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气消耗管理的过程控制

2020-03-20于景峰大庆油田有限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石油石化节能 2020年2期
关键词:单井集输含水

于景峰(大庆油田有限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1 产生的背景

第X 采油厂天然气产出主要为伴生气。油田伴生气主要用于油井采出液正常集输、生产场所工艺伴热及采暖等,剩余天然气外输。根据产、耗、供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保证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开展天然气消耗管理,一方面通过减少消耗,可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减少消耗相应地增加了外供商品气量,从而增加了天然气的销售收入。

控制运行成本增加的需要。单井平均产液量下降11.6%、产油量下降39.1%,单井平均耗气量下降39.7%的情况下,吨液耗气、吨油耗气仍呈上升趋势。随着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油田生产效益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控制天然气消耗成本,提高外输商品气量,符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针。

实现节能减排要求的需要。减少天然气消耗,就可以减少CO2、SO2、NO2等酸性气体排放,其中CO2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控制的6 种温室气体之一。根据国家环境“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到2015 年SO2排放总量比2010 年下降8%,氮氧化物(NO2)排放总量比2010 年下降10%。因此,降低天然气消耗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效益[1]。

2 主要做法

第X 采油厂在生产规模、能耗井点逐年增加,运行成本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通过系统分析集输能耗特点,挖掘系统潜力,采取全过程点段控制的方法,开展天然气消耗管理工作。通过将天然气管理工作向源头拓展,减少低效、无效消耗,挖掘潜力;通过采取分级管理,发挥各单位管理上、技术上的优势,充分调动参与积极性;通过开展过程管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容,保障措施效果,全面指导油田天然气管理工作。

2.1 指标分解

依据转油站所辖油井站、所处区块、辅助加热等情况,依据时间变化,将年生产耗气分解到转油站、脱水站及矿,即将总耗气量层层分解,编制分矿总耗气指标,分站总耗气指标,分月总耗气指标。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根据各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相应考核。

2.1.1 转油站分站耗气指标的制定

制定的主要原则及依据:根据转油站所处区块、辖井、运行参数等,编制分站运行计划。单井平均掺水量最高为10 m3/d。计量间流程改造后,最高水量为10 m3/d,温升按10 ℃。有采暖炉的转油站要控制供暖温度,温升为10 ℃,水量最高为400 m3/d。集中热洗时间为5 天。加热水站平均每日加水200~300 m3;井口回压不超过1.0 MPa[2]。

2.1.2 脱水站耗气指标的制定

1)原则与依据。各矿所辖联合站脱前炉、外输炉、采暖锅炉供热所需气量合计值;分冬季、夏季两季,其中冬季为:1、2、3、11、12 月,夏季为:4—10 月。

2)计算方式。外输油量按1 月份值计算,脱水温升20 ℃,脱前含水30%,外输温升夏季10 ℃,冬季15 ℃(杏V-1 无外输加热);采暖锅炉2.8 MW,平均负荷50%;杏V-2 污油站增加耗气4 000 m3/d(卸油点、污泥处理站)、太一联、高一联加水站增加耗气1 000 m3/d;杏十三-1 增加三元站采暖负荷,耗气量增加700 m3/d 左右。

2.2 管理挖掘

充分发挥“节流”作用,降低系统无效、低效天然气消耗。根据油气集输系统“保证油井产出液安全正常集输处理”的中心任务,将天然气管理工作向源头拓展,通过加强“非生产”油井的管理,降低无效、低效掺水循环;通过“高回压专项管理”,降低节气负面影响;通过调整转油站掺水、热洗运行模式,减少无效、低效热负荷。

2.2.1 对非生产井加强管理力度

主要是对待作业井、掺水集油管线完好的常年关井以及“间抽”的油井加强管理。为了保证待作业井、掺水集油管线完好的常年关油井随时恢复生产或保管线,多采用停井不停掺水的办法,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恢复生产,防盗,防漏。但这种做法也使掺水量增加,能耗增加。这部分油井应建立专用档案,规范日常管理,控制生产运行参数,采取必要的降掺水措施,其中冬季以控掺水为主,掺水量每天不高于5 m3;夏季及春秋季通过采取“间歇停”、“季节停”等措施,减少非生产井掺水用量。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停掺水:一是在井口停;二是掺水阀门不关、将计量间回油管道阀门关死。采用方法二可使掺水、集油管道充满液体、保持一定压力,具有防盗、及时发现泄漏等作用。

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台帐,把掺水运行“特殊井”纳入日常管理;二是制定措施计划,按照“冬季控掺水,夏季停掺水”的原则,制定“停掺“计划,并按计划执行;三是定期检查,将“非生产井”的掺水运行管理正式纳入低温集输工作,并进行适当考核。实施后,掺水量日减少2 000 m3,耗气量降低5 000 m3,耗电量减少1 600 kWh[3]。

