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研究

2020-03-18梁辉陆忠华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梁辉 陆忠华

摘  要: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萨提亚模式中的雕塑、个性部分舞会、自我曼陀罗技术应用于听障大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中,可以避免深度辅导中的语言交流障碍,充分利用听障大学生的视觉补偿优势,提升深度辅导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萨提亚模式;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053-03

Abstract: In-depth counseling for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ying Satir's sculpture, personality part dance and self-mandala technology to in-depth counseling for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can avoi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in in-depth counseling, make full use of the visual compensation advantages of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in-depth counseling.

Keywords: Satir Model;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in-depth counseling

習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视。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听障青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成长困难和压力,需要听障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给与更深切的关怀和支持,而深度辅导就是提供良好教育服务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法。

国内学者将萨提亚模式引入了普通高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如,王俊(2013)、樊春光(2015)、王玉(2016)索梦弦(2017)、高洁等(2018)等进行了实证的探索,证实了萨提亚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认知调整、生命力量提升及无聊倾向干预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将萨提亚模式引入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之中,可以帮助特殊教育工作者扩宽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的思路和方法,提升深度辅导的效率和效果。

一、萨提亚模式治疗技术简介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浮于水面”的外在行为呈现,而更大部分的内在世界:应对、感受、认知、期待、渴望等,却藏在“水面”之下。这就导致人们常常依据经验对“外在行为”赋予意义和解释,而忽视他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往往对人做出片面的评判。萨提亚借助冰山隐喻,倡导对内在世界的各个层面展开工作,而不是只关注行为表象。

(一)雕塑

在萨提亚模式里有一个标志性的工具,就是雕塑。雕塑技术利用身体姿态,并配合距离远近程度来塑造出自己的沟通姿态和关系模式。雕塑功能是将人隐藏的或不清晰的内在世界,经由人体雕塑的形式,清晰生动的展示出来,让人不只是用头脑,更是用整个身心去体验丰富的内在世界,并借由体验和觉察引起整个心理产生变化。使用雕塑技术具有两个优点,一是透过肢体行为的示范,能够将内在精准的显现出来,比语言描述更入木三分;二是能够让过去的经历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在的时空当中。[1]雕塑能够激发非口语的经验,减少理智化,让治疗和学习由内在引发,使改变自然的生发出来。

(二)个性部分舞会

萨提亚认为,“人们有习惯于将某一部分看成整体的倾向”。[2]改变这个“倾向”的工具称为“个性部分舞会”。萨提亚借助盲人摸象的故事说明了“个性部分舞会”的内涵,她认为,人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并常常否认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努力掩饰自己不可接受的部分,久而久之,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个性部分舞会就是将不同层面的自己展示出来,如同搭建一个“舞会”一样,让人看到全部的自己、全部的资源。“舞会”需要五个主要步骤:准备好“主体”(包括萨提亚治疗师和求助者);描述出他或她各个部分都是怎样行动的;觉察、体验各个部分之间怎样发展出不可避免的冲突;对这些部分加以转化,以使冲突得到解决,以及完成最后的整合仪式。

(三)自我的曼陀罗

“自我的曼陀罗”描述了萨提亚的核心概念,即资源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身上,尽管每个人各具特色,但是持有的基本资源相同。[2]“曼陀罗”的图画是,用8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基本资源的八个部分,即身体、思想、感情、感官、关系、环境、营养、心理,中心是“我”,代表每个人类个体-一个人。这八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需要保持平衡、协调。他们相互作用,共同帮助“我”应对困难和压力。操作过程中,可以用人或其他物品扮演或代替资源各个部分,并用“绳索”(可用丝巾代替)加以联结,形成以“我”为圆心环绕的轨迹。“我”仔细观察并描述自己看的一切,体验“我”是怎样控制和掌管这些部分的。

