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尿常规检测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效果
2020-03-18宋乐
宋 乐
(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辽宁 沈阳 110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肾脏疾病呈逐年上涨趋势,其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由于肾脏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更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肾脏疾病的检测途径也越来越多。本次研究围绕肾脏疾病展开,以尿常规监测作为诊断方式,从而更好地验证该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表1 A、B、C三组受检人员的尿常规检验状况对比[n(%)]
1.1 一般资料:在医院内抽取70例肾病患者作为诊断对象,包括男性37例,女性33例,其年龄在35~76岁,平均年龄为(56.64±3.52)岁,其中慢性肾炎患者有24例、免疫球蛋白A肾炎患者有2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有2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有16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肾小球疾病患者、B组非小球疾病患者并邀请3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A组患者45例,平均年龄为(56.27±3.24)岁;B组患者45例,平均年龄为(57.19±3.81)岁,C组人群共45例,包括男性26例、女性19例,其年龄段为32~64岁,平均年龄为(55.32±3.87)岁。A、B两组的身体差异不大,发病状况差异在区间范围内。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对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实施尿常规检测,将所有人员的各项监测指标数据记录在表中,并对比实验结果。①标本采集:让所有参与受检人员保持膀胱充盈,以次日清晨第一次中段清洁尿液作为检测标本,并使用专业的尿液容器采集20 mL的尿液;在对女性进行采集之前,保证避开经期,并清理会阴部,以防止尿液感染;②标本检测:将所有采集的标本在2 h内完成检测,同时记录结果;在显微镜下,将尿液置于细胞技术板中,由专业检验人员进行操作检验。
1.3 观察指标:A、B、C三组受检人员的尿常规检验状况对比(以肾小管上皮细胞(REP)、红细胞(RBC)计数,尿液隐血作为对比指标。
1.4 数据处理:本次实验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χ2进行资料组比较,当P<0.05时,表示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统计两组实验结果,把观察指标进行比对,具体对比结果见表1。
3 讨 论
肾脏疾病种类较多,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炎,肾结石,肾气囊肿等。据统计,我国的肾脏疾病发生率为10%~13%。由于肾脏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及组织结构,因此更容易发生损伤。一般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血尿,水肿及蛋白尿等,其总结为肾小球疾病症候群。
一般来说,凡是可以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各类因素,都可能导致肾病的发生。因此,根据肾病的发病病因,可将其分为继发性肾病及原发性肾病。原发性肾病一般不明确,继发性肾病主要是由于药物中毒、细菌感染、系统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经过对比研究,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组受检者肾小管上皮细胞(REP)呈阳性患者的比例、红细胞(RBC)计数呈>4/HP及0~4/HP的比例、尿液隐血呈阳性及阴性患者的对比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
综上所述,尿液检测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更加准确的效果,其临床诊断价值明显,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