2.2.2 探索“一站两制”转油站运行新模式

杏南二十一、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高一、四等转油站,由于产能建设,新老区块油井集输条件差异大,采用相同的运行模式,无法继续实施常温或低温集油。

一是杏南开发区5 座站,站内具备掺水、热洗分开工艺,可以使站内掺水系统实现高、低温分开运行,降低了高温负荷。可采取“一站两制”的运行方式,研究确定掺水、热洗分开运行的可行性,即原有老区块掺低温或常温水,新建产能区块掺高温水。由于分开运行一般会增加掺水泵或热洗泵运行台数,增加耗电量,站内调整复杂,增加了管理难度,但若从降低总能耗的角度出发,是进一步挖潜的对象。因此需综合评价“一站两制”的合理性。

二是高台子地区2 座站。高一、高四号新老区块存在产液含水率差别大,集输半径差别大、掺水压力及水量需求差别大等问题,由于掺水泵进出口只有一条汇管,站内无法实现分泵、分炉运行,掺水系统调节难度大。

解决办法是对站内掺水工艺进行改造,增加掺水泵进口汇管、出口汇管各1 条,使掺水系统的加热炉、掺水泵灵活调整,实现新区、老区分开运行,保证掺水系统高效低耗运行[4]。

2.2.3 调整油井热洗方式

由于转油站采取掺低温水、高温热洗水分开运行方式(即启运行高温炉1 台,并根据正常生产井需要启运1~2 台低温炉),增加运行操作难度,尤其是转油站频繁调整计量间掺水或热洗阀门、启停热洗泵,使掺水、热洗分开运行没有完全得到实施。各转油站基本上是根据油井计划安排,采用分时段热洗的方式,平均日热洗井数2 口左右,全站10~15 天高温(75~80 ℃)运行进行热洗,其它时间相对低温运行。通过整合、优化,变分散热洗为集中热洗,转油站平均高温热洗时间不超过5天。各转油站制定了集中热洗计划表,并严格执行。通过集中热洗的方式,减少转油站高温天数5~10 天,年节气约2.4×106m3。

2.3 创新管理

通过对集输系统各能耗节点进行分析,转油站系统耗气占集输耗气的88.14%,集输能耗以耗气为主,占总能耗的94.2%,转油站耗气主要用途为掺水加热、辅助设施采暖等,因此如何降低转油站系统掺水量、掺水温度、采暖用量,是降低转油站加热负荷、耗气量的关键。

2.3.1 典型井停掺试验

深化技术界限,保证停掺水规模。为了进一步确定不加热集油技术界限,采取前期试验摸索,再总结规律经验、最后规模化应用的办法,使界限得到深化,实施规模不断扩大。

选取的10 口试验井于3 月10 日开始全面停掺水,进行单管出油不加热集油。经过2 个多月的试验,除X11-4-SB376 频繁出现井口回压升高外,其它井均运行正常。

实施前后运行参数变化统计见表1,在平均单井产液量、产油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单井平均回压由实施前的0.35 MPa 升高至0.50 MPa,升高0.15 MPa;单井平均回油温度由实施前的36.4 ℃降至32.1 ℃,降低4.3 ℃。

平均回压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最高达0.66 MPa。试验初期回压升高较快,至4 月25 日后,基本保持在0.50 MPa 左右。单井回油温度波动不大,从试验前的37.1 ℃降至最低30.8 ℃,随后趋于稳定,保持在31~33 ℃。

典型井停掺试验初步认识:单井的敷土、保温情况及周边环境对单管出油不加热集油的实施效果影响较大;产液量在40~50 t/d 的油井,在夏季可以进行不加热集油,保温条件好的话,可以继续研究全年不加热集油适应性;实施稳定后单井平均回油温度波动不大;对于敷土、保温情况好的低产液油井(20~40 t/d),在夏季可以扩大试验规模,以摸索低产液油井在夏季进行不加热集油的适应性。

通过不断摸索,拓展不加热集油界限,季节停掺水界限由2005 年的产液量大于40 t/d、含水率大于80%,降低到2014 年的产液量大于15 t/d、含水大于75%[5],2005—2014 年不加热集油关键参数统计见表2。

2.3.2 分阶段实施季节停掺水

基本原则:按照集油工艺差别,分类实施;根据时间不同,分批实施;根据季节变化,分形式实施。

1)双管掺水流程井。根据外围油田低温集油认识:当含水率上升时,含水油凝固点产生漂移,可以低于原油凝固点10 ℃集油。结合我厂含水油转相点(65%),确定季节停掺界限:当含水率大于75%,井口回压不大于1.0 MPa 的油井,原则上全部实施季节停掺水。

2)单管环状掺水流程井。停掺界限:端点井产液量大于15 t/d、含水率大于75%,全环产液量大于20 t/d、含水率大于75%的油井,停掺后井口回压不高于1.3 MPa;不能全环停掺水的油井,控制全环掺水量,要求包括掺水量后含水率、集输量满足单管环状掺水井季节停掺条件。

