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分别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比较

2020-03-18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子量肝素抗凝

李 智

(北部战区总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冠心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以中老年人群为高发群体。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居民数量不断提高,但越来越高的城市生活压力、饮食习惯的逐渐西化,导致很多居民出现运动量不足,或喜好高盐高油饮食,或经常熬夜、三餐不定时,造成居民体质逐渐下降,引发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1-2]。1977年,世界首例冠状动脉PTCA术成功完成,随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率逐渐提高。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初为RA技术,后引入血管内超声技术、OCT技术及CMRI技术等影像学手段,观察心脏及血管结构,有助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3-4]。本次研究择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入本病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6例,分别予以低分子量肝素及普通肝素,分析不同肝素应用方案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为研究时间段,以此期间经门急诊后或院内转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6例;依照抽签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3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55~84岁,年龄平均(69.58±5.46)岁;合并糖尿病者25例,合并高血压者22例,其他16例。对照组患者63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51~85岁,年龄平均(69.13±6.20)岁;合并糖尿病者22例,合并高血压者20例,其他14例。组间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①在本病区就诊且接受介入手术方案治疗。②神志清楚,无精神系统疾病。③入院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心病诊断。

1.3 排除标准:①除冠心病以外的其他心血管疾病。②药物过敏。③凝血障碍。④既往心脏病史者。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4 方法:两组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在介入治疗前先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等药物。对照组及观察组予以肝素类药物治疗:①对照组术前予以肝素,按照2000U给药,静脉滴注,术中利用桡鞘管按照60~100 U/kg给药,术后即刻拔管。②观察组术前予以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治疗,按照0.5 mg/kg给药,术前48 h皮下给药,2次给药间隔12 h,术中追加肝素及术后拔管与对照组一致。

1.5 观察指标:(1)组间治疗效果比较,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胸痛1级;②有效,临床表现有所改善,胸痛2级;③无效,临床表现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2)组间凝血指标结果比较,治疗后接受血液检验,分析ACT、APTT、TT及FIB。(3)组间治疗后炎性介质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后接受血液检验,比较PCT、CRP、Hcy及IL-6水平差异。(4)组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按照以下统计分析:①心梗复发;②心肌缺血;③心源性休克;④心律失常。(5)组间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按照以下几点统计不良反应:①迷走反射;②穿刺点出血;③手指肿痛;④上肢血肿。

1.6 统计学分析:以SPSS 17.0为数据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且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凝血指标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指标结果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后炎性介质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后炎性介质相关指标比较(±s)

2.1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组间凝血指标结果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CT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PTT、TT、PT水平稍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水平稍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组间治疗后炎性介质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CT、CRP、Hcy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组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观察组治疗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稍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n(%)]

2.5 组间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导致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使得心脏供血不足,进而导致心脏功能障碍或心肌器质性病变[5-6]。因此,冠心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肌病。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方案,且具有住院时间较短、对机体创伤较小、治疗后恢复速度较快等优势,主要适用于冠心病中STEMI、NSTEMI及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开通冠状动脉闭塞段、恢复血供的重要治疗措施[7-8]。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急诊手术围术期,还是择期介入手术围术期,心脏缺血或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较高,尤其是交叉使用抗凝药物比较频繁的临床,故如何平衡抗凝、预防出血或出血治疗,对于如何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9-10]。其中,肝素是抗凝方案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而抗凝的效果如何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关系密切。目前,已有学者就此课题进行了相应探索,并获得一定研究成果。低分子量肝素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而且能够辅助溶血栓,对优化血液流变指标,提升血液灌流量,降低组织缺血缺氧程度,而且生物利用率较高,半衰期较长,能够长时间发挥效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利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并在围术期分别予以低分子量肝素应用后追加普通肝素,应用普通肝素方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抗凝治疗方案中,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能够获得良好的抗凝效果。观察组治疗后A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APTT、TT、PT、FIB水平对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水平稍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观察组在平衡抗凝与出血风险间的平衡方面,其临床效果好于应用普通肝素。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PCT、CRP、Hcy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稍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应用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对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较好,且效用水平相当。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分别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及普通肝素均可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而接受低分子量肝素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更好。

猜你喜欢

分子量肝素抗凝
沥青分子量及其分布与短期热老化性能的关联性研究
加入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石墨烯纤维导电性优异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右旋糖酐的分子量检测手段及应用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利用GPC法测定PET的平均分子量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