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留守”变“失守”

2020-03-19关文明

教育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留守心理儿童

关文明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难题、新考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发现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时代在向前,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步入城市,加入“打工族”的行列,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留守儿童”。有媒体称他们是“有父母的孤儿”。这些孩子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大多数被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小小年纪的他们既缺乏父母情感关怀,又在成长中面临着人身安全、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方面问题。作为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正视他们的存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难题。

正视留守儿童问题

安全隐患多。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一般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来照顾。但是他们多精力有限、年老体弱,或者生活困難。而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他们大多性格比较孤僻,很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缺失亲情多。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对亲情的渴望相当强烈,对那些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小孩特别羡慕,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没有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错误,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好坏无关紧要,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下降明显。

道德薄弱多。学习成绩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关注较少。有的父母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空白。

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往往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出入于网吧、游戏厅,养成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

心理问题多。留守儿童常有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会产生空虚、寂寞心理,特别是逢年过节,别人家都热热闹闹的,自己家却冷冷清清的,心理就会很压抑 。

厌学情绪多。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尽相同。有些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动力,自觉上进,寻求发展;更多的孩子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滑坡,厌学情绪滋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孩子。孩子的表达能力大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的,可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无人可说。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了。

关爱留守儿童的策略

教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留守儿童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预防和避免不法侵害。上街要结伴而行,相互照料。接听不认识人的电话,说到父母的事情,及时和父母核对;放学时有不熟悉的人或经常不联系的亲戚来接时,不要和他走。在偏僻的地方遇到坏人,先要记住他们的体貌特征,不要以身体或生命的代价去和他们产生正面冲突,找机会报告老师或警察,要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化为智慧,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保护自己。

教会感恩父母,体谅父母辛苦。平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教育留守儿童,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子女的生活,让子女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在外面不容易,省吃俭用,攒钱给子女。子女更要体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亲朋好友。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观念和方法落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学习、卫生、日常行为习惯给予关注、教育、引导。这就要求留守儿童自己要乐观向上,学会生活,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干些家务活。

教授沟通方式,亲情不能忘记。如果父母不得不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平时,教师当好“桥梁”,既和留守儿童交流,又要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告诉父母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设置心理课程,适应身心发展。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如开设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教心理调整,促进快乐成长。留守儿童要经常作心理调整,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行交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他人,从中获得快乐。还可以尝试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情感。

宣教配合家教,注重培训方式。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学校、社区以及妇联等部门,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使他们科学理解家庭教育知识,落实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能。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难题、新考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发现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关爱他们,只有三者合力,用情去感动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少一点伤害,才能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幸福的童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三堂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留守心理儿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农民工法律问题的研究
情暖“留守” 追梦同行
在城市“留守”的孩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心理小测试
“六·一”——我们过年啦!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