二、从萨提亚视角看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解决行为问题,对内在世界关注不够

教师开展深度辅导常常基于听障大学生呈现的问题,如,发生了人际冲突、考试有挂科、有违纪违规行为等,处理的最主要目标是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理的方式也多以说服、教育、引导为主。这种辅导只是解决了学生事务性的问题,忽视了表象背后真正的成长难题,比如,人际冲突背后对被理解的渴望、挂科背后对被关注的期待、违规违纪背后隐藏的低价值感等……看不到这些,就不能看到学生真正的困难,既不能满足当下内在的需求,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自尊感,无法满足成长的需求。教师提供的服务支持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产生错位,就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沟通通道不畅,引发不良情绪体验

教师与听障大学生沟通的方式主要包括手语、口语和以文字为介质的书面语。2018年,国家出台了《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但通用手语的应用和普及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手语地域化差异对沟通仍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主要表现为教师手语不熟练或与学生打法不同,沟通时需对信息反复求证。[3]另外,听障大学生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语表达障碍,无法与教师实现口语上的顺畅沟通,同时,口头表达的缺失导致其语言逻辑发展滞后,书面语言表达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逻辑不清、用词不当,表意不清等。沟通通道不畅,常常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挫败感、失落感,从而对辅导产生抗拒,难以走向深入。

(三)抽象思维较弱,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水平低

张宁生等认为,听障大学生由于听觉丧失、语言发展迟缓,与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中他人互动不足,造成其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概括水平低。[4]具体表现为:第一,有时难以听清或理解教师的话语,造成交流信息的损失;第二,对事物的认识肤浅,情感体验不深,在人格特征中表现为独立性和稳定性较差,依赖性强。[5]第三,听力损失限制了听障大学生感知的完整性,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与健听生比较有一定的差距。”[6]由于以上原因,听障大学生往往难以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整体认知,不能完整的觉察自我,常常产生片面性、简单化的认识,无法自发形成对自我资源、能量的整合。

三、萨提亚模式在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中的应用

(一)运用雕塑提高自我的觉察

受听力损伤所限,听障大学生言语的建构能力较弱,视觉在感知活动中却有着“特别补偿作用”,[7]萨提亚的雕塑技术恰好是“一种摆脱言语束缚的工具”,[2]可以弥补听障大学生由于言语表达能力欠缺、抽象思维薄弱而造成的沟通障碍,让辅导深入到学生的内在世界。雕塑时,教师可让学生用人、玩具或绘画的方式塑造以下内容:1.沟通姿态。萨提亚将人们在压力下的反应用身体的动作形象地表达出来,并命名为五种沟通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一致性沟通。其中,前四者为低自尊、低价值感的沟通模式,第五种沟通模式能够同时关注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更加积极、开放的应对模式。2.关系模式。主要反映学生眼中与他人(主要是家人)的关系,尤其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

在雕塑情境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指导雕塑场景和陪伴,并结合非口语的姿势、表情与距离,适当加入对话和运动,激发学生对压力应对方式、未满足的期待、内心渴望等内在世界的觉察,帮助学生检核自动化的情绪、观点以及暗含的期待和渴望,以扩展对自我与家庭动力的觉察,启发对经验进行再诠释,丰富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二)运用个性部分舞会提高自我价值感

听障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健听大学生,[8]体现为对自我的不接纳、不认可,尤其是常常陷入听力损失带来丧失感、挫折感中,而忽视自身的价值和资源。个性部分舞会技术是一个鉴别、转化并整合我们内部资源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自我价值感。个性部分舞会的操作过程是:第一,为“舞会”做准备:引导学生用著名人物来代表自己个性的各个部分,并让人扮演或用玩具代表这些部分;分别用一个典型的形容词描述每个人物,并思考“在哪些情景下,褒義的形容词可能会变成贬义的,在哪些情景下,贬义的形容词又变成褒义的。”[2]第二,各个部分会面。让学生本人对扮演者的姿态、表情和手势进行观察并交流感受。第三,发展出冲突。让扮演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塑造舞会(见面场景),制造矛盾并分享感受。第四,转化冲突。各个部分进行对话、商讨、互相接纳,直至达到和谐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一起审视和思考整个过程。第五,举行整合仪式。扮演者围成一个圈,一一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接纳自己这个部分。

