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问题链”教学模式探析
2020-03-18罗惠中
罗惠中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是21世纪国际教育的主导方向,“问题链”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化。为此,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问题类型的研究,进而对课堂所创设的问题进行整合,构建了“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链”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链;工业地域;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要尝试更多地运用问题式教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等。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它是以设计问题为基础,而创设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教学问题的精心创设上[1]。教师可以通过构建“问题链”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链”构建 笔者通过对教学问题的类型研究,基于教材知识结构和问题设置方式,将教学问题进行了分类,具体分为主干式问题、递进式(比较式或探究式)问题、实践式问题、随机式问题、拓展式(总结式)问题。为使创设的问题实现效益最大化,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化,可以构建“问题链”教学模式[2]。为此,笔者首先构建了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链”,将分类的问题进一步转换成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交叉式“问题链”。
“问题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该课时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以核心内容设计主干式问题,主干式问题的突破即是对重难点内容的突破。为实现主干式问题的突破,教师还需设置辅助性问题,比如一系列的递进式、比较式或探究式等上游问题,以辐射整节课的教学。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对主干式问题深化理解和内化核心素养,还需要设置下游问题,主要包括拓展式问题、总结式问题和实践式问题。实践式问题有时也可以用于上游问题,以实践结果来帮助学生解决主干式问题。很多时候主干式问题并不能将教材内容全部囊括进去,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会产生一些随机问题,因此在上游和下游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或学生个体的需求设置散点式的随机问题。“问题链”教学模式将教学问题有机整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容易实现课前预设的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3]。
二、“问题链”的构建实例
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引领下进行“问题链”构建。
地理核心素养由多个方面组成,其中包括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一课时)的重难点是工业集聚的原因和影响,指向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为综合思维。因此,笔者结合乡土案例,设计主干式问题: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是如何形成的?糖业“二次创业”对广西发展有何影响?这两个问题辐射整个课堂教学,其他递进式、探究式、比较式等系列问题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析探究工业集聚的原因和影响,培育学生辩证、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工业集聚的现象,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设计实践式问题(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广西为何要大力发展糖业。与糖业相关的企业有哪些?如何才能改变新糖业目前落后的状况?)。其次,为深化学生对工业集聚的理解,教师设计了总结式问题(糖业“二次创业”给崇左市带来什么影响?),同时设计了拓展式问题(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的成功建设,给其他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带来什么启发?),既提升了学生综合思维的素养,又有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广西中泰崇左产业园的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影响等,当然这都是为满足学生个体需求而预设的课堂随机问题。笔者构建的“问题链”实例具体如图2所示。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链”教学模式设计 下文笔者仍以“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例,论述“问题链”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教材教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案例分析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因此,本节课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案例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处理,教师设计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工业联系的类型,因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结合乡土实例探讨构建糖业产业链,进而说出工业联系及其类型;二是运用材料说明工业集聚的地理意义;三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崇左市蔗糖产业的成因和规模差异,分析工业地域的类型及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环节一:实践调查+新课导入
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了解广西糖业目前发展状况,总结学生在实践调查中产生的问题,以待在新课学习中解决。在新学习中,教师展示广西糖业视频作为导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的问题如下。
设问1: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是如何形成的?糖业“二次创业”对广西制糖工业发展有何影响?
2.环节二:“甜蜜事业”的布局规划
教师展示2017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空间分布图、广西中泰崇左产业园宣传视频,以及崇左市在中國东盟合作区的区位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设问2,培养学生从视频和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设问2:结合视频和地图,分析广西中泰崇左产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政策、交通、原料、市场、劳动力、产业基础)。
3.环节三:“甜蜜事业”的展开推动
(1)教师展示崇左蔗糖产业区已入驻的企业名称,生产原料和产品等相关表格,通过设问3,让学生自主构建产业链,激发探索兴趣,并在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分析企业间存在的生产联系。
设问3:讨论构建各工厂原料和产出物之间的产业链,分析其存在的联系。
(2)教师展示蔗糖产业招商引资的主导思想(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简介资料,并通过设问4,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还可以再深入探究产业区的其他龙头企业。
设问4:结合产业链,已入驻的企业中哪个最有可能是龙头企业?该龙头企业对蔗糖产业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3)教师展示产业区建立前后广西蔗糖企业的收益情况对比资料,提出设问5,引导学生对集聚优势进行思考与分析。
设问5: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有何优势?
(4)展示广西中泰崇左产业园的六大产业区总体规划图和基礎设施规划图,通过设问6,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比归类的分析能力。
设问6:广西中泰崇左产业园的六大产业区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聚集的效益是什么?
4.环节四:滋润百业的“甜蜜事业”
首先,教师通过设问7对比分析崇左蔗糖产业区建立前后工业地域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归类的习惯。
设问7:和过去相比,现在崇左市蔗糖相关企业的集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结合课文,对比糖业工业地域不同时期在成因、规模、特点上的差异。
其次,教师通过设问8,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设问8:崇左蔗糖产业区建立后糖业规模有所扩大,请结合糖业产业链说明糖业“二次创业”给崇左市带来的影响。
最后,教师展示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资料,提出设问9,结合区域发展,通过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培养主人翁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形式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渗透人地协调观。
设问9:崇左糖业产业区的成功建设,给其他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带来什么启发?
四、结语
“问题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精心组织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通过以“问题链”为载体,对“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个教学设计可以看到“问题链”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目标的实现,使得地理核心素养能有效地从理论走向实践。为了进一步发挥“问题链”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需科学地立足于教材和学情,处理好“问题链”和新课程标准的关系,把握教学大纲,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差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逻辑严谨的“问题链”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启发性和导向性作用,步步内化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明.以核心问题为利器,提升教学实效[J].小学教学参考,2019(17):55-56.
[2]沈海燕.借助“探究问题链”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河流与沙丘》为例[J].地理教学,2017(16):39-42.
[3]张宇.地理课堂“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