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型跷跷板训练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影响

2020-03-19张艳玲阴悦李若晗张迪马金红

河北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跷跷板大脑症状

张艳玲 阴悦 李若晗 张迪 马金红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异常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与生长发育不协调的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涣散、冲动任性及活动过多等症状,同时还伴有学习障碍、品性障碍、情绪障碍等多种认知缺陷[1-3]。最新的Meta 分析显示其全球发病率约为3.4%,而且男孩多于女孩,患病比例大致在(2~9)∶1[4]。ADHD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正常身心发育,甚至该影响将持续到患者成年,导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将为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ADHD患者必须要得到及时的治疗。然而目前ADHD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脑部病变、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围生期情况、家庭情况、营养状况和饮食因素等因素密切相关[5-7]。因此,现有情况下的研究中治疗ADHD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大脑功能,使其无论是在用药还是不用药的情况下,ADHD 症状完全或者基本消失,不再达到ADHD的诊断标准,这样的治疗目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9]。研究表明,ADHD患者存在广泛的小脑异常,影响着患者的运动表现,通过针对小脑的运动训练能提高脑部管理阅读、书写、注意力、动作协调等特定区域的效率,可显著减少ADHD患者的临床症状[10,11]。V型跷跷板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分支,可通过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来刺激患者的大脑神经,引导患者对运动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实现大脑与身体各机能的协调,从而达到ADHD的干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将采用对照分组实验的方式,将药物治疗与V型跷跷板训练相结合,探究其对ADHD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该结果可为缓解ADHD临床症状及改善患者脑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儿科门诊确诊的多动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组,将单号设为观察组,双号设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6~10岁,平均年龄(8.1±2.6)岁;病程1~5年;大脑工作能力指数(AYP)107±0.6;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6~11岁,平均年龄(8.3±2.4)岁;病程1~6年;AYP 108±0.2。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AY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的ADHD相关标准诊断标准;②PPTV智力测试IQ ≥80;③家属及患者依从性良好,能积极配合训练;④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PPTV智力测试IQ < 80;②排除因精神病、大脑发育迟滞、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癫痫、听视觉异常及药物副作用等所导致的ADHD患者;③排除近三个月内接受过影响注意力、多动/冲动症状的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的ADHD患者。

1.2.3 剔除标准:①干预过程中家属或患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训练者;②干预治疗过程中未按时随访复查者。

1.2.4 纳入的患者中观察组1例患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训练视为退出,同时对照组1例患者治疗中由于未按时复查视为失访,实际纳入人数为98例。

1.3 方法

1.3.1 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智力糖浆药物治疗,10 ml/次,3次/d,连续治疗3个月;并由健康教育护士向患者家属进行ADHD相关知识和护理要点等内容的讲解,告知随访复诊的重要性。观察组在予以常规的健康宣教、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V型跷跷板家庭训练:①成立V型跷跷板家庭医护训练指导小组。以自愿的方式成立专业的医护训练指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我院资深医护组成并由从业3年以上的高水平医护人员担任训练指导小组组长。该小组主要负责在训练前期对家长进行V型跷跷板家庭训练方法培训,同时制定与实施具体的干预计划并对每天的干预治疗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同时针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干预计划调整。为提高该训练指导小组的实际训练展开能力,需定期对该小组进行专业培训。②V型跷跷板家庭训练的前期准备。为防止患者在家庭训练期间出现意外伤害,需对家庭V型跷跷板的训练场地进行防摔保护设置。在初次患者训练时,医护训练指导小组需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确保建立起亲和但又不失权威的医护人员形象。③实施V型跷跷板家庭训练干预训练。其具体方法如下:①第1个月(显效期):患者掌握训练技巧,在V型跷跷板上左右摇摆,能够保持身体平衡,不掉下跷跷板即可。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每天训练时间15~20 min,2次/d,以鼓励为基础,调动患者的训练积极性,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完成训练时间和次数;②第2个月(提高期):熟练掌握技巧后,增加V型跷跷板上左右摇摆频率,延长训练时间20~30 min,2次/d;③第3个月(稳定期):每日训练30~40 min,2次/d,刺激其前庭觉功能,改善大脑功能。训练计划时间总长为3个月,每月为一阶段,3个月后需进行复查。整个训练期间须有家属陪同,以督促患者训练并保证训练安全。