个性部分舞会,可以“唤醒我们认知中被忽略部分的渴求,再度评估被隐藏的部分……使我们得以整合成为和谐一致的人”。[2]通过舞会,既让学生学会描述和概括自己,提高自我觉察力,又让学生在体验中看到不接纳、不认可的个性隐含着哪些力量和资源,从积极正向的角度理解自己的生命,从而完整的接纳自己。

(三)运用“自我的曼陀罗”提高生命力量

个性部分舞会,关注的是人的独特性,而“自我曼陀罗”则聚焦人的普遍资源。萨提亚认为,人普遍拥有身体、思想、感情、感官、关系、环境、营养、心理八种资源。然而“由于‘我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规则的约束,可能有另一套资源是他或她不会承认的,想要隐藏,感到羞耻,或是没有使用的。”[2]例如,如果听障大学生认为听力损失是不完美的、残缺的,却不敢承认也不敢显示这种感受,那么,与之相关的资源就会被忽视、隐藏、或是否认,生命力量会随之降低。运用“自我曼陀罗”可以帮助听障大学生认识、鉴别这些资源。教师可以运用玩具或纸杯(在纸杯上贴上资源的名称或代表资源的图画)代表“我”和八种资源,让这八种资源以“我”为核心排列;给每种资源打分(可设置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并以距离“我”的远近体现分数。让学生对展示出的场景进行观察,并尝试让学生体验“我”与各部分之间有哪些对话、体验各部分资源有何感受和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学生去重新排列这些资源,并通过丝巾、绳子或划线将各部分资源联结,以达到和谐、舒服、协同合作的关系状态。

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需要特别关注“身体”、“人际”這两种资源的状态,并体验这两种资源是“如何滋养自己”的。通过自我曼陀罗,学生构建出自我的整体资源场,各个资源既有独特作用又相互联动。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冰山的内在生命力量得以激发,生命的价值感进一步得以提升。

雕塑、个性部分舞会、自我曼陀罗看上去是相对独立的技术,但也隐含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雕塑帮助听障大学生勾画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自画像,可以丰富对自己的认识;个性部分舞会和自我曼陀罗帮助学生从“点”和“面”两个角度感受自我的价值,进而提高生命的掌控感和力量感。

四、结束语

雕塑、个性部分舞会、自我曼陀罗都充分的利用了视觉符号带来的冲击力,不是用口语,而是用体验将人带入内在冰山世界,通过“发现”、“觉察”、“理解”、“冰山”世界,引发新的发现、新的理解以及新的应用。这些方法在很多程度上避免了语言交流带来的歧义、打断、误解等,使改变由内而外生发出来。当然,“萨提亚模式属于经验主义,强调在经验中的实际运用。” [1]这体现了萨提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教师在运用萨提亚开展深度辅导时可以结合当下的体验灵活运用;这同时也是萨提亚模式的缺点:“理论不够完善,体系不够系统,过于开放而难以梳理”,[1]提示教师在应用中要对整个辅导的推进做到心里有数,把控好节奏和进程。

参考文献:

[1]丛扬洋.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维吉尼亚·萨提亚,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党建强,刘建平,鞠晨.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听障学生的教育作用和影响[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05):44-46.

[4]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27-130.

[5]李祚山.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84.

[6]穆艳玲,邵鑫雅,岳好,等.听障大学生自主学习特点的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1):76.

[7]何海燕,陈昱.听障人群信息感知特征的分析[J].大学教育,2015(3):50.

[8]张茂林,杜晓新,张伟峰.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及自尊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