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教学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0-03-17潘虹邓静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思政

潘虹 邓静文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要注重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挑战亦是机遇。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所承担任务的异同、网络教学环境的挑战着眼,分析网络教学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同时,从协同育人理念、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手段等方面分析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困境,进而从合作机制、教研机制、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网络教学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模式。

[关    键   词]  网络;“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8-012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当前,网络科技的高度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络的普及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给开展“互联网+”模式的思政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网络教学下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承担的任务不同

“思政课程”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坚定“四个自信”和理想信念,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思政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课程思政”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以外的课程形式,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其思想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对“思政课程”而言,“课程思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补充和延展。

(二)网络教学的复杂性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特征,为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它对教学工作也同样适用。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其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并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网络教学的优势,是毋需赘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以及学习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干扰与影响。

二、网络教学下协同育人模式的困境

(一)协同育人理念未落地,陷入“两张皮”困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知晓的教师不在少数,但由于学校的教学定位、具体指导、教师的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落实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屡屡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有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老师的事情,与自己的教学职责关联度不大,对自身的教育教学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列入了思政教学目标和内容,但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的却是少数;有教师对“课程思政”不重视,因此,也没有设计更多的方式丰富“课程思政”课堂。

(二)思政教师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缺乏合作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最关键的是教师。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运行机制不协同、教学教育目标不统一,最主要的是缺乏合作机制,难以形成网络育人合力。

當前的一些队伍合作的困境体现在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思政教育元素放入顶层设计,也没有将其贯穿于课程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同时,因共同教研机制、集体备课制度等问题,专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和思政教师建立良好的互动渠道,思政教师对专业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因此,专业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较难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三)为“思政”而“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由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它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呈现、讲解、体验、思考、反思等,是教学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环境,实际上对专业教师的考验是很大的。教师在完成了专业教学任务后,需要同时兼顾“课程思政”的内容,必然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对于网络教学下的“课程思政”,教师要努力摸索教学方法,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的育人效果,避免走入为“思政”而“思政”的困境。

三、网络教学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一)建立线上合作机制,落实协同育人理念

学校顶层设计中,应该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线上合作机制,以确保协同育人理念的确切落实、与时俱进。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者,学校党委应该担负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承担领导小组的职责,党委书记与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即组长,主管思政的副校长作为副组长,各个教学部、行政科室负责人为核心组员。在协同育人领导小组的组织带领与思想引领下,线上线下督促协同育人理念的落地、执行。

领导小组领导、统筹设计相关的体制机制,下设以公共基础教学部(思政组)为核心、各个专业教学部、各个行政科室联动的合作机制,为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涉及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问题上,保持协同育人的初心,从领导小组着手,把协同育人理念切实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建立协同教研机制,探讨线上协同育人切入点

把“思政”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这对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各学科都有其自身学科特性和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结合,形成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体系,才能让学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需要建立协同的教研机制,从备课到听课、评课,完善线上协同育人的体系。

首先,需要把思政教师划分到不同的专业教学区,每一专业有固定的思政教师进行专门、有针对性的协同育人连线。专门负责某专业的思政教师,需要对该专业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等有基础的了解。在备课方面,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需要时刻保持一致的育人理念,对应的思政教师参与到相应连线的专业课程的集体备课中。同时,思政教师也应该邀请专业教师定期参与到合适的思政课集体备课中,以寻求协同育人的灵感。

其次,在网络教学下,完善协同育人的听课、评课制度。专业对应的思政教师应定期开展相应连线的“课程思政”,做好听课记录、及时评课反馈,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课程思政”的实际作用力,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进而形成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格局。另外,听课、评课应该是双向的。专业教师也更应该定期开展对思政课程的听课、评课,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达到两者在协同育人中共同提升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反馈,突破線上协同育人局限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既要时刻注意网络环境的变化,又要充分运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意识变化等。因此,教学反馈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教学反馈,既涵盖了学生的反馈,也包括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反馈。

在协同育人开展之前,就应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教师、学生进行系统的调研,形成基本的调查研究报告。同时,在期中、期末,也需要以同样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并把前、中、后三个数据进行纵向的对比,以促进未来协同育人的有效开展。在此过程中,应专门针对学生,建立“成长手册”,不仅能够作为协同育人的成效参考,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完善教学评价,突出“思政”内涵

针对协同育人,需要完善的教学评价包含了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首先,针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需要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等理念落实到考核标准中,注重突出“思政”内涵。注重将过去重专业评价转变为专业与思政并重的方式,明确把“协同育人”纳入评价中,促使教师进一步将协同育人理念内化,并积极行动。

其次,针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需要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情况,结合专业课的考核要求,参考上文中提到的“学生成长手册”,加以完善与修订。考核与评价的标准,既要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成长手册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过程化的评价。同时,针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主体,应该把相应的思政教师纳入其中,以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网络教学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任重而道远。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当前,教师需要把握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时代要求,学校做好组织引领,领导小组设计好核心要素,才能切实发挥出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2]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3]何康.专业课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88-90.

[4]唐芳云.发挥“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合力作用[N].广西日报,2019-05-09.

[5]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6]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

[7]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19-03-27.

[8]赵婀娜,郭倩.互联网+大学思政课让传统课程在网络空间“活”起来[N].光明日报,2015-06-04.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