1.3.2 评价方法:①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互相协调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患者的感觉统合能力可以判断患者的治疗情况[12]。现阶段常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感觉统合能力,量表包含平衡觉、大肌肉、本体感、触觉防御和学习能力5个方面。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感觉统合能力越差。②在干预治疗前后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来测定ADHD患者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问题、多动/冲动、焦虑、多动指数的评分情况。每项0~3分,分数越高说明行为能力越差[13]。③脑工作能力是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的反映,可以直观评价患者的脑力劳动、情绪、学习条件、心理状态等状况,因此将大脑工作能力指数用以评价患者干预治疗的效果[14]。依据EFX-1(F)型儿童发展评价系统记录治疗前后儿童大脑工作能力指数(AYP)。根据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AYP干预后分值较原始分值增长>40%,即为显效;AYP干预后分值较原始分值增长20%~40%,即为有效;AYP干预后分值较原始分值增长<20%,即为无效[1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该组总病例数×100%。

2 结果

2.1 V型跷跷板训练对患者感觉综合能力的影响 干预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感觉统合各项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感觉统合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组患者感觉统合能力评分比较 n=49,分,

2.2 V型跷跷板训练对患者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各因子评分的影响 在干预治疗之前,2组患者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治疗3个月之后,观察组ADHD患者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各因子评分变化 n=49,分,

2.3 V型跷跷板训练对ADHD患者AYP的影响 通过3个月的V型跷跷板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AYP评分比较 n=49,例

3 讨论

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问题,以学龄期儿童最为常见,有些症状可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在学龄期给予合理的治疗、护理等及时的干预,可以减少该病对患者学业、事业,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ADHD的病因与多因素有关,脑功能发育不全是ADHD发病的重要因素[16]。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临床上应用的干预方式种类主要还是集中于药物干预、心理干预以及综合干预三种[17]。从近几年国内的干预研究来看,有效且经常使用的心干预手段多以心理干预为主,包括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感觉统合训练、游戏疗法、艺术治疗、专注力训练、执行功能训练、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18,19]。但目前仍然尚未发现治愈ADHD的有效手段。

最新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前额叶皮质(PFC)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同时影响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共享脑区。PFC位于大脑额叶的前部,在运动及前运动皮质正前方,分为背侧与腹侧2个亚区。PFC中的背侧PFC与其他注意力相关脑区间具有高度交互性[20],背侧PFC与上述脑区的交互异常很可能与ADHD中注意力缺陷有关;上述环路异常可能与ADHD患者出现的情绪调控困难有关[21-25]。近年来,PFC对运动,特别是对运动学习的调控日益受到关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执行运动任务时,ADHD患者的右背外侧PFC脑区较对照组活动度更大,这与临床上观察到ADHD患者存在运动控制困难现象[26]一致。持续练习后,上述脑区在重复测试中活动度明显降低,进一步提示PFC功能失调与ADHD的运动异常相关。

V型跷跷板的训练,通过运动使患者感受上下起落,以及在板上的左右摇摆来刺激患者的前庭功能。通过持续且规律的对前庭触觉刺激,可以打通额神经系统通道,改善多动儿童的脑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运动的异常,缓解ADHD儿童的注意力缺陷,改善多动症状,达到了缓解ADHD的注意力及运动缺陷目的。在V型跷跷板家庭训练过程中,患者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为患者带来了积极的生活体验,缓解了焦虑的情绪,同时,由于家长的陪同增加家人间的亲密关系,促进家庭之间更加融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V型跷跷板的干预治疗,ADHD患者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表1的2组患者感觉统合能力评分可看出,经V型跷跷板训练之后,观察组患者平衡觉和大肌肉有了显著增长,同时通过对大脑前额的刺激,从侧面提高了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本体感等方面评分,证明了V型跷跷板训练的有效性。同时从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研究结果也能看到,V型跷跷板运动训练治疗后较治疗之前评分均有显著下降,说明患者行为问题有所改善,患者品行、学习、身心、多动/冲动、焦虑等问题治疗后均有所好转。最后通过AYP指数评测,观察组的AYP指数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由此表明,通过V型跷跷板的训练可以明显改善ADHD患者的注意力缺陷,缓解ADHD的症状,达到了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跷跷板大脑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蜡烛跷跷板
轻重比较
智力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