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保障。维护总体国家安全,规定了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提出了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为核心组织教育教学的要求。针对跨境民族青少年尤其要使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清晰辨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第二,国家认同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艾滋病防治、禁毒教育等多个模块,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教育过程始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都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围绕“知识-情感-意识-行为”4个层次,形成阶梯式内容。低年龄段从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阅读文学经典、讲好中国革命故事、走进中华民族文化、学习民族常识等开始,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形成稳固的心理认同;同时,通过民族歌舞、乐器及中华古典音乐、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切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引导青少年在日常行为中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维护祖国。高年龄段可加入国家与民族的相关概念,了解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政治认同。引导跨境民族青少年理解本民族与境外同宗同源民族的区别,能够理性分辨、抵制境外不良思想,能够牢固树立起“我是中国人”的思想,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大学生可增加学习内容的理论性、前沿性、开放性,如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基本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民族现象新特征从历史的、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思考,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第三,国家认同教育应以跨境民族青少年为准确定位,着力突出跨境民族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主动与其生活环境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国家边境安全教育内容,牢固树立国家的概念。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身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并具有与境外民族同宗同源的特点,面临着“同族不同国”的现实。因此,将国家认同教育镶嵌在思想品德、法律常识、马克思理论等课程中,并不能适应国家边境安全战略的需求与跨境民族国家观、民族观学习的需求。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在生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体现自己独特内容和形式的知识体系,即本土知识。(29)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9.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要体现本土知识的学习环节,紧跟边境地区安全形势的步伐,提高教育内容的贴切性、针对性、有效性,设计出一套适应边境地区复杂安全形势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如,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增加“我国与周边国家”“国家安全与边防安全”“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理解与文化交流”“国际理解与国际交往”等特色模块,从知识传递、情感培养、意识培育、行动实践等各个方面发力。其目的在于使跨境民族正确看待自己的民族与中华民族,能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在国际交往中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中华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立以实效性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第一,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重要补充。保质保量开好国家课程,利用好基础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30)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001/201404/xxgk_167343.html,2015-06-01/2019-09-19.,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两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3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408/2990.html,2015-06-01/2019-09-19.),以学期为单位,规划好课程内容、目标、进度,完成规定课时。这些课程是对国家、民族等基本概念的系统学习,并且呈现出由易到难的学习进程,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突出边境地区跨境民族的特点,将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民族体育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学习传承本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
第二,注重学科渗透与活动课程。中小学受制于课时的限制,难以安排单独的固定的国家认同课时。这就需要教师格外重视国家认同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研究学科课程与国家认同教育的结合点,尤其是在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人文社科科目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除学科课程外,学校教育要发挥活动课程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挥跨境民族青少年能歌善舞、热情积极的优势,组织丰富的活动课程,促进学生从经验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中小学校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将班主任课、班会、国旗下讲话、文体会演等其他教育形式整合起来。大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将国家认同教育与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文化创新活动等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各类与国家认同教育相关的活动。
第三,关注隐性课程,营造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浓厚氛围。隐性课程与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长期性、浸润性、感召性相符合,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学校应着力打造适应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隐性课程。如,观念性隐性课程,即营造学校文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课程内容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校风、学风等,在校园中形成民族平等、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民族团结的理念与风气。不区别对待跨境民族学生,对于境外来华留学的跨境就读学生通过丰富的校园生活使其了解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的友好情感;(32)尤伟琼,张学敏.云南边境地区周边国家跨境就读外籍学生管理问题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对于境内的跨境民族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增强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制度性隐性课程,即构建国家认同教育常态化机制,包括学校机构合作机制、师资支持制度、班级管理方式等推动国家认同教育。物质性隐性课程,即在校园建设及装饰过程中,充分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并将跨境民族的元素适度融入学校建筑、教室布置、校园环境等方面,做到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相结合。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一方面,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好课堂讲授法,使知识学习更加系统、深入,变漫灌为滴灌。另一方面,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的开放性。打破照本宣科的灌输式讲授模式,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从身边现实情境切入,增加讲授的趣味性。结合边境地区社会现实,不回避热点问题,如跨境民族的产生、变迁及发展、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互动、同宗同源跨境民族与主权国家的关系、跨境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以及跨境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等问题。教师应系统讲解,并鼓励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小组交流等形式多学习、多了解,清晰认识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起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对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渗透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警惕性。同时,运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家庭作业增加亲子互动社会实践的方式,引导家长自觉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发挥出学校的辐射作用,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四)利用并开发教育教学资源
第一,高效运用并合理整合现有的社会文化、教育资源。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充分利用好本地鲜活的民族元素,并格外注意开发本土化的特色资源。由于跨境民族多处边境地区,边境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教育情境丰富,教育切入点可从跨境民族青少年生活实际中信手拈来;教育契机多,学校实践活动可以与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民族传统歌舞表演、民族传统技艺及文化展出等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场所数量多、质量高,边境地区的通商口岸、边贸市场、界碑、革命战场、民俗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图书馆、文化场馆等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跨境民族青少年就读的边境学校不少都距离边境线较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地理优势,通过参观、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让跨境民族青少年亲临边境线,了解国家与民族的区别,切身体验国家的概念。同时,边境学校要抓住出台《国家安全法》《国防教育法》及设立国家安全日的契机,以边境地区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对边境地区的安全形势、跨境贸易存在的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边防隐性安全风险等以多种形式加以学习,提高跨境民族青少年的安全意识。
第二,利用好新媒体,积累数字教育资源素材,开发简易多媒体教育资源。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跨境民族青少年,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短片等,激发他们探求民族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和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热情。学校结合信息技术课,鼓励学生运用简单的多媒体技术制作“XX族和我的祖国”小短片,在制作过程中学习本民族的知识、了解国家的概念、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及网络素养教育,尤其针对跨境民族大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网络安全的意识、训练他们具有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形成正面舆论引导。当互联网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潜在因素时,唯有有效利用、趋利避害才是明智之选。应教育跨境民族大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时,注意甄别,对于错误观点予以摒弃;当表达自己对本民族、国家政治、中国历史、民族关系等观点时,心中应树牢“警戒线”,避免偏激、片面语言。
(五)建立综合性、过程化、形成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边境地区学校教育水平偏低,一些学校只注重考试升学成绩,对国家认同等非考试科目不够重视。建立国家认同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对教育过程有监督、对教育效果有促进。国家认同教育是由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行动等共同构成的体系,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及行动是目标。对于国家认同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评方式不可取消,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考核。针对低龄学生,以评促教、以考促学,帮助其牢记有关民族、国家的基本概念、基本看法等必要的知识点。针对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以论述题等方式,侧重对学生思维方式、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将国家认同相关知识点纳入思想品德等课程的考试中,在中考、高考中占一定的分值。同时,从参与积极性、参与融合度、行动表现等方面,对各级各类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参加国家认同教育活动的表现逐次记录,以形成纵向的比较、诊断、改进。考核评价重反馈、诊断、改进,轻甄别,重点在于发现学生对国家认同感、国家安全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等方面的不足,以适时调整教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