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若干问题

2020-03-18白宁芳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特色习近平时代

白宁芳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使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把新思想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系统融入。要创新教学形式,创新表达方式,运用新技术,传播好新理论。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174-03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new tasks and new miss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we should effectively connect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new thought, the essence of the thought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grasp the whole, highlight the key points and integrate th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form, innovate the expression mode, use the new technology, and spread the new theory well.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

党的十九大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定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为国家今后的发展举棋定向,提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思想、新方略、新目标、新要求。为了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长远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使命任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全面、准确、科学地融会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新思想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使命,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专题,创新教学形式,有效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当前所有“基础”课任课教师最紧迫的、具有挑战性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基本思路综述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好“三进”工作,必须深入学习、整体把握十九大的精神实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与“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理论难点、实践热点有效对接,坚持整体把握,实现系统融入。

首先,要认真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础”课直接相关的重要论述,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用新思想审视“基础”课的每一個章节,以新思想为指导明确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在本课程教学目的方面提出哪些新要求,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增补哪些新内容,教学语境方面需要调整哪些新表述。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些新论断、新表述,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深化依法法治国实践等内容,要与“基础”课的内容深层对接,实现整体性和系统性融入,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地融会贯通到每一个教学专题之中。

其次,在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上,要突出教学重点,关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放在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下予以深刻阐释,找到“基础”课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念、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梳理“基础”课的教学重点和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在解读各章节的教学重点时凸显问题意识,为大学生答疑释惑。如大学生十分关注十九大报告当中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美好生活”、“党领导一切”、“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等核心理念、热点问题,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拓宽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利用最新理论依据深度讲解,深化认识推进教学,增强理论说服力、情感感召力、政治号召力。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解读融汇于“基础”课教学之中,转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认同,为大学生构建新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破解大学生的思想迷茫和理论困惑,充分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

再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中,向大学生宣讲好新理论、新思想,需要创新表达方式,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实现生动融入。所谓逻辑就是讲道理,所谓历史就是摆事实,摆事实讲道理就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在“基础”课教学表达上要用历史来支撑逻辑,用逻辑来演绎历史。讲好中国故事,演绎深刻的理论。在“基础课”教学中,要善于借助经典案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事迹,展示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艺术化和实效性。要用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和材料,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重点问题探析

在“基础”课教学中全面、系统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将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课程教材体系各部分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再组织、再设计,将十九大报告中凝炼的重要论述、核心观点从理论、历史、现实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展开,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精髓。

(一) 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明确大学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绪论部分贯彻和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立足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重点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在授课中力图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壮阔的时代场景,突出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使命、新要求,引导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力奋斗。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确回答人生青春之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与教材第一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作为重点问题深入展开。十九大报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统领全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等,这些“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论述,为课程教学中剖析“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等内容提供了最新的重要理论支撑。引导学生认同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个人应该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小情小爱和私利。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创造,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必须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有着丰富的论述,为“基础”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基本遵循,并且为在教学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晰了很多具体结合点。教师要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示树立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从国家民族发展与个人成长关系的角度,讲清楚为什么“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讲清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关系;讲清楚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等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历史交汇期的讲解,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未来有机结合,做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四) 构筑中国精神,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

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弘扬中国精神的整体要求,提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报告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既从宏观上强调了弘扬中国精神的基本要求,也从微观上指出了弘扬中国精神的重点任务。这些论述对教材第三章的教学既有整体的方向引领作用,也有具体的内容指导作用。本章教学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要讲清楚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要求,正确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的内在一致性。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识问题,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

(五) 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體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形成最广泛的价值共识,有效整合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鉴于此,“基础”课2018新版教材新增一章,专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本章教学时,可以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关内容,重点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讲清楚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价值观自信;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通过国际比较看到我们的制度优势,从内心坚定“四个自信”,从行动上自觉践行。

(六)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部分论述与教材第五章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一脉相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选好切入角度重点展开。重点讲清楚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深入阐述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规范要求做出具体生动地呈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加强品德修养,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引领新时代道德风尚。

(七)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其中有五大亮点值得关注。第一,重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简单的说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第二,重申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第三,明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第四,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制度和推进全民守法的重点任务;第五,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开展第六章法治部分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遵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题设计,重点讲清楚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意义和取得的突出成就,讲清楚宪法的核心地位和宪法修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准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道路的精髓。教育引导大学生增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提高法律素养,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形式创新

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最关键的是把报告的文本内容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体系,把新思想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做好这两个转化,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认知规律,适应网络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背景,创新“基础”课教学形式,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传播好新思想新理论。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思想要用新话语。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精心选取教学素材,深入浅出地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创新并非是指素材选取上都是新资料、新案例,而是指要有新的切入角度,要联系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史料去做全新的解读,去做更高水平的提炼和升华,让学生有新的获得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联系的课程,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辩论式等互动教学模式,在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中展现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真理性和说服力。此外,大力开展“基础”课校内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接触感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运用新技术,传播新思想。在新媒体技术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面对互联网一代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善于运用新载体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新理论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更具有时代性和亲和力。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可以使用雨课堂、班级小管家、微信公众号、课程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在师生良好的交流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王树荫.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思路[J].北京教育(德育),2017(11):30-32+37.

猜你喜欢

特色习近平时代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