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2020-03-18焦世珺

家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育策略家庭教育

焦世珺

摘要:当前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人很堪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逐年呈上升趋势,国家教育部针对此情况提出学校要花大力气狠抓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加强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这一时期是学生青春叛逆期,学生的心理正处在发展阶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说一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家庭的构成、父母的生活习惯和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

在和谐民主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很自信、活泼、独立。不完整和不和谐的家庭让孩子受到难以估量的伤害,让孩子得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孩子得不到父母双方的照顾和抚慰,孩子就容易形成多疑、敏感、孤僻、冷漠的性格甚至有些孩子成年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二)亲子沟通

尊重、信任、民主、平等都是亲子沟通应有的基本态度,通过沟通父母能及时发现孩子心理变化并及时进行疏导解决问题,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将更有信心和力量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良好的沟通使家庭关系更亲密、和谐,从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父母的心态

父母在家中心情平和,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育;反之,则会让孩子常处于紧张和害怕之中,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所以父母始终要保持乐观、开朗、豁达和健康的心态面对孩子、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校应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整洁有序的教室、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例如,班主任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以健康的心态存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合群的性格,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把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所谓"融入",不是把心理健康知识生硬地加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而是结合其他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相关知识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情绪变化感知心理变化。此外教师要狠抓学生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用肯定的评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帮他们树立自信,使学生成为不怕挫折、有顽强毅力和有坚定信念的乐观者。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由一个心理健康的受教育者变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这些知识就成为自我保护意识的源泉,在塑造理想的自我、培养高尚人格的过程中,展现自我美好的形象,使自身得到快乐。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应该通过心理咨询进行疏导,采取情绪安抚等多种方式方法,尽早为其解除心理障碍。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相结合

家长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的不足,在认知自己或他人方面存在片面性,从而形成自卑或者自负心理,影响人际交往,因而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积极改正缺点,对于无法改变的方面,要勇敢面对、坦然接受,不断完善自我。家长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并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现阶段学生情绪变化很大,承受能力普遍差,因而适当的批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是进行必要的惩罚,让他们体会到受惩罚的感觉,学会自我调整和控制,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用理智把握自己、驾驭自己。

父母和教师要学会尊重和信任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意愿、爱好,强加于孩子身上,要经常鼓励孩子独自解决问题,学会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现在的家庭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家长们把孩子捧成“皇帝”“公主”,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造成孩子强烈的依赖性,独立性很差,因此培养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应变挫折的能力非常重要。父母和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孩子多受困苦,体会生活的难和苦,让孩子们明白困难和挫折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从而让孩子们敢于面对困难,并正視挫折,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另外父母要正确关爱自己的孩子,避免溺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平时规范孩子的言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受溺爱的孩子容易自私、没有责任心、吃不了生活的苦,孩子会失去自己开拓生活的意志,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爱护和珍惜生命。家长和教师要教育孩子学会善待自己,学会安慰自己,珍惜生命,如遇到困难,先自己积极解决,解决不了找父母、教师或相关人士帮忙,不要消极地选择逃避,甚至选择结束生命,这是对生命最不负责的做法。家长和教师要告诉孩子,人的一生要经历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不要指望人生总一帆风顺、常胜不败,也不要认为人生会永远失意,要常怀一颗平常之心坦然面对生活。家长和教师要教育孩子敢于在挫折面前选择坚强,永不怕输。在挫折面前痛不欲生甚至放弃生命的人只是要强而不是坚强,“要强”与“坚强”一字之差,实质却不一样,要强只是一种输不起的心态,而坚强则是一种不服输而且敢于以奋斗来抗争的积极心态,有了这种积极心态,我们就能战胜一切挫折,排除一切痛苦,使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成就。 家长和教师要教育孩子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可自伤、自残、自尽,健康的体魄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抗挫折的能力和信心,他们才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明天严峻的挑战。

注:本文系甘肃省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LX[2018]GH08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2005(10).

[2]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9).

[3]贾晓波.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20).

(责编  杨  菲)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育策略家庭教育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