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强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情况、血清CA125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0-03-19饶石磊
饶石磊 杨 峥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发病率与死亡率比较高,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据统计,NSCLC约占肺癌比例的80%,其中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的仅为20%~30%,局部晚期患者约为30%~40%,剩余的40%患者则已出现病灶转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2]。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达到晚期,中位生存期仅为1个月左右,已不能进行手术切除,只能采用放射治疗和化疗的综合疗法来进行治疗。但放疗后的毒副作用影响治疗效果。调强放疗是新发展的三维适形放疗方式,在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能够对照射靶区的辐射强度剂量进行调节,提升肿瘤病灶照射量,减少放射性损伤,降低对健康组织的影响[3-5]。为探究调强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情况、血清CA125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特选取我院74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7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病情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所有患者明确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重要脏器疾病者及伴随心、肝、肾功能疾病者;严重感染患者;有精神疾病或者认知障碍患者;入组前接受过其他化疗药物及生物制剂治疗患者;难以配合化疗治疗的患者。将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7.3±5.7)岁。对照组中有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7.6±5.8)岁。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体位固定后,进行CT定位扫描,间距4 mm,层厚4 mm。对原发病灶的大体肿瘤靶区进行勾画,根据病理类型,临床靶区勾画。制定计划靶区,依据透视测量呼吸运动的幅度,对心脏、脊髓、食管、肺组织等危及器官进行勾画。对照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在病变范围集中高剂量靶区,治疗中心,依据原发病灶的大体肿瘤靶区几何中心。采取共面等中心照射。高剂量区和靶区适形,合理调整入射方向、照射野权重、楔形板角度。观察组采用调强放疗(IMRT),逆行动态优化设计,同时兼顾多因素,心脏受照容积,脊髓受照量,正常肺组织受照容积等。每周5次,每天1次,每次2 Gy,总照射量66 Gy。两组患者的化疗方案相同,共化疗4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分为进展(PD)、稳定(SD)、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疾病控制率(DCR)=稳定+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治疗有效率(RR)=(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总例数×100%。症状体征4周以上完全缓解,为完全缓解。维持4周以上,病灶两内径的乘积缩小50%,为部分缓解。维持4周以上,没有新病灶出现,病灶两内径乘积缩小25%~50%,为稳定。病灶两内径乘积超过25%以上,肿瘤标志物浓度有所增加,或者出现新病灶,为进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情况,血清CA125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靶区剂量分布情况。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75.68%,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1.89%、72.97%,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1年生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5.68%,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7.56%,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1年生存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放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靶区剂量分布情况
观察组的CI明显低于对照组,HI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PTV剂量分布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两组靶区剂量分布情况
3 讨论
肺癌是支气管黏膜上皮的1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癌药物的研发,开始了对肺癌的综合治疗[6-10]。大部分肺癌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五年生存率比较低,相关危险因素有遗传因素、电离辐射、环境污染、吸烟等。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主要采用常规放疗,虽然对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临床上主张放疗和化疗综合使用,有效控制肿瘤的进展。非小细胞肺癌的常用放疗方法有三维适形放疗、调强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都是通过优化设计放射治疗计划,精确定位放疗靶区,从而提升肿瘤局部控制率。并且尽可能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本次研究显示,采用调强放疗的观察组,以及采用三维适形放疗的对照组患者,近期疾病控制率、总有效率,1年生存率相近,没有明显差异。
血清CA125是1种肿瘤糖类抗原,在细胞内存储,正常人体内的血清CA125水平很低,当出现肿瘤浸润,或者组织恶变,破坏组织结构,CA125释放入血[11]。血清CA125对诊断肺癌有重要的作用,CA125是肺癌肿瘤的标志,但敏感度相对较低,诊断价值有局限性。血清CA125可以提示预后,对判断预后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调强放疗的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比三维适形放疗的患者低,显示了调强放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CA125。调强放疗在扫描定位、制定计划的基础上,完成放疗方案,靶向性高,精度更高,可以有效规避健康组织,对病灶组织进行针对性照射,从而减少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中,调强放疗患者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均比三维适形放疗的患者低。
如何在保证放疗杀伤效应的同时,减少放化疗对机体功能的损伤,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放疗是为了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杀伤效果和放疗的剂量密切相关,提高剂量可以提高杀伤效率,但同时容易增加毒副作用,增加不良反应[12-15]。调强放疗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放疗方式,精确度高,可以最大程度将照射剂量集中在病灶区域,减少对临近组织的损伤。三维适形放疗使用非共面等中心照射,或者多野共面照射的方式,使肿瘤靶区形状,与高剂量照射区相近,但由于重建三维图像,形状不规则,很难与计划靶区高度一致。本次研究中的调强放疗的CI明显比三维适形放疗低,HI明显比三维适形放疗高,显示了调强放疗具有更好的适形性,同时三维适形放疗有较好的均匀性。对于靶区体积较大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的效果更加明显。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采用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相近,调强放疗的毒副作用和CA125水平更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