表1 实施前后运行参数变化统计

表2 2005—2014 年不加热集油关键参数统计

为了保证油井的安全生产,季节性停掺水井采取分区块、分阶段逐步深入的办法,共分三个批次:

第一批产液量31~60 t/d、含水75%以上的双管流程井,端点井大于30 t/d、含水大于80%的单管环状油井实施季节性停掺水(共554 口),其余油井掺水运行。

第二批产液量20~30 t/d、含水75%以上的双管流程井,端点井大于20~30 t/d、含水大于80%的单管环状,油井实施季节性停掺水(共510 口),其余油井掺水运行。

第三批剩余双管流程井,端点井产液量15~20 t/d,含水75%以上环状流程井,水驱玻璃内衬管道油井,非金属管道油井(共648 口)。

2.3.3 全年停掺水油井的实施

采用双管掺水工艺油井:含水大于80%、产液量大于80 t/d 的油井双管出油;含水大于80%,产液量60~80 t/d 的油井停掺水、单管出油。2014 年计划实施全年停掺水运行的油井193 口,原则上必须停掺水运行。

通过以上措施,2014 年实施停掺水的油井数将达到1 905 口,与2013 年对比,增加542 口,全年节气约210×104m3。

2.3.4 “拐点法”控掺水,挖掘单井潜力

当季节停、全年停达到一定深度,界限无法进一步深化,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采取何种办法继续降低掺水量成为降低集输能耗的关键。掺水量的大小与回站温度、井口回压有关。在一定的掺水温度下,通过减少掺水量的办法使掺水油井的回油温度降低,井口回压逐渐升高,当回压升高并稳定在设计回压附近时(一般为0.8~1.0 MPa),将此时的掺水量定为“拐点掺水量”,此时的回油温度作为该井的“拐点回油温度”,将该掺水温度下对应的掺水量、回油温度统计列表,作为该井或集油环当前掺水温度下该井掺水量控制的依据。

根据2011 年初步试验效果,通过现状调查,编制实施方案;分批次实施根据掺水温度变化情况,摸索确定不同掺水温度下的拐点掺水量;总结分析。包括阶段小结、全年总结,分析评价实施效果,奖优罚劣等方法

2012—2014 年扩大了“拐点法”实施规模,高峰时超过1 001 口油井实施,掺水总量由推广前10 528 m3降至7 451 m3,实现单井掺水量、日耗气量及日耗电量3 个降低,节能9.3%。主要做好三项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保证无法实施停掺水的油井全面实施,年节气约200×104m3[6]。

3 实施效果

3.1 单井耗气量下降

通过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年减少耗气量均在1 000×104m3以上。在油井数、计量间数增加的情况下,2005—2013 年,总井数增加了2 053 口,总耗气量下降1 329×104m3。其中,2005—2009年总耗气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单井平均耗气量(耗气量/总井数)由2.09×104m3连续下降到2012 年1.00×104m3,下降52.3%;2013 年,由于高浓聚驱规模不断扩大,单井耗气量上升到1.12×104m3,但与2012 年同井号对比,平均单井耗气量下降到0.95×104m3。

2014 年全年耗气为7 740×104m3,与2012 年同井号对比降低605×104m3。

2012—2014 年平均商品气量9 048×104m3,与2005 年对比,在原油产量下降21.4%,油井增加58.2%的情况下,商品气量增加5.6%。

3.2 运行费用得到控制

2012—2014年累计节约天然气5 014×104m3,节约生产运行费用3 179 万元;

同井号对比,2012 年~2014 年累计节约天然气1 820×104m3,节约生产运行费用1 154 万元。

3.3 节能减排效益突出

2012 年~2014 年累计减少天然气消耗5 014×104m3,折合66 686.2 t 标煤,相当于减少164 248.1 t CO2排放量,环境效益明显。

4 结论

1)对待作业井、掺水集油管线完好的,常年关井以及“间抽”的油井加强管理。对于产液量大于15 t/d、含水大于75%的典型井,全面停掺水,进行单管出油不加热集油。

2)针对新老区块油井集输条件差异大的问题,在中转站使掺水系统的加热炉、掺水泵灵活调整,实现新区、老区分开运行,保证掺水系统高效低耗运行。

3)实施高产井全年停 掺水,“拐点法”控掺水,挖掘单井潜力根据季节变化,按照集油工艺差别,根据时间不同,分类分批实施,分阶段季节停掺水1 712 井次。

猜你喜欢

单井集输含水
简述油气集输系统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油气集输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基于FLUENT天然气集输管道直角弯管磨损分析
基于含水上升模式的海上油田水平井稳产调控策略
采油“一井一策”全员效益目标的构建与实施
单井成本核算分析
抽油机井合理沉没度影响因素研究与调整措施
油田集输系统检测控制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
十几年后的真相
特高含水期油藏层系优化技术经济界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