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神灵的源头
2020-03-19徐枫
徐枫
《远方图物——早期中国神灵考古探索》 王青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0月
中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底表示的是什么?中国的龙是怎么来的?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外星人留下来的吗?
翻看中国上古历史的文物,总有很多很多的疑问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要解开我们心中的这些谜团,靠臆测是不行的,还是要回到中国文化的源头。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文物,还有夏商周时期的镶嵌铜牌饰等铜器,刻画在这些器物上的兽面和饕餮神灵,是中国原始时期神灵图案的重要物证,是探索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及其演变过程的重要基石。
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王青长期从事先秦考古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王青研究发现,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历史非常悠久,五六千年前的史前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已普遍流行,可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神灵崇拜是很发达的。这些玉器从中国东部发源,逐渐传入中原地区,最终演变成为三代青铜器上装饰的饕餮纹。梳理清晰这个脉络让我们可以看到困扰我们的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底意味着什么。
王青认为从兽面纹到饕餮纹,真切反映了早期中国的原始思維特点,也说明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些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中国的神灵是以艺术想象出来的兽面和饕餮为中心,将老虎、鳄鱼、蟒蛇、鸟、牛、鹿等各种动物的典型特征综合起来,赋予了它们超乎自然的神力。比如在良渚和龙山时期,兽面神灵主要是综合了鹰鸟的羽毛及鳄鱼的獠牙和足爪,到夏商时期又加入老虎的獠牙和大眼睛、蟒蛇的身躯,以及牛和鹿的弯角等,从而艺术性地创造出有名的“饕餮”大神。饕餮神灵应该就是夏商时期人们信奉的“最高神”,甲骨文中把这个大神叫作“夔”。古人相信,通过祭祀这些能沟通天地的神灵,就能实现消灾祈福的“世俗”愿望。可以这样说,以交感思维和各种法器来沟通天地人神是早期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
我们看“夔”这个字就与饕餮纹相近,传说它是一种龙形异兽,《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
这么看来,龙的产生与“夔”也应有密切的关系。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是比照人的形象而来的,他们的神是人的化身,而早期中国的神灵是神化了的动物,这说明中外历史道路的不同和精神信仰的本质不同。
这是远古时期泛神论的一种体现。王青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古时期盛行交感巫术,信奉“万物有灵”,相信人可以与自然界的物体和现象相互交感相互作用,以此来获得操控大自然的神秘法力。所以就产生了独特的以象形与转喻、对称与拆半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来制作通神法器。具体就是在各种玉器和青铜器的表面装饰繁缛神秘的神灵形象,来赋予各种器物通神的法力,这些器物就成了沟通人间与神界的法器。
书讯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是日本世界级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现存个人日记的集大成之作, 全书四十余万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导演多达32 册、时间跨度从1933 年至1963 年接近完整的日记。
在淡淡的日常记录中,他的生涯与作品重合,成为一幕独特的人生剧。从三十岁到六十岁生命的尽头,小津安二郎的日记记录了他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侧影,在大历史的变迁下,一位真挚而有个性的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深,最终成就作为世界级电影艺术家的小津安二郎,这部《全日记》向所有读者揭示了其中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