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0-03-18潘琴华
摘要: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正不断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作为一门逻辑性、思维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将结合分组学习特点,讨论组内互助、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增加实践、课后作业等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组学习;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一、 引言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数学课堂的主体位置,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够被动的接收教师传达的知识信息。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不利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甚至还会触发学生对数学的厌烦、抵触等负面心理情绪。为提高学习效果,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手段。
二、 分组学习模式的特点
21世纪以来,教育行业的创新与改革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合作”定义为新时期教育的四大支柱。新時期人类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各个行业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知识往来频率加快。这也对人才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提出更多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小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国国务院早在2001年发布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就指出“应鼓励合作学习,加快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共同发展”。在分组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自主思考能力,主动与组内成员交流,这同样有利于构建其独立人格,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组学习模式是由教师将班级全体学生分为3~6人小组,创设数学问题并由各个小组中的成员合作完成。教师可根据各个小组的参与度、执行效率、交流表现来对其综合成绩进行评价。在分组合作模式下,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知识,在学习数学时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不仅能提高学科成绩,还能够培养沟通、学习、交流能力。
三、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大部分小学生的年龄为6~12岁,在这一阶段,其学习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都处于起步阶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可从小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多元化,例如:认识数字、基础运算、图形长度计算、认识单位等等。经过小学数学的引导,学生能够加深对学科的印象,培养基本的逻辑敏感性。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所以在开展教学时也必须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这也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新课标中的教师观提出,老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尊重学生主体位置,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学问题。当前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加习题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位置,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运算知识,但是缺少自主思考的环节,不能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无法真正意义上发挥数学的用处。对此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另外,有些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缺少集体生活、学习经验,所以与人交流相处时比较慢热,不能快速融入集体,这同样不利于知识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能够促进小朋友们之间相互了解、相互鼓励,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当中,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
四、 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实现组内互助
合理的分组是决定小组合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分组之前,首先需要充分了解班级所有同学的基本情况,例如:学习能力、对数学的兴趣程度、性格特点、平时成绩等等,避免盲目分组。分组时要保证各个小组综合水平保持平均,组与组之间不能存在明显差异,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且组内成员不宜过多,保证每个人都有良好的参与度,能够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一般选择3~6人为宜。一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较弱,所以在分组时往往会被“边缘化”,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其主动加入组内讨论中,分组要秉承“随机”“公平”的原则,平衡学生分组时的心理状态。另外,组内成员的男女比例也要平均,因为从思维方式来看,男生思考问题时更加活跃、跳脱,而女生思考问题时更加细腻、谨慎。所以保持组内男女比例平衡有利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均匀分散到各个小组,实现小组互助。要引导组内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并使其指导小组合作并不是比谁先回答出来,而是要比哪个小组综合表现得更好,让所有学生在分组合作时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分配完任务后,要在班级内积极做好巡视指导工作,把控整个班级的讨论氛围,及时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数学课堂的学习节奏。
(二)激发个人兴趣
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对于一些抽象性、逻辑性的知识难点,仅仅依赖于教师的反复讲解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对于这些知识内容反而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更快的加深学生学习效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课堂的热情,提高其兴趣才能促进其热爱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基础运算时,可以让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超市中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进货员等来进行情景模拟,看看不同的小组在解决同样的生活问题时能够想到几种办法。这种活动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锻炼其思维发散能力,在各个小组比拼、竞赛的过程中加深其对于四则运算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知识快问快答,用积分制或排名制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之间可互帮互助,在促进相互学习意识的基础上,也实现了知识的传递。
(三)明确学习目标
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时,都存在“学习目标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起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弱点与优点的作用,在下达任务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分配不同学生应承担的责任部分,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过程高效、顺利。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课程时,教师设定任务“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电视节目”,并将整个任务划分为:1. 班级调查;2. 统计图绘制;3. 数据分析等内容,使学生从小就树立其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样具象化的学习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工作,也能够避免以往小组合作时出现的“低效率”问题。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每个组员都能在完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总结出独有的学习心得,小组讨论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感情,使其更加热爱数学课堂。
(四)创设学习情境
很多学生年龄较小,比较缺少社会实践的经历,所以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迫切的寻找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印象。但是数学课程中涉及很多逻辑性、抽象性的知识,如果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定义来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具体的意思,更难做到熟练应用。对此教师就可以在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时,帮助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景,使其快速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改革,新媒体、大数据、互联网、计算机开始逐渐走进教育行业中,教师在创设数学课堂学习情境时可以通过在大屏幕上播放图片、视频、教学动画来引导学生提高认知能力,使其更快的理解知识的用途。真正意义上做到将数学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然后再用数学知识来改变生活。
(五)增加实践活动
小学生年龄特点就是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力,这也是很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所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对此教师可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融合一些实践活动。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进度与学习能力制订学习任务,使其能够以更加热情、饱满、活泼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可以更好地应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都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经验总结,只有当组员们明确在这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己的哪些努力是有用的,哪些工作是无用功,并继续探讨他们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做出哪些改变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六)利用课后时间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外,教师还要将分组合作模式延伸到课后,例如:在完成图形课程的教学后,向每个小组发布了一个任务,即“发现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在下一堂课开始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用表演、辩论、抢答等多种方式说明其在发现图形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小组汇报表演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将生活中发现的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因为人类在获取知识时往往以视觉为第一印象,所以结合图片、绘画、影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课后作业时,教师应避免组内单人上台汇报,而是要集中展示整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整组同学一起上台,每个人阐述自己负责的内容,其他组员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孩子的身心成长仍比较稚嫩,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教师作为其成长的引导者,需要明确自身价值与责任,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与学生心理预期来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们能够在自由、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卢婷.巧设任务分组合作——浅谈任务与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187.
[2]蔡凯.创新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构建探究的思维平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9):87.
[3]梁惠新.浅析如何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52.
作者简介:
潘琴华,